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智能体互联网白皮书》指出,在生成式 AI 与大模型突破推动 AGI 落地的背景下,传统互联网 “以信息交换为核心” 的范式难以满足智能体(AI Agent)的意图理解、跨域协作、分布式自治需求,因此提出 “智能体互联网” 这一新型网络形态;其核心是推动网络从 “连接信息” 向 **“连接智能”** 跃迁,具备自主性、语义化、群体智能三大目标特征,通过 “基础资源层 - 互联功能层 - 协作管理层 - 应用使能层” 四层架构,结合智能体身份管理、新型路由寻址、任务编排等关键技术,分阶段实现从 “网络基础设施向智能服务基础设施”“内容网络向智能体网络” 等演进,并在智慧网络、智慧城市等场景落地,最终构建开放可信的智能协同生态。
一、白皮书基础信息
编写主体: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发布,聚焦智能体互联网的技术体系与产业落地。
时代背景:生成式 AI(尤其是大模型)实现突破性进展,推动人工通用智能(AGI) 从理论构想迈向现实,智能体(AI Agent)快速涌现 —— 既包括软件程序(如 AI 助手),也涵盖物理实体(如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成为新型 “网络终端”,传统互联网架构难以适配其需求。
二、智能体互联网的愿景
(1)网络服务范式转变
对比维度 | 传统互联网 | 智能体互联网 |
---|---|---|
核心定位 | “连接信息” 的传输管道 | “连接智能” 的协同平台 |
连接对象 | 静态数据、功能固化设备 | 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 |
交互方式 | 基于固定协议字段通信 | 语义级交互(理解意图 / 上下文) |
终极形态 | 信息共享体系 | “碳硅共同体”(人类与智能体协同) |
智能体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核心差异体现在三大维度,且针对性解决了智能体协作的痛点,具体如下:
核心定位与连接对象:传统互联网定位 “连接信息”,连接静态数据与功能固化设备;智能体互联网定位 “连接智能”,连接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软件 / 物理实体)。这一差异解决了 “智能体需自主交互而非被动传输数据” 的痛点 —— 智能体可基于自身感知与目标发起协作,无需依赖人工配置。
交互方式与语义能力:传统互联网基于固定协议字段通信(如 TCP/IP),无语义理解能力;智能体互联网支持语义级交互,网络节点可解析数据意图与上下文。这解决了 “智能体跨域协作需理解意图” 的痛点 —— 例如智能体发起 “预约充电桩” 请求时,网络可联动地图、电力系统完成协同,而非仅传输请求数据。
控制模式与协同能力:传统互联网依赖中心化控制,节点无协同决策能力;智能体互联网支持分布式自治与群体智能,多智能体可自主协作完成复杂任务。这解决了 “大规模智能体协同易出现单点故障” 的痛点 —— 如无人机集群无需中心服务器,仅通过分布式协议即可实现协同监测,系统鲁棒性显著提升。
(2)目标特征(三大核心差异)
自主性:智能体可自主感知环境、调整行为(如智能传感器自主优化采样频率),无需依赖人工配置,突破传统网络 “被动响应” 局限。
语义化:网络节点具备数据语义解析能力(如文本分类、情感分析),而非仅传输二进制数据,提升数据价值利用率。
群体智能:多智能体通过协作完成复杂任务(如无人机集群协同监测),无需中心化服务器协调,系统效率与鲁棒性显著提升。
三、智能体互联网的挑战
(1)现有互联网架构的局限性
网络能力受限:
无内容处理能力:IP 协议仅负责数据包转发,无法感知多模态内容语义,难以支撑智能体意图识别。
难表达复杂任务:传统 IP 管道不具备 “任务” 粒度的表达能力,无法融合计算、感知、安全等多要素。
无内生上下文机制:TCP/IP 通信无状态,无法维持智能体协作所需的历史对话、任务状态记忆。
协议能力受限:
固定接口:依赖预定义 API 交互,缺乏灵活性(如无法直接表达 “推荐用户偏好产品” 的高层意图)。
无意图驱动能力:无法解析智能体的目标与约束(如 “预约最近充电桩” 需联动多系统,传统协议无法协调)。
不支持动态服务发现:DNS/IP 寻址仅定位主机,无法描述智能体的 “能力语义”(如服务功能、QoS 需求)。
控制模式受限:
中心化架构瓶颈:依赖集中式节点管理,易出现单点故障、性能瓶颈,无法适配智能体 “分布式自治” 需求。
资源管理滞后:中心节点难以快速响应局部资源波动(如突发计算请求),智能体需分布式资源协同。
安全机制不足:传统边界防护易被分布式攻击突破,缺乏智能体间的分布式信任机制。
(2)关键技术需求
多智能体协同:通过博弈论、强化学习优化协作策略,建立去中心化注册中心,实现跨域智能体高效匹配。
业务与网络协同:支持意图识别、任务自主分解,引入低代码平台,提升用户定制能力。
泛接入管理:适配多接入方式(蜂窝 / Wi-Fi / 卫星),保障 QoS,提供基于内容的寻址能力。
安全可信生态:建立身份认证体系,结合密码学、可信执行环境(TEE),强化合规与 AI 伦理监管。
四、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1)四层系统架构
架构层级 | 核心功能 | 关键组成要素 |
---|---|---|
基础资源层(底座) | 提供物理与数字资源支撑 | 计算资源(云 - 边 - 端协同)、网络资源(高带宽低时延)、存储资源(分层存储)、数据资源(多源异构数据)、模型资源(基础 / 领域模型) |
互联功能层(连接) | 实现智能体互联互通 | 接入与认证(统一身份认证)、发现与调用(能力自动发现)、组网与寻址(动态组网)、传输与控制(语义传输协议) |
