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如何提升产品思维的能力

如何提升产品思维的能力

作者头像
半吊子全栈工匠
发布2025-11-05 09:25:26
发布2025-11-05 09:25:26
109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喔家ArchiSelf喔家ArchiSelf

产品经理如何晋升? 晋升之路往往复杂。你的技能和成绩固然重要,但老板是否重视培养人才、同事水平、任职时长、公司政治氛围等也影响很大。

因此,本文不谈如何晋升,而是聚焦如何提升产品思维,成为更优秀的PM——像资深PM一样思考。

首先,需求澄清:如何判断问题是否清晰?清晰问题的标志:

  • 能明确说清对业务和用户的影响。
  • 能定位问题的根本原因。
  • 已决定优先解决此问题而非其他。

根据问题的清晰度,我们的应对方式也不同。

1. 问题明确:优秀的执行力

当问题已经定义清楚、解决方案达成一致后,关键就在于执行的效率与质量。这通常是初级产品经理(PM)主要发力的领域。高级 PM 虽然也必须理解执行流程,但可以更侧重于策略和决策,而非事必躬亲。

1.1 快速交付

“我们怎样才能快速交付?”

核心在于高效管理待办事项列表:确保任务描述清晰、颗粒度合理、优先级明确,并能被有效推进。

团队通常通过 Sprint 计划 和 WBS 拆解 等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在传统 Scrum 团队中,这是产品负责人的职责;而在更成熟的组织中,技术负责人也可能承担这项工作。

如果你所在的团队有出色的技术领导,作为产品经理,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独特价值:

  • 确保工程师理解工作的愿景与业务背景;
  • 协助他们将任务垂直拆分为可独立发布的模块。

一个特性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整上线。如果能将其拆分成仍具用户价值的小块,则意味着更快的发布节奏和更早的用户反馈——从而降低开发错误功能的风险。

1.2 执行到位

“我们如何确保这件事做对?”

这就需要引入测试和实验机制。在编写代码前,可以通过原型进行可用性测试;也可以选择逐步上线或进行 A/B 测试。不同类型的测试就像工具箱里的工具,了解它们的用途,才能在合适场景下选用合适的工具。

1.2.1 原型可用性测试

作用:验证用户是否知道怎么使用你的方案; 不作用:判断用户是否愿意使用这个方案。

测试方式很简单:展示一个可点击的原型,并让用户完成特定任务,例如:“你能告诉我怎么上传一张照片吗?”

观察他们的操作并记录:用户是否清楚该点哪个按钮?是否明白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有没有被设计搞糊涂?

这是一种快速且低成本的方式,避免浪费宝贵的工程资源。如果你在一个小型创业公司,只要不是已经熟悉产品的内部人员,都可以成为测试对象。

1.2.2 增量推出新功能

不要一次性向所有用户推出新功能,而是逐步上线。这种方法适用于以下情况:

  • 确保不会破坏现有系统。此时你需要清楚“控制指标”是什么,比如应用崩溃率或客户投诉数量;
  • 想衡量新功能的影响。通过只向部分用户开放,可以清晰看到其对关键指标的实际效果。 虽然这也算是一种 A/B 测试,但在本文中,A/B 测试特指对比两个或多个不同解决方案的效果。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用户急需这个功能,而新功能又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那么可以暂时牺牲精确衡量影响的能力。

1.2.3 进行 A/B 测试

A/B 测试的本质是:比较解决方案 A 和 B,看哪一个表现更好。可以在原型阶段做,也可以在线上环境中进行,甚至扩展为 A/B/C/D 多组测试,或者混合使用不同组件的组合。

其核心目标是选出最优发布版本。除非你拥有数百万用户,且微小的提升也能带来显著商业价值,否则无需过度依赖 A/B 测试。

如果期待卓越的用户体验,使自己的产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建议阅读罗浩老师的《感性商业》一书——

2. 批判性评估与深思熟虑的反驳

项目经理的核心职责是成功交付项目。通常,问题已被他人定义为“值得解决”,并且解决方案也已初步确定。

然而,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PM)会进一步思考:这个解决方案是否真的最优?这个问题是否真的值得解决?这就是将产品思维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关键所在。

批判性评估不仅意味着提出不同意见,还可能意味着对利益相关者说“不”。

2.1 更优方法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更好”的定义因场景而异,可能是:

  • 更快构建
  • 更低成本集成
  • 对业务长期更有价值
  • 在解决短期问题方面更有效 作为 PM,你需要理解问题的战略意义,以此设定合理的约束条件。然后,整合团队成员(如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设计师等)的专业知识,共同探索满足这些约束的不同方案。
2.1.1 理解问题的战略重要性

不是所有问题都同等重要。作为产品经理,你必须能够清晰回答以下问题:

