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该如何打造响应型供应链模式
在上周的文章中,晓闲简要介绍了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概念,以及介绍了如何找到影响响应效率的因素及方法。今天接着来聊一聊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关注点以及如何应用响应型供应链模式。
一、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关注点
在上周文章中,晓闲介绍了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目标是提高供应链的响应效率,通常而言,我们认为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关注点往往应该是响应效率,这是其根本关注点,也是这个模式的根本出发点。
不过,响应效率的提高不过是一个供应系统的终极目标,而非真正意义的起点,因此,我们需要从源头上看一看如何才能给予获得高效的供应效率。
在晓闲看来,建立一个真正的响应型供应链模式时,其真正的关注点应当是两个维度:高效的供应网络建设,以及高效的流程体系建设,二者缺一不可。
其中,供应网络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全方面的体系,供应网络建设并不仅仅包括从供应商处向公司交付产品的供应体系,而且还涉及了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另外,其中还涵盖了公司对下游客户的产品交付环节。
而流程体系建设同样是整个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供应链模式的特征看,响应型供应链模式有着与其他供应链模式(包括:拉式供应链模式、推式供应链模式、推拉相结合的供应链模式和有效型供应链模式)不太相同的地方,在其他供应链模式中,企业可能不需要在流程上发力,即可以实现其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在响应型供应链模式中,企业必须要追求打造恰当的业务流程,如此方可实现整个供应链模式的高效率运作并产生高效的交付成果。
由于响应型供应链模式关注的是从得到用户的需求后以最快的速度向用户交付其所需要的产品,因此,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命脉就在于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任何流程的建立和实施,都必然以牺牲时间为最终代价,当然,晓闲并不是说时间成本是企业唯一要为此付出的成本。
不管企业究竟为了何种目的,企业终究需要为了任何流程而付出人力和物力成本,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为了时间而付出成本。当然,没有规范流程的供应链交付环节的交付效率是最高的,但其风险也是极大的,基本上现在不会有企业选择这种模式。
因此,在响应型供应链模式中,企业必须对企业自身所建立的流程和依托于流程的决策机制而付出隐性而庞大的时间成本。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流程体系建设往往其中蕴含了企业和管理人的价值观念和供应链模式的思维选择,在不同的企业内部有其不同的表现,其中也与供应链团队中真正的决策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回顾晓闲过去多年的职业发展以及工作企业的特征和流程看,流程体系建设会深远地影响企业的供应链模式的选择,从过去的职业生涯来看,晓闲充分地认识到流程的为例。
当一个企业选择了一种业务流程时,企业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能也在不经意间定下来了。
二、如何打造响应型供应链模式
1.高效的流程体系建设
在晓闲看来,一个高效的供应链必然离不开一个高效的流程体系,二者之间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
就拿原材料订货和交付环节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中流程的重大威力。
采购订单和合同生效和盖章需要经过很多部门的审批,当然,审批流程自然属于企业自身不可避免的重要工作。
对于响应型供应链模式,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流程呢?
比如企业建立了一个流程,这里晓闲给这个流程命名为:流程A,具体情况如下:
A.对于重要原料或者辅料的采购需要通过战略协议或者框架协议锁定产品价格,比如约定未来1年甚至多年的价格;
B.而在框架协议之外,企业同时又规定了每一笔订单必须通过供需双方盖章生效的合同方可产生货物的交付;
C.此外,企业内部还有其他审批流程规定,诸如每一份合同的生效需要经过若干部门审批通过,且在合同审批通过后,还需对再走一次合同盖章审批流程。
对于这样的采购执行流程,企业是否可以通过这样的业务流程以实现整个供应网络的快速运转和产品的高效交付呢?
对于上述的流程制度,晓闲只说明了在采购端的业务流程。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其他流程,关注其是否能够保证交付效率非常高。
其中要关注的环节包括:有效需求确认的准确性和效率(尤其是:需求的准确性)、内部产品制造环节的效率、产品交付环节的效率。
只有在全部的环节共同构建一个高效的网络,如此方可产生一个高效的供应体系,如此企业方可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响应型供应链模式。
首先晓闲需要回答的问题是:采用流程A后,企业是否可以打造一个响应型供应链模式呢?
