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深入理解金属材料的失效行为至关重要,而判断断口裂纹源是其中关键环节,对分析失效原因、改进材料性能和优化结构设计意义重大。以下总结了一些常用来判断断口裂纹源的思路:
一、断口宏观特征分析
1. 宏观断口三要素:通常情况下,金属材料宏观断口分为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区,三个区域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分布受到金属材料的材质、温度、受力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对于拉伸试样断口而言,纤维区一般位于试样的中心位置,最边缘为剪切唇区,此时裂纹源位于纤维区的中心,裂纹朝着四周快速扩展形成放射区,直至试样边缘形成剪切唇。如果试样边缘有缺口时,裂纹的扩展方向会正好相反,此时裂纹源位于试样边缘缺口处。
2. 放射花样与人字纹:放射花样是裂纹快速扩展时形成的,其放射方向与裂纹扩展方向一致,因此,逆着放射方向(放射线收敛处)便可追溯到裂纹源。人字纹与放射花样类似,尖顶指向裂纹源,常见于脆性断裂断口,如桥梁钢构件产生脆性断裂,通过人字纹可确定裂纹起始位置。同样的,如果工件带边缘缺口时,需要注意,有可能人字纹尖顶逆指向裂纹源。
3. 贝纹线:在疲劳断裂断口上,贝纹线像同心弧线,从裂纹源向外扩展,类似池塘涟漪,一般疲劳裂纹源位于贝纹线的曲率半径最小处。但工件有表面缺口或应力集中、具有缺口效应或者有多个裂纹源时,贝纹线可能不再是规则、同心的弧线。
4. 氧化腐蚀:当机械零部件在环境介质与温度作用下产生裂纹后,裂面会发生腐蚀与氧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蚀与氧化变得严重,由于主裂纹面开裂的时间比二次裂纹要早,经历的时间要长,腐蚀氧化更严重,颜色更深,因此基本可以判定,氧化腐蚀比较严重、颜色较深的部位,则是主裂纹部位,而氧化腐蚀较轻、颜色较浅的部位则是二次裂纹(后断裂)的部位。换句话说,断面颜色较深的部位一般就是裂纹源。另外,如果断口在环境中停留的时间过久或没有妥善保存,裂纹源和其它断裂面区域的真实信息可能无法获得,因此断口(或裂口)一旦形成,建议尽早进行断口分析。
5. 磨损:相接触的零部件之间,以及裂面之间在受到机械外应力作用下,有时候会形成机械接触,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宏观上表现为机械磨损。比如一疲劳断裂失效的弹簧,在受到循环拉压-扭转载荷交变应力作用下,工件并未完全裂开时,在初始断裂区由于相互接触而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摩擦磨损,在裂纹源处会形成光亮的宏观断裂面,在下图中3点钟-6点钟方向所在的区域,磨损较为严重,该区域为裂纹源,在上部区域有疲劳条纹微观特征。有时候比较严重的情况是,在整个疲劳断口的扩展区也会有明显的磨损迹象,只在极少数区域才能发现疲劳辉纹微观特征。
二、断口微观特征分析
激光光谱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断口微观形貌。解理台阶、河流花样是脆性解理断裂微观特征,河流花样中“水流”方向指向裂纹源,从微观层面为裂纹源判断提供依据。
三、断口表面化学分析
能谱分析(EDS):EDS可分析断口表面元素成分分布。若断面有腐蚀产物,通过EDS确定元素种类和含量,判断腐蚀类型,确定裂纹是否因腐蚀引发,如在海洋工程用钢中,判断氯离子侵蚀对裂纹源的影响。
四、结合材料与服役条件分析
1. 材料特性: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影响裂纹萌生。如含杂质较多金属易在杂质处形成裂纹源。和杂质一样,组织结构中脆性的夹杂物也会成为构件中的不连续点,可能会成为后续裂纹形核的源点。再比如,在研究铝合金时效处理对裂纹源影响时发现,不同时效状态下裂纹萌生位置和机制是不同的。
2. 服役条件:分析材料服役时的受力状态、温度、环境介质等。高温下材料蠕变导致裂纹萌生,化工设备在腐蚀性介质中,应力腐蚀开裂常见,结合这些因素可缩小裂纹源判断范围。
很多时候仅仅从单一层面无法判断裂纹源的准确位置,这时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貌到成分、结合材料和服役条件进行全面分析,找到准确的裂纹源(失效点),为金属材料失效分析提供准确依据,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
凯视迈(KathMatic)作为国产优质品牌,推出的KC系列多功能精密测量显微镜,可非接触、高精度地获取样品表面的微观形貌,生成基于高度的彩色三维点云,全程以数据图形化的方式进行显示、处理、测量、分析。
KC系列三合一精测显微镜现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新型材料研究、精密工程技术等基石研究领域。相比于同类产品,其主要特点在于:
1、更宽的成像范围:可测量的样品平面尺寸覆盖微米级~米级,无需为调整成像范围而频繁更换镜头倍率或采用图像拼接。
2、更快的测试速度:已从底层优化测试流程,新一代高效测试仅需两步⸺样品放置与视觉选区,KC自动完成后续测试。
3、更强大的分析功能:三维显示、数据优化、尺寸测量、统计分析、源数据导出微观形貌分析功能迎来大幅提升。
4、更稳定的测试表现:即便样品颜色、材质、反射率、表面斜率及环境温度存在明显差异,也可保证重复测试的稳定性。
欢迎私信或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