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的量产元年之后,激光雷达正尝试进入真正大规模量产周期。在此之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包括:其一,帮助主机厂将激光雷达真正用起来,发挥价值;其二,丰富产品品类,满足主机厂对于安装位置、具体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需求;其三,逐步解决成本问题。
图达通在2023上海车展上给出了新的思考和布局。作为1550nm路线的代表玩家,该公司正式开启双线布局。
4月18日,图达通发布Robin灵雀平台,走905nm路线,并亮相两款产品:灵雀-E为前视雷达,灵雀-W为补盲雷达(其差异化之处为,相比当下市场上的补盲雷达性能大幅拉升)。
具体来看,灵雀-E更适合满足“入舱”需求,其体积更小、噪音更低、功耗更小,性能方面也略做平衡。从参数来看,其10%反射率下探测距离180米,功耗不超过9W,噪音低于20 dB(A),提供定制开发选项。其已与福耀玻璃、AGC子公司Wideye达成战略合作,初步方案已实现激光雷达与前挡玻璃的集成,探测性能衰减小于10%。
入舱的背景,是车企对于安装位激光雷不影响车型外观的进一步需求。此前车载激光雷达大多被装在车顶或前保险杠的位置。
2022年4月,关于激光雷达的安装位置,还曾发生数名车企管理层下场“辩论”。整体说来,安装于车顶的方案被认为视野更好,在行人碰撞、维修成本、震动控制(链接主车体)方面有优势,但造型被吐槽“太像机动战士-高达”。
在图达通CEO鲍君威看来,激光雷达入舱为趋势之一,但不会全面取代舱位前视雷达,舱位雷达受体积等制约更小。事实上,这一观点与此前高工智能汽车了解的信息一致,舱位主雷达在受制约更少的情况下,更适合于做旗舰高性能产品。
灵雀-W在10%反射率下探测距离为70米,目前市场上主流补盲雷达为20-30米左右(满足城区场景的补盲需求)。鲍君威介绍,要提升智驾能力,在高速场景下切换车道,需要将侧向、后向感知能力拉升,感知距离需要70米。
产品线扩充背后,行业内玩家进入平台化布局阶段。
硬件平台方面,灵雀平台为905nm平台,采取高度模块化设计,支撑多款产品同步研发,共用光电技术;猎鹰平台则为1550nm路线,产品包括猎鹰灵动版、精英版、智能版,2022年图达通向蔚来规模化供货,即为猎鹰平台产品。
软件平台方面,为OmniVidi软件平台,包含感知中台和工具链两大组成部分。感知中台通过模型算法将激光雷达的原始数据输出为感知结果。工具链基于激光雷达数据可视化、数据标注、模型训练等工具,形成数据和算法的闭环,助力感知模型的快速迭代。
“OmniVidi在感知硬件与应用场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帮助深度玩家更好的发挥激光雷达的能力上限,打造更多场景应用,同时也帮助初入玩家快速理解激光雷达的能力,方便更多开发者上手使用。”图达通方面称。
此外,鲍君威对芯片化、4D毫米波雷达等当下行业热点话题,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鲍君威看来,激光雷达进入规模量产周期之后,芯片化将是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步骤,其中的关键在于销量。由于开发芯片成本高昂,动辄数亿元投入,如果没有大规模的销量支撑,成本将难以分摊。另外,也并非所有零件都需要自研,部分采取产业分工的方式效率更高。
在对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进行对比时,鲍君威认为,激光雷达类似眼睛,可以获得丰富、直观的大量信息,4D毫米波雷达类似很多个耳朵,有其自身优势和价值,但对物体的探测分辨率、精细的轮廓信息等并不完备。
此前,在公开场合,鲍君威表示,激光雷达是L3级自动驾驶的必备产品,同时对于L2级智能驾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感器。“L2的责任归属驾驶员,但是人性是有强依赖性,是有错觉的。系统做得越稳定,但是如果在很多长尾问题上解决不了,实际上是更危险的。”
在商业化进展方面,此次上海车展首日,图达通与智能新能源卡车造车新势力DeepWay举行战略/定点签约,将以高性能激光雷达赋能高速干线物流货运场景。此前,该公司也与图森未来、易控智驾、挚途科技、智加科技等多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乘用车方面,图达通在此次车展期间并未释放更多有效信息。而此次在产品线布局上的完善,也意味着,市场竞争以及刺激需求的压力正在上升。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从2022年9月至今,中国市场乘用车月度前装标配搭载激光雷达一直保持在1.5万台以上,其中,去年12月更是单月冲破3万台大关。
不过,今年1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搭载激光雷达交付2.11万台,环比下降31.94%;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短期内,市场需求的波动,可能会是常态。」尤其是车企降本压力大幅增加的背景下,激光雷达的配置率正在经历巨大的挑战。
2022年,蔚来、理想和小鹏是中国乘用车市场三家激光雷达上车的贡献主力。其中,蔚来NT2.0平台新车为全系标配图达通猎鹰系列激光雷达,理想从L9标配到L8、L7等部分标配禾赛AT128激光雷达,小鹏则是从P5的Livox切换到G9的速腾聚创RS-LiDAR-M1激光雷达(也是部分标配),包括后续改款的P7。
其中,图达通以微弱优势领跑2022年市场份额,目前,该公司在乘用车前装市场仅有蔚来(蔚来资本还是公司的股东)一家客户,也拿了一些商用车定点客户。
目前,激光雷达前装上车主要是匹配NOA、准L3级等高阶智能驾驶的感知冗余需求。市场也在逐步分化:其中,走量车型,正在对NOA进行分层,从早期的普通高速NOA,进化到高速NOA增强版、城市NOA以及全场景NOA。
其中,普通高速NOA从现有的传感器配置、技术成熟度以及车企在数据迭代开发上的布局来看,激光雷达的配置并非首选。无论是「去」高精地图还是「去」激光雷达,普及型NOA的进一步下沉,是车企的主要方向。
在理想、小鹏等车型,可以明确看到激光雷达的差异化配置策略。以理想为例,从L8开始,激光雷达只配置在Max版本,价格更低的Pro和Air版本没有配置。从去年11和12月的交付来看,Pro和Max版本的交付比大概是6:4。
价格战(硬件的低毛利“陷阱”,软件及系统价值能否兑现)、行业洗牌、持续的高研发投入应对下一代技术路线(纯固态)的冲击以及核心元器件的供应链安全,都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