  • 这项工作服务于哪个公司目标?
  • 我们正在解决哪些用户问题?你是如何确认这是真实问题的?
  • 如何判断问题已被解决?哪些结果指标将受到影响?我们关注哪些输出指标,它们如何影响结果? 这些问题帮助你聚焦真正重要的方向,避免资源浪费在低优先级或伪需求上。
2.1.2 提供背景与约束条件

向团队提供清晰的上下文和边界限制,比如:

  • 公司目标
  • 用户痛点
  • 关键衡量指标
  • 资源限制(如工程师数量和时间)
  • 用户细分
  • 需要处理或忽略的边界情况 我们的目标不总是打造一个完美适用于所有人的解决方案。有时,只需要为某一类用户群快速实现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案,无需覆盖所有边缘情况。
2.1.3 聚集团队智慧,寻找解决方案

给团队空间去独立思考,PM则负责引导、推动和澄清。当有多个潜在方案时,PM的工作就转向沟通协调——与客户或利益相关者对接,解释选择背后的逻辑。

对于新项目或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的任务,可以采用设计冲刺(Design Sprint);而对于已有节奏的团队,则更适合将其融入常规开发流程(双轨敏捷)。后者在保证交付节奏的同时,减少干扰。

2.2 价值评估

“这个问题值得解决吗?”

这取决于公司的产品导向程度。有些问题来自高级别利益相关者,甚至是 CEO 的直接指示。此时,质疑其优先级就需要更高的勇气和技巧。

“臭棋也有三分理”——每个产品想法背后都有一定的价值。也许没有一个是完全无用的,但这也让拒绝变得更加困难。

2.2.1 量化影响

最直观的方法是将影响转化为可衡量的价值,考虑以下因素:

  • 受影响用户数量
  • 问题严重性:当前状态对用户的困扰程度
  • 用户价值:该用户群体对公司的重要性(例如,少数高价值用户可能贡献了大部分收入) 尽量使用硬数据和数字,以降低主观判断的影响。
2.2.2 理解特性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估算一个功能的成本不能只看开发时间。除了人力成本外,还有:

  • 维护成本:上线后需持续支持、修复问题;
  • 复杂度成本:代码库膨胀导致未来开发变慢,新人学习曲线变陡;
  • 迭代成本:很少有功能发布一次就能完美解决问题,后续仍需调整、优化;
  • 协调成本:会议、邮件、汇报、跨团队协作等隐形时间开销。

此外,还要考虑机会成本:如果不做这个功能,还能做哪些更有价值的事?错失的机会有多大?

2.2.3 把握时间敏感性

问题不只是“是否值得解决”,还可能是“为什么是现在?”

一个小裂缝看似无关紧要,但如果忽视,可能会演变成一场灾难。了解“什么都不做”的代价,有助于判断问题的真实紧迫性。

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几类:

  • 火灾型问题:要么立刻扑灭,要么将来重建。
  • 漏水型问题:短期内可控,但拖延会让后果越来越严重。
  • 积水型问题:令人不适,但只要大家知道绕行,影响有限。 识别问题的时间窗口,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2.4 深思熟虑地反驳

“成功人士和真正成功人士的区别在于,真正成功的人几乎对所有事情都说不。” ——沃伦・巴菲特

当你决定拒绝一个请求时,请遵循以下原则:

  • 直截了当:如果你不打算采纳建议,尽早明确表达;
  • 展示思考过程:表明你认真考虑过对方的意见,并说明你的推理路径;
  • 传达更大图景:告诉对方团队正在专注哪些更重要的工作,以及为何它们更具价值。
2.2.5 即使不同意也要承诺

我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HiPPO(Highest Paid Person's Opinion)发话了,你却持保留意见。

在这种情况下,抱怨或消极应对只会削弱团队士气。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提倡“Disagree and Commit”(即使不同意,也要承诺执行)。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和团队领导者,即便你不同意某个方向,也要站在领导层一边,坚定地推动执行。这不仅是职业素养的体现,更是赢得信任的关键。

3. 寻找战略机会

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高度模糊的领域:问题和解决方案都不明确。这正是展现远见和战略思维的最佳时机。

3.1 核心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的最高价值问题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理解用户为什么使用你的产品、如何使用它,以及他们在选择或放弃产品时的关键考量因素。

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于2016年提出的“待完成的工作”(Jobs to Be Done, JTBD)框架,已成为最受尊敬的产品战略工具之一。通过这个视角,我们可以更系统地识别高价值的问题。

3.1.1 理解用户要完成的工作(JTBD)

JTBD 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雇佣”一个产品背后的真正动机。答案往往比表面看起来更深刻。

以 MBA 项目为例:人们选择攻读 MBA 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为了职业转型、晋升发展,或是创业准备。但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他们为什么要提升职业路径?是缺乏信心、知识缺口,还是需要学位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挖掘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识别产品改进的机会点,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3.1.2 理解用户的切换动因

当用户选择使用我们的产品时,通常意味着他们从现有方案中“切换”而来。即使他们之前没有使用过类似产品,也存在某种替代行为。

影响用户切换决策的四种关键力量是:

  • 推动因素:对当前解决方案的不满与痛点
  • 拉动因素:新方案带来的吸引力与优势
  • 焦虑因素:对新方案的担忧和不确定性
  • 惯性因素:对现有方案的熟悉与依赖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要做的就是识别这些切换动力,主动降低用户转换门槛,提升采纳意愿。

3.2 产品长青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在未来依然具有竞争力?

