今日,咱们探讨的话题是:近期一篇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的全新研究指出,宇宙里的黄金,能够由一种奇异天体大量造就。话不多说,马上展开。
宇宙里的黄金,竟能靠一种奇异天体大量造就
在过往研究中,科学家已然了解到,宇宙中的“超新星爆发”以及中子星碰撞,能够生成大量黄金。
其原理简要而言,在这些事件里,会短暂营造出中子密度极高的环境,使得“快中子俘获”得以实现。所谓“快中子俘获”,就是原子核在短时间内迅速捕获大量中子,在此进程中,原子核会快速增大并历经一系列衰变,从而产生大量比铁更重的元素,黄金也在其中。
然而问题在于,依据已知观测数据,以“超新星爆发”和中子星碰撞的发生频率,不足以全面阐释宇宙中黄金的丰富程度。也就是说,要是仅靠这两种机制,宇宙中不应存在如今我们观测到的这般多的黄金。
所以一个合理推断是,宇宙中理应还有其他黄金生成机制,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这正是此次研究的核心内容。据研究人员介绍,此次研究显示,宇宙中的黄金可由一种叫做“磁星”(Magnetar)的奇特天体大量制造。
简单来讲,在大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其核心物质会被极度挤压,致使电子和质子被压合为中子,进而形成一个极为致密的核心。这种核心通常会在“超新星爆发”后留存下来,并演变成一种主要由中子构成的致密天体。
这类天体被称作“中子星”,它们密度极高,直径通常仅有10多公里,质量一般在太阳质量的1.35到2.1倍之间。
而“磁星”是“中子星家族”里的独特存在——它们不仅密度超高,还具备极其强大的磁场,磁场强度可达1千万亿高斯(10^15高斯)。对比之下,地球的磁场强度仅有大约0.25至0.65高斯。
要知道,“中子星”并非完全由中子组成,一般来说,中子质量约占其总质量的95%左右,其余质量主要源自一些原子核(比如铁),此外,还有一些质子和电子,主要集中在“中子星”外层。
作为“中子星”的一员,“磁星”也不例外,同样拥有一个由超高密度原子核以及质子、电子构成的“地壳”。
但与其他“中子星”不同,“磁星”的“地壳”承受着内部极端物质状态与外部强大磁场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扭曲。当达到一定程度,其“地壳”可能会被撕裂,从而引发极为强烈的震动,这便是所谓的“星震”。
研究人员提出理论,当“磁星”发生“星震”时,其内部(尤其是紧邻“地壳”下方区域)可能会瞬间被加热到极高温度,并释放出大量中子。与此同时,“地壳”中的原子核也会大量“松动”,不过会被超强磁场限制在特定有限区域。如此一来,这些原子核就能通过“快中子俘获”生成大量包括黄金在内的重元素。
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些“新生”的重元素必须被抛射到宇宙空间,才能成为宇宙尘埃的一部分,最终参与新恒星、行星的形成。而这个抛射过程,正是由伴随“星震”出现的“巨型耀斑”(Giant Flare)来完成。
“巨型耀斑”是“磁星”极为剧烈的爆发事件,能在几秒内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几万甚至几十万年内释放的总能量。这种爆发会产生强大的伽马射线暴和X射线暴,同时将“磁星”在“星震”中产生的重元素以极高速度抛射到广袤宇宙空间。
由于理论的提出需要观测证据支撑,所以该研究团队提出理论后,便着力寻找符合理论预测的观测数据。
依据该理论预测,如果“磁星”的“巨型耀斑”抛射了大量重元素,那么其中必然存在诸多不稳定重原子核,如此在其发生放射性衰变时,就应产生特定的伽马射线信号。
于是研究人员将关注点放在了2004年12月27日发生的一次伽马射线暴事件上。据介绍,此次事件源于一颗名为“SGR 1806 - 20”的“磁星”发生“星震”所产生的“巨型耀斑”,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探测到的最强且观测数据最详尽的伽马射线暴之一。
研究结果表明,此次事件的伽马射线谱线特征,与理论预测的那些不稳定重原子核衰变释放出的伽马射线信号近乎“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