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今日影评|郭帆:人工智能开启电影工业化3.0时代

1905电影网专稿 近两年间,ChatGPT以及OpenAI制作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引发行业震动。2024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及热词“人工智能+”,一场由科技智能主导的“工业革命”已然到来。

导演郭帆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当迅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也许几个人就可以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

本期《今日影评》将跟随他的视角,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工业化探索中,反观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赋能中国电影工业化迈向全新的3.0时代。

技术发展下的电影工业化进程

李丹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不会让您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感觉?

郭帆:会的。人工智能发展应用于电影制作的技术工具会发生变化,相应的流程标准也会改变。比如,电影工业化1.0时期是化学成像、胶片成像,通过胶片记录影像;2000年左右卢卡斯导演在《星球大战》第四部的拍摄中第一次使用了数字摄影机,出现了数字成像;如今,电影拍摄的成像逻辑正在由数字成像向算法成像转变,开启了电影工业化3.0时期。

人工智能应用1:打破传统制片方式,降本增效

李丹:在拍摄流浪地球系列作品期间,您和团队对于电影工业化流程做了错题本式的整理,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您搜集哪些错题集呢?

郭帆:很多,主要是管理上的问题。传统的剧组规章制度适用的人数大概两三百人,但是《流浪地球》拍摄过程中最多时达到2000人以上,原有的制度很难兼顾所有人。比如简单的吃饭问题,取餐口设置得不合理,就会导致一部分工作人员在开机后还没取到餐,影响到之后的工作。但同时为了避免电影创作者在内容创作之外消耗太多精力,所以我们决定尝试运用新型人工智能帮助完成类似的流程优化与设计的机械式、记录式、整理式的问题。

李丹:传统的电影制作流程可能会经历从策划、剧作、筹备、拍摄、剪辑后期成片的全流程。未来3.0时代全面来临后,您觉得电影的制片结构包括剧组的构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郭帆:随着技术更迭,电影的创作和拍摄也许会由线性的流程统筹成一个并行的整体。我们之前线性的生产流程总是需要等待上一个部门的工作结果,整体效率不高。未来电影的生产逻辑从“12345”的串联转变成一个并联过程,这样各部门的工作同步推进,节约了时间成本。未来通用型人工智能的出现有很多的岗位可能会被“击中”,它们可能会被集合成一个创作者,这也意味着未来创作的平台会越来越宽广,创作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多。未来,不可替代的创意和能力会越来越重要。比如我们有了笔跟纸,大家都可以去写文章,那么会有很好的小说出现,也会有平平的文章,所以未来大家拼的更多是个人的创意能力,你是不是有过人的想法?你的审美以及创作故事的独特性是否打动人心?这些属性会变得尤为重要,反倒之前工具类的东西会慢慢地因为新技术的应用,门槛会降低,这个就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本质了。

人工智能应用2:提高概念设计效率,实现高效样本筛选

李丹:您曾经也说到过人工智能可能在电影的制作过程当中,大概会分为24种具体的应用场景,所以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在电影创作方面的一些潜力的挖掘,探索到哪些地步?

郭帆:其实现在可能比当时还要多了一些。比方说我们会有编剧讨论会,现在比较方便的就是通过一个定向的话筒,它会完整记录,而且会分门别类的记录是谁说的。如果完全靠人去记录去提炼这些要点,概括一个提纲出来的话,可能工作人员一宿就不要睡觉了。我们已经在开始使用类似的应用,去帮我们降本增效。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把精力放到创意本身上面,而把一些传统的机械式的记录式的工作,完全由人工智能的应用来完成。

李丹:在《流浪地球2》的创作过程中,您已经尝试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去改变人的面貌和声音,将全片预演拍摄等新的方式投入您的创作之中。

郭帆:之前很多AI的应用在设计之初不是针对电影行业的。电影创作者需要把需求“翻译”给技术人员,通过调整或修改代码,才能形成比较符合需求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例如《流浪地球3》预告片中机器人的设计,按照传统方式需要一个10人左右的概念设计团队,用大约两周的时间来完成。而我们借助AI快速筛选样图,AI先快速生成几百张图,我们从中选出一部分比较接近需要效果的,这样循环重复,直到最后形成一个满足需求概念的效果图,然后人工介入,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型制作,这个模型最后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

人工智能应用3:打破传统分镜模式,提高拍摄的准确度

李丹:在制作流浪地球三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美术或者特效团队,他们有没有用到一些人工智能的技术?

郭帆:传统的看景模式是去到景点,而现在可以利用NeRF技术进行扫描,就像是把景点“打包”起来放到虚拟的环境中去重新放置拍摄,景和人之间是交互的,它不仅仅是起到参考的作用,而是可以作为底层叠加使用,我们可以不断提高它的精度来配合要拍摄画面和演员的表演,以此来更加高效地呈现画面。

人工智能发展反哺《流浪地球3》创作

李丹:所以目前“小破球3”的进展如何了?

郭帆:现在主要还是在剧本的阶段,但是很快就会进到美术的设计这个阶段。

李丹:moss在做些什么?

郭帆:不知道,可能写剧本了。

李丹:其实在流浪地球2当中,数字生命计划已经涉及到了您对人工智能的一种态度和思考。当下的时代科幻作品已经逐步的照进了现实,所以您觉得人工智能会反哺您在《流浪地球3》当中的创作,包括对于人工智能的设计,还有一些内容的思考吗?

郭帆:我们现在写剧本,一不小心就会发现写着写着某一种技术走向,或者是技术想法已经变成现实了,所以我们其实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尽可能地想象,去拓展它的边界。其实我觉得对于人工智能,你要客观地去分析在我们实际生产阶段的过程中,到底哪些是真的可以用进来的,因为有些是可以降本增效,有些也许会浪费你的时间跟资源。

李丹:说到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前景,2034年中国电影工业化,您是否心里会有一个理想的蓝图,那个时候的导演郭帆在做些什么?

郭帆:我不知道,先努力到那个时候再说。其实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是因为在拍摄《流浪地球》第一集第二集的时候,犯过很多的错。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把《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拍摄过程中的经验,系统地总结分享给大家,帮助电影行业的年轻创作者规避同样的问题。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o2vMci9bXULACy7Hmtuqo9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