产品的持续成功不仅取决于应对当前的竞争压力,更依赖于前瞻性的战略布局。真正的突破性创新,往往来自跳出固有框架的思考。

3.2.1 洞察产品的竞争格局

有些竞争对手显而易见,比如 X 大学在 MBA 市场上可能直接与 Y 和 Z 大学竞争。但还有更多潜在的替代方案:训练营、在线课程、播客、高管培训,甚至 Netflix 这类非传统教育平台。

评估这些“竞争者”时,可以将它们放在同一维度下比较:以用户需求为横轴,看它们各自满足程度如何。作为 MBA 产品经理,目标是找出能够彻底颠覆传统 MBA 的全新模式。

建议进行以下补充分析:

  1. 用户群体画像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不同,并非所有用户都对业务同等重要;
  2. 需求分类模型如卡诺模型(Kano Model),将需求分为基本型(健康)、期望型(效能)和兴奋型(愉悦),帮助判断哪些功能最具差异化价值。
3.2.2 拓展产品价值链的机会

威胁不仅仅来自竞争对手或新进入者。根据波特五力模型,供应商、客户、替代品、潜在进入者和行业内的竞争者都会影响产品的可持续性。

例如:

  • 如果供应商拥有强大的议价能力,可以随时抬价,而你无法轻易更换,那么你将处于被动;
  • 如果客户可以轻松转移或压低价格,那也会带来巨大风险。

因此,要提高产品长期成功的可能性,必须通过增强产品特性、构建壁垒、提升用户粘性等方式,削弱这些外部力量的影响力。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是:我们能否拓展自身产品的价值链? 这包括整合上下游资源、增加附加服务、构建生态系统等,从而提升整体护城河。

3.3 避免两个思维极端,提升产品判断力

为了培养更成熟的产品思维,产品经理应避免陷入以下两种极端:

  1. 过度质疑问题与方案 当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反复思考已经超出构建和验证的成本时,就该果断行动——构建并发布它。市场会给出最真实的反馈。
  2. 质疑不足,盲目接受现状

这种情况常见于两类产品经理:

  • 刚入门的新手:认为问题和方案已经被上级或团队理清,从而缺乏主动思考;
  • 经验丰富的老手:由于对公司、用户和业务过于熟悉,容易忽视重新审视的必要性。 这里的“新”与“老”指的是在公司的任职时间,而非年龄。

如何判断是否真正理解了问题和方案?如果你对当前的问题或解决方案是否清晰还存有疑问,不妨尝试将其写下来。以下是几种有效的表达方式:

  • 新闻稿格式:模拟对外发布的语气,描述问题与解决方案;
  • 客户感谢信:以用户的视角回顾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 简明陈述:用一两句话清楚说明问题及对应的解决策略。 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度思考,有助于厘清思路、发现盲点。

PS. 物联网产品是一个特殊的领域, 如果希望深入了解物联网的话,可以参考笔者的《一书读懂物联网》——

如果对物联网的产品设计感兴趣的话, 推荐付强老师的《从0到1构建IoT平台(第2版)》一书——

【参考资料与关联阅读】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11-0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喔家ArchiSelf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 问题明确:优秀的执行力
    • 1.1 快速交付
    • 1.2 执行到位
      • 1.2.1 原型可用性测试
      • 1.2.2 增量推出新功能
      • 1.2.3 进行 A/B 测试
  • 2. 批判性评估与深思熟虑的反驳
    • 2.1 更优方法
      • 2.1.1 理解问题的战略重要性
      • 2.1.2 提供背景与约束条件
      • 2.1.3 聚集团队智慧,寻找解决方案
    • 2.2 价值评估
      • 2.2.1 量化影响
      • 2.2.2 理解特性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 2.2.3 把握时间敏感性
      • 2.2.4 深思熟虑地反驳
      • 2.2.5 即使不同意也要承诺
  • 3. 寻找战略机会
    • 3.1 核心问题
      • 3.1.1 理解用户要完成的工作(JTBD)
      • 3.1.2 理解用户的切换动因
    • 3.2 产品长青
      • 3.2.1 洞察产品的竞争格局
      • 3.2.2 拓展产品价值链的机会
    • 3.3 避免两个思维极端,提升产品判断力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