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今日继续睛彩!小编在一线为大家第一时间带来眼底视界的饕餮盛宴,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的惠延年教授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向我们讲述了眼底影像发展趋势,多彩眼底,美丽视界,回味无穷。
小瞳探眼底?Challenge!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眼内是黑暗的,也不清楚眼内的结构及光学性能。如何通过小小的一个瞳孔去观察眼底,人们不畏艰难,勇于挑战。1851年Helmholtz发明检眼镜,最早出现的眼底彩图是叹为观止的绘画,在眼科界甚至医学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技术发展,1950年彩色眼底照相应运而生,客观地记录了眼底世界。1961年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的创新应用,打开了探索眼底的另一扇大门,更增加了眼底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1991年,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的诞生,使我们得到了二维/三维的眼底图像,可谓是眼底成像领域的另一个里程碑事件。眼底成像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日新月异,将设备、算法、量化等技术相结合。预期未来的眼底成像术也将向着全息,自动、智能快速发展。
多彩宽阔——超广角眼底成像术(UWF)
超广角眼底成像术(UWF)的问世,使通过小瞳孔看到几乎整个眼底的可能性不再是科幻。UWF使用便捷,免散瞳能看到82.5%的视网膜,超广角得到的视网膜成像达到200°,可以获得近乎全景的眼底像。UWF不仅可以采集超广角伪彩眼底像,还可以拍摄超广角眼底自身荧光(FAF)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像。超广角眼底检查诊断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临床一些常见病的筛查、分型以及治疗都有一些新的认识。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分类法的金标准提出了挑战,大概有六分之一的糖网病变主要在周边部。把UWF影像上周边微动脉瘤、硬性渗出、棉绒斑等这些病灶都进行分割、识别、定义、标记和定量,是人工智能模式的基础。
超广角还有其它模式,从前到后,可以看到周边脱离周边部的人工晶状体,可以通过浓密的玻璃体出血、星状玻璃体变性看到眼底,也容易发现周边视网膜裂孔。
主要致盲性眼底病促使我们更关注到黄斑病变。像多彩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MC confocal SLO)联合OCT等成像模式,可以方便的诊断视网膜的内层、视网膜的隆起、视网膜下出血以及脉络膜病变。形成的图像绚丽多彩。
图为脉络膜病灶
图为黄斑区新生血管
图为黄斑前膜
多维多微迅捷——OCT血管造影
OCT血管造影是一种非接触性、分辨率高的眼底成像系统,是基于OCT技术的新成果,其优点是应用分频幅去相关血管造影(split—spectrum amplitude—deeorrelation angiography,SSADA)算法,无需使用造影剂以高分辨率快速进行眼底血管成像,重复性强。此外,其采用传统的横断面扫面(B扫描)结合冠状面扫描(c扫描)的En—face模式获取三维数据图像,能直接观察到眼部病变范围、深度及新生血管长度、口径大小、面积等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目前,OCTA有两类,即频域(SD)OCTA和扫频(SS)OCTA,前者使用波长为840nm,后者波长1050nm,扫描速度更快,易穿透RPE或玻璃膜疣,得到清晰的脉络膜血管图像。OCTA在临床上应用于视网膜血管病DR、RVO、血管异常、AMD、RAP、PCV和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等。
四种OCTA对浅层视网膜的显像比较
四种OCTA对深层视网膜的显像比较
OCTA显示两种nAMD :T1海扇模式,外周吻合;T2:修剪树状
通过OCTA对黄斑血管网的解剖定位, 分为4层
为了实现OCTA的定量评估,需要采用多种算法处理原始图像,进行血管密度、分型维度、平均血管口径等参数的定量比较。过滤是视网膜影像处理的最基础操作,从代表性的过滤照片提取特征性病变表现。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就有可能建立人工智能眼底图像识别,用于自动诊断疾病,评估病变进展和治疗反应。
展望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成像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眼科成像领域快速发展,为眼科医生记录、评价、监控疾病发展提供帮助,随着AI的不断发展,眼科领域也将越来越智能化,但无论诊断技术如何进步,也不能替代医师的主体地位,要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医学发展、人类健康而服务。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文献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