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GONE
人工智能(AI)模型近年来被提出用于生成科学假设,但检验其是否能够驱动高影响力研究仍具挑战。研究人员利用一个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平台“AI共同科学家”,对一个曾耗费多年实验才解决但尚未发表的科学问题进行测试:帽壳形成型噬菌体诱导染色体岛(cf-PICIs)是如何在不同细菌种间传播的? 出人意料的是,AI共同科学家排名最高的假设与研究人员实验验证的机制一致:cf-PICIs 通过劫持多种噬菌体尾部来扩大宿主范围。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其前五个假设,其中部分为实验室带来新的研究方向。与其他LLM的比较显示,AI共同科学家在该任务中表现最优。结果表明,AI不仅是辅助工具,更可作为创造性引擎,加速发现并重塑科学假设的生成与验证方式。
近年来会话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显示出在生物医学发现中的巨大潜力。然而,AI是否能提出真正新颖且具影响力的科学假设仍不确定。为了探究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测试了“AI共同科学家”系统,让其面对一个长期未解的问题:cf-PICIs 这种独特的噬菌体卫星元件,常常出现在不同的细菌物种中,而传统噬菌体宿主范围较窄。研究人员此前已通过多年实验揭示其机制,但未公开,从而保证了AI无法依赖先验知识。测试的结果提供了一个独立检验AI创造力的机会。
AI提出的研究方向
AI共同科学家给出了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并通过Elo评分进行排序:
此外还提出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研究领域”,如与其他可移动遗传元件的互作、群体感应作用和生物膜影响等。
衣壳–尾部相互作用
这是排名最高的假设,且与实验结果完全吻合。研究人员发现cf-PICIs能形成无尾衣壳,当细胞裂解时,这些结构释放到环境中,再与来自不同噬菌体的尾部结合,形成嵌合感染性颗粒。尾部决定了宿主范围,因此cf-PICIs能够跨物种传播。进一步实验表明cf-PICI特定的适配蛋白与连接蛋白决定尾部结合特异性。AI提出的研究建议(如利用冷冻电镜解析相互作用界面、研究适配蛋白多样性)与实验进展高度一致。
整合机制
尽管未直接解释跨物种传播,但AI提出cf-PICIs在转移后需依赖整合机制稳定存在。研究人员的基因组分析确实发现cf-PICI整合位点在多种细菌间保守,从而支持这一思路。
进入机制
AI假设cf-PICIs或许能直接与细菌受体结合、通过外膜囊泡转移,或直接与细胞膜相互作用。虽然实验最终确认尾部是必需的,但这些设想为对照实验提供了重要启发,并可能在少数情况下成立。
辅助噬菌体与环境因素
AI提出辅助噬菌体种类、普遍转导、前噬菌体作用及环境压力均可能影响传播。这些观点虽不新颖,但为理解更广泛的卫星元件生物学提供了背景。
替代转移与稳定机制
最具创新性的假设是cf-PICIs可能通过接合转移,例如与接合质粒结合或劫持其转移起点序列。这一观点此前未被提出,现已成为实验室新方向。
意料之外的研究领域
包括与其他遗传元件互作、群体感应调控、生物膜促进作用等。这些虽不直接解释跨物种传播,但为拓展研究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
与其他AI系统比较
研究人员还测试了OpenAI、Gemini、Claude、DeepSeek等系统。结果表明,虽然部分系统提出了有趣想法,但唯有AI共同科学家准确重现了实验发现。这凸显了其在复杂生物问题上生成可验证假设的独特能力。
讨论
本研究为AI如何参与科学发现提供了有力案例。AI共同科学家在没有先验信息的情况下,独立提出了与实验结果一致的机制:cf-PICIs通过劫持不同噬菌体尾部实现跨物种传播。这一结论显示出AI能够克服人类因既有模式带来的思维局限。研究人员曾长期假设cf-PICIs完全依赖辅助噬菌体,因此忽视了“无尾颗粒”的可能性,导致研究进展缓慢。而AI的假设则迅速突破了这一偏见。
与其他AI模型的对比表明,并非所有系统都能得出正确答案,说明AI生成的假设仍需结合领域知识与实验验证。未来科学生态中,AI可能更多作为**“假设引擎”**存在,快速产出机制性、可检验的思路,但优先级评估、知识产权、署名归属等新问题亟需规范。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展示了AI在科学发现中的创造性潜能。若能建立合理框架,将人类批判性思维与AI生成能力结合,AI不仅能加速研究,还可能推动科学范式的转变。
整理 | DrugOne团队
参考资料
Penade ́ s et al., AI mirrors experimental science to uncover a mechanism of gene transfer crucial to bacterial evolution, Cell (2025),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8.018
内容为【DrugOne】公众号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