在晓闲看来,上述的流程A注定会导致企业建立一个低效率的供应链网络,并产生一个低效率的供应链交付成果。
采用流程A来进行订单交付,以企业自身的流程实施效率而论,整个订单的内部生效周期会超过一个星期。
而从司法的角度看,一个真正的订单的交付义务的产生(此处是指合同的生效),规范而言,它需要供需双方均在合同上签字盖章,且供需双方均应持有盖章生效合同的正本,而非复印件或者扫描件。
当然,对合同有效性的理解,取决于供需双方对合同原件的执着程度。
因此,为了说明本篇所论之交付效率和流程的关系,晓闲这里关注的是合同的正本,即供需双方均应当手持合同的正本。
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应当认识到一个真正有效的合同(即订单)生效的完整周期,应当不少于15天,请注意,这里只是谈论了订单生效周期为15天,而不包含其他的环节。
不过,有一种情况可以让企业不用15天完成订单的生效,但这意味着供应链团队本身就在破坏企业自身的制度。
这个选择就是:在合同生效前即已经通知了供应商交付订单。
一个企业采用上述的流程A这样的三合一流程,其出发点在于严格监管原材料的交付合理性以避免产生潜在的风险,比如原材料供应过剩或者采购错误的原料。
这样的流程的产生有其合理性,其主要出发点是发挥了供应链的监管作用。
任何一个供应链的流程都存在着两种核心职能,分别是监管职能和效益职能,效益职能关注的是供应链交付效率和交付成本,案例中的企业选择了更加关注供应链的监管职能。
当一个流程关注的是其监管职能时,这意味着所有的交付需求的产生、确认和生效均应该通过流程的批准,未通过批准而让订单生效和交付本质上就是在破坏流程的监管职能。
因此,当一个企业建立了以供应链监管职能为基本前提的流程体系时,企业内部应当保障监管流程规定的流程的顺利实施和执行,这意味着:供应链团队不应当带头破坏流程的权威性。
即在订单生效之前,企业内部任何人不应当向供方发出订单需求或订单确认生效的信号。
换句话说:供应链团队不应当在合同生效前,就通知供应商开始交付货物,而应当等待合同经双方盖章生效后通知供应商交付订单。
用15天生效一个订单意味着什么呢?
这恐怕意味着一个订单的完整交付周期天然应当不短于30天,甚至长达60天,这样的交付效率对于任何一个试图打造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企业而言都是一种灾难。
这样的论断理由何在?
要想判断流程的效率,我们不能只盯着一个单独的采购订单流程,我们需要从整个供应链的起点一直看到供应链的终点,方可知道其周期的长短。
从狭义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交付环节包括:销售需求或销售订单的确认及生效,生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采购需求的确认和批准,采购订单或合同的确认与生效,原料交付验收及仓储,产品的生产、检测、存储与包装,产品的装运、检测、交付与验收,等等环节。
由于在不同的供应链模式或者供应链场景中,上述交付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是不同的,因此,晓闲这里并没有列出每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大家只需关注整个产品交付周期都有哪些环节即可。
另外,对于有着明显生命周期的产品或者对于处于新产品导入期的产品的交付场景而言,一个完整的产品交付环节远比上述交付环节复杂,其中还包含:产品的供需市场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者分析、成本分析和盈利分析,新产品试验与市场推广,产品召回,产品的研发与升级,产品退出市场等等若干环节。
鉴于新产品导入的复杂程度,在本文中,晓闲只关注成熟产品的交付场景。
前面晓闲所说的订单生效周期不少于15天,这个订单生效指的就是采购订单或合同的确认与生效这个概念。
我们看一下狭义上产品交付的若干环节,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所在企业的原料交付、产品生产和产品交付情形,算一算上述整个周期究竟有多久。
以晓闲的认知来看,如果企业内部的全部业务流程的规范程度都向采购订单的生效流程看齐,这意味着企业向用户交付产品的最短周期应当不短于2个月,不过,晓闲认为常规而言,这个周期应当不低于3-4个月,请注意哦,这里所说的2个月或者3-4个月仅仅针对的是成熟产品,而非新产品。
如果将上述流程标准放到新产品投放上,即使不考虑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的周期(假设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对成熟),晓闲认为该企业的新产品交付到用户手中的时间应当不短于销售订单生效或者需求确认后的4-6个月,或者长达5-7个月,如果产品生产或者原料交付环节出现异常的,上述新产品的交付周期可能不低于9-12个月。
因此,概括而言,用4-6个月向客户交付产品是一个非常低效率的供应场景,跟响应型供应链模式是沾不上边的,在响应型供应链模式中,企业的交付效率需要大幅缩短。
晓闲在上家公司负责某款原料的采购和订单交付。
当时我们是每一天下午3-6点之间向供应商下订单,当然,我们也有提前几天向供应商下订单的情形,但不论哪种场景,由于我们需要供应商每一天都交付该种原料,我们都很难通过流程A那样的流程来完成订单的交付。
当时的业务流程是由个人直接向供应商下单,而订单并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批准。
晓闲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某些流程天然与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相冲突,那么,如果希望打造一个真正的响应型供应链模式,企业又该如何打造与此匹配的业务流程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晓闲就留作下周的文章再向各位读者朋友介绍啦。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