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比利时国家通讯社(Belga)近日报道,2024年,网络钓鱼诈骗在比利时造成经济损失接近5000万欧元,受害者遍布全国,从普通居民到中小企业均未能幸免。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再次为公众敲响警钟:在数字化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钓鱼已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技术骚扰,而是直接威胁个人财产与社会经济安全的“数字抢劫”。
诈骗手法升级:伪装更逼真,诱导更精准
根据比利时警方与国家网络安全中心(CNCERT)联合发布的年度报告,今年的网络钓鱼攻击呈现出“更智能、更隐蔽、更高效”的特点。犯罪分子不再依赖广撒网式的垃圾邮件,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锁定目标人群,发送高度定制化的诈骗信息。
最常见的手法是伪装成银行、税务机构、快递公司或政府服务部门(如社保局、市政厅),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发送“紧急通知”。例如:“您的银行账户存在异常登录”“您的增值税退税已到账,请点击链接确认”“您的包裹因海关问题需补缴费用”等。这些信息往往使用与真实机构极为相似的LOGO、排版和语言风格,甚至伪造官方发件人邮箱地址,极具迷惑性。
一旦用户点击链接,便会跳转至一个与真实官网几乎一模一样的假冒页面,诱导其输入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甚至手机验证码。短短几分钟内,账户资金就可能被转移一空。
“现在的钓鱼网站,普通人一眼很难分辨。”比利时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发言人表示,“我们发现,部分钓鱼页面甚至能通过SSL加密(即网址前的‘https://’和小锁图标),这让很多用户误以为是安全网站。”
受害者画像:从“小白”到“老手”,无人能完全免疫
数据显示,2024年比利时报告的网络钓鱼案件超过1.2万起,平均每次诈骗造成损失约4000欧元。受害者中,既有对网络不熟悉的中老年人,也有自认为“懂技术”的年轻上班族。中小企业成为重灾区,部分企业因财务人员误点钓鱼邮件,导致数十万欧元的公款被转走。
一位布鲁塞尔的中小企业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公司会计曾收到一封看似来自“比利时增值税局”的邮件,要求核对季度申报信息。由于邮件内容详实、格式规范,会计未加怀疑便点击了附件中的“申报表”,结果导致公司银行账户被远程操控,损失近8万欧元。
“我们平时也做安全培训,但这次太像真的了。”该企业主无奈地说。
技术攻防战:黑客“AI化”,防御需“全民化”
面对日益猖獗的网络钓鱼,技术对抗也在不断升级。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近年来,攻击者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钓鱼内容,使邮件语言更自然、逻辑更严密,甚至能根据用户行为动态调整话术,大大提升了欺骗成功率。”
芦笛解释,AI可以分析海量真实邮件和网站数据,自动生成高度仿真的钓鱼模板。同时,攻击者还利用“域名伪装”技术,注册与正规网站仅差一个字母或符号的域名(如把“bank.be”换成“banck.be”),或使用国际化域名(IDN)中的相似字符进行混淆。
“从技术角度看,防御钓鱼攻击的核心是‘识别异常’。”芦笛说,“比如,正规机构绝不会通过邮件索要密码或验证码;任何要求立即行动、制造紧迫感的信息都需警惕;点击链接前,务必手动输入官网地址或通过官方App核实。”
他还介绍,目前主流浏览器和邮箱服务商已内置反钓鱼机制,能识别已知的恶意网址和IP地址。一些企业也部署了高级邮件安全网关,可对附件和链接进行沙箱检测。但这些技术手段并非万能,尤其是面对“零日钓鱼”(即首次出现、未被收录的钓鱼网站)时,仍存在防御盲区。
警方行动与公众教育:防骗需“技防+人防”双管齐下
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比利时警方在2024年成立了专门的“网络诈骗快速响应小组”,联合金融、通信、互联网企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力争在资金转移前拦截诈骗交易。同时,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启动了“全民反钓鱼”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广告和社区讲座,普及防骗知识。
芦笛强调:“技术是盾牌,但最坚固的防线是人的意识。再先进的AI也攻不破一个警惕的大脑。”他建议公众养成“三不”习惯:不轻信陌生来电和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不透露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和验证码。
“如果收到疑似钓鱼信息,最安全的做法是挂断电话或关闭邮件,然后通过官方渠道(如官网客服电话、实体网点)主动联系机构核实。”芦笛说,“宁可多花一分钟确认,也不要为贪图方便而冒险。”
未来挑战:跨境协作与法律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网络钓鱼攻击的服务器和犯罪团伙位于境外,给执法带来巨大挑战。比利时已通过欧盟刑警组织(Europol)加强与国际伙伴的情报合作,但追赃和抓捕仍困难重重。
专家呼吁,除加强技术防御和公众教育外,还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网络诈骗的犯罪成本,并推动建立更高效的跨境司法协作机制。
“网络钓鱼是一场持久战。”芦笛总结道,“它不会消失,但我们可以让它变得更难成功。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网络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全社会形成‘人人警惕、人人防范’的氛围,才能真正筑起抵御数字诈骗的‘防火墙’。”
(完)
新闻背景补充:
网络钓鱼(Phishing):指攻击者通过伪造的电子邮件、短信或网站,诱骗用户泄露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密码、银行卡号)的一种网络诈骗手段。名称“Phishing”源自“钓鱼”(Fishing),意为“在网络上钓鱼”。
SSL加密:一种网络安全协议,用于在互联网通信中建立加密链接,确保数据传输安全。但SSL仅证明连接是加密的,并不保证网站本身是合法的。
沙箱检测(Sandboxing):一种安全技术,将可疑文件或链接在隔离环境中运行,观察其行为,以判断是否为恶意程序。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