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异步IO|协程|爬虫架构|爬虫代理|性能优化|工程实践
搞采集久了,你一定听过无数次关于异步的讨论:
“Python 的 asyncio
够快吗?”
“Node 的 async/await
到底是不是更高效?”
我以前也觉得这些问题挺玄的。
于是这次,我干脆做个小实验,直接把两种语言放到同一个跑道上,看谁能更快爬完一万个请求。
目标很简单——模拟真实的大规模采集场景:
我们去请求一个公共测试接口 https://httpbin.org/get
,加上随机参数来模拟网络抖动。
所有请求都走代理,用的是真实的爬虫代理服务。
这样既能测出异步框架的极限,也能看出代理IO延迟对不同语言的影响。
先说下环境:
代理配置部分很固定,Python 和 Node 用的是同一套参数:
# ==== 代理配置(参考亿牛云爬虫代理)====
代理域名: t.16yun.cn
端口: 31111
用户名: your_username
密码: your_password
有了这套代理,所有请求都能绕过网络瓶颈,保持稳定的出入口。
在Python这边,我用了最经典的 aiohttp
+ asyncio
组合。
代码结构非常干净,每个请求就是一个协程任务,批量发起,用 asyncio.gather()
同步收尾。
import asyncio
import aiohttp
import time
# ==== 代理配置(参考亿牛云爬虫代理)====
proxy_host = "t.16yun.cn"
proxy_port = "31111"
proxy_user = "your_username"
proxy_pass = "your_password"
proxy_url = f"http://{proxy_user}:{proxy_pass}@{proxy_host}:{proxy_port}"
async def fetch(session, url):
try:
async with session.get(url, proxy=proxy_url, timeout=10) as response:
data = await response.json()
return data["url"]
except Exception as e:
return f"Error: {e}"
async def main():
urls = [f"https://httpbin.org/get?i={i}" for i in range(10000)]
start = time.time()
async with aiohttp.ClientSession() as session:
tasks = [fetch(session, url) for url in urls]
results = await asyncio.gather(*tasks)
print(f"耗时: {time.time() - start:.2f} 秒")
print(f"成功采集 {len([r for r in results if 'Error' not in r])} 条")
asyncio.run(main())
这一段跑起来像一场协奏曲:
上万个请求同时出发,互不打扰,CPU 占用率稳定,网络IO轻松拉满。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Python 的事件循环是单线程的,虽然能并发IO,但如果任务太多,调度延迟还是会积累。
接下来换Node上场。
Node的异步机制几乎是为这种场景量身定制的,天生就擅长处理IO密集型任务。
const axios = require('axios');
const HttpsProxyAgent = require('https-proxy-agent');
# ==== 代理配置(参考亿牛云爬虫代理)====
const proxy = "http://your_username:your_password@t.16yun.cn:31111";
const agent = new HttpsProxyAgent(proxy);
async function fetch(url) {
try {
const res = await axios.get(url, { httpsAgent: agent, timeout: 10000 });
return res.data.url;
} catch (err) {
return `Error: ${err.message}`;
}
}
(async () => {
const urls = Array.from({ length: 10000 }, (_, i) => `https://httpbin.org/get?i=${i}`);
const start = Date.now();
const tasks = urls.map(url => fetch(url));
const results = await Promise.all(tasks);
const success = results.filter(r => !r.startsWith("Error")).length;
console.log(`耗时: ${(Date.now() - start) / 1000}s`);
console.log(`成功采集 ${success} 条`);
})();
Node的表现相当稳定,尤其在高并发下,事件循环调度非常顺滑。
如果你的机器内存足够,它几乎可以无缝跑完整个1万请求批次,CPU波动很小。
不过代价是调试体验稍逊一筹,出错栈信息比较碎,不像Python那样直观。
整个测试跑完之后,结果挺有意思。
Node 确实更快,整体耗时比 Python 少了将近 20% 左右。
但 Python 胜在稳定,超时和报错的比例更低。
这其实也符合预期。
Node 的事件循环更“硬核”,在处理高频IO上优势明显;
而 Python 的 asyncio
机制更温和一点,比较适合带有数据分析或后处理逻辑的爬虫项目。
如果换成真实业务环境,比如电商价格监测或社交平台评论抓取,Python那种“边采边算”的方式反而更方便,开发效率也高。
要我选语言?得看场景。
如果你只是想跑批量采集、日志监控或者做数据管线的中转,Node 的速度确实让人心动。
但如果你还要把采集结果直接送进分析、清洗、建模等流程,Python 一定更顺手,生态太强了。
换句话说:
Node更像“冲锋队”,速度快、适合高并发任务;
Python更像“后勤队”,节奏稳、处理能力强。
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两者结合——前端抓数据,后端做分析。
异步IO和协程的确让爬虫速度飞起来了,但瓶颈往往不在语言,而在“系统设计”上。
并发太高会触发反爬机制;
代理质量波动大,延迟不稳定;
任务分配不均会拖慢整体完成时间;
没有监控,就很难发现哪些URL反复失败。
所以,真正的优化是体系化的:
用异步框架只是起点,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并发、如何动态分配代理、如何重试失败任务、如何让系统在负载高峰下依然稳如老狗。
这次的小对比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
异步不是万能加速器,而是“合理利用等待时间”的艺术。
无论是 Python 的 asyncio
,还是 Node 的事件循环,本质都是同一件事:
把原本的“排队IO”变成“交叉执行”,让CPU不再浪费在空等上。
语言只是工具,真正的性能差距,来自你对系统的理解。
异步IO只是起点,稳定、扩展、可观测,才是终点。
如果你也在为大规模采集的性能苦恼,不妨试着同时用Python和Node都写一遍。
你会发现,它们就像两种不同性格的工程师:
一个冷静沉稳,一个反应敏捷——
而最理想的爬虫架构,是让两者协同共舞。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