协作管理层(中枢) | 统一管理资源与任务 | 数据管理(跨域数据可信共享)、模型管理(训练 / 部署 / 迭代)、智能体管理(生命周期监管)、任务管理(分解与协同)、安全管理(隐私保护) |
应用使能层(服务) | 支撑智能体应用开发与落地 | 智能体应用市场(注册 / 发布)、服务编排引擎(多服务组合)、能力封装与 API 开放(标准接口)、服务定制与开发(工具链支持) |
(2)九大关键技术
智能体身份管理:基于分布式数字身份(去中心化标识符),结合零知识证明实现 “最小化隐私披露”,建立跨域信任联盟,支持身份全生命周期管理。
能力注册与发现:智能体向注册中心提交功能描述(任务类型、输入输出格式、QoS 参数),其他智能体通过目录服务与匹配算法快速发现适配服务。
新型路由寻址:
动态按需互联:根据任务属性、资源可用性动态调整智能体连接。
身份寻址:通过数字身份标识智能体,跨运营商场景依赖边缘网关(如 5G SEPP)实现身份互认。
内容路由:中间节点解析语义,将请求引导至最优智能体。
新型传输机制:以 “东西向流量主导”,支持动态群组建立、多点互联(MESH 架构)、任务优先级调度(基于 SLA 差异化保障),协议栈增强(如 GTP-U 扩展源路由字段)。
多模态内容交互:支持多模态媒体协商(动态确定传输格式)、多流复用(单一连接承载语音 / 视频 / 文本)、模态同步(通过时间戳 / 语义锚点对齐)。
任务编排与控制:以 “任务” 为管控单元,拆解复杂任务为子任务,协同调度计算、数据、模型资源,建立任务级 SLA(涵盖时延、成功率、能耗)。
智能体服务提供:通过通用协议实现跨厂商协作,核心协议包括 MCP(工具调用标准化)、A2A(企业内智能体协作)、ANP(互联网级智能体协作)、Agora(元协议层,动态切换自然语言与结构化协议)。
智能体安全机制:结合分布式账本(防篡改审计)、基于密文的计算(“可算不可见”)、分布式身份体系、量子安全技术(PQC/QKD),保障身份可信与数据安全。
智能化能力开放:以网络开放智能体(NEA)为核心,支持工具化能力输出、意图驱动调用、第三方工具集成,降低开发者门槛。
五、智能体互联网的演进路径(四大方向)
从网络基础设施向智能服务基础设施演进
算力架构:从集中式→云 - 边 - 端分布式协同,支持异构计算。传统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数据的传输与存储,而智能体互联网强调的是智能体之间的自主交互与协同决策,对算力的需求从“集中式、静态分配”向“分布化、弹性化、泛在化”转变。因此,算力基础设施正在向“云-边-端协同”的 AI 算力架构演进。
数据体系:从数据仓库→智能数据中枢,引入联邦学习、区块链保障隐私与流通。智能体互联网依赖于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支撑,以满足感知、学习、推理与决策的需求。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在数据层面正逐步演进为具备数据治理、隐私保护与高效流通能力的 AI 数据基础设施。
协议演进:从 TCP/IP→语义通信协议,支持模型即服务(MaaS)。随着智能体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通信需求从“数据传输”逐步转向“模型交互”和“语义通信”。传统网络协议(如 TCP/IP、HTTP)已难以满足智能体之间的高效互操作与语义理解需求。网络基础设施从“信息传输通道”升级为“智能交互平台”,支撑智能体之间的高效协作与自主决策。
从内容网络向智能体网络演进
寻址革命:从位置寻址(IP/URL)→意图驱动寻址(基于能力描述语言)。
QoS 升级:多模态流分层保障(语音低时延、视频高带宽),AI 自适应流控制。
跨域协同:构建统一发现体系,实现运营商 / 终端 / OTT 智能体无缝协作。
从单一接入到泛接入的智能体互联网
接入对象:从 “人与设备”→“智能体与服务”。
接入方式:从固定连接→蜂窝 / Wi-Fi / 卫星泛在连接。
接入管理:从中心化→去中心化(基于区块链 / DID)。
从面向连接转为面向任务的 XaaS 平台
能力生成:从预定义服务→任务驱动的动态能力组合。
用户交互:从调用应用→直接表达意图(智能体自主完成任务)。
价值闭环:企业服务模式转向动态、自适应,实时响应需求。
六、典型应用案例
智慧网络:新通话:
网络个人助理:提供关机代答、日程提醒、跨 Agent 协作(如协商出行计划),支持图片 / 3D 图像生成。
沉浸式通信:通过 AR/XR 终端,将 2D 内容转为 3D,提供虚实叠加共享空间(如协同设计)。
多模态通信:如盲人 AR 眼镜联动导航 Agent,实时获取语音导航。
智能应用:搜索与知识:用户输入 “北京到上海商务出行”,智能体自主拆解为 “机票预订→酒店推荐→交通调度→会议提醒”,跨平台协作完成全闭环任务,异常时自动调整(如航班延误同步调整接机)。
智慧城市:AI Agent 城市流量监控:旅游高峰期,运营商动态创建定制网络,多 Agent 协作完成 “感知配置→数据处理→目标计数→结果推送”,业务结束后自动回收网络,保障资源高效利用。
智慧生活:多 AI Agent 露营计划:机器人仆人发起请求,网络 AI Agent 拆解任务并分配给本地生活助手(推荐营地)、智能汽车(设计路线)、机器狗(取餐),跨 Agent 通信协同,异常时替换执行主体。
七、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推动算力、数据、模型与网络深度融合,降低应用开发门槛,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支撑产业与社会智能化升级。
三大倡议: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关键技术与协议的国际标准制定。
培育开放协同生态:加强产业链联动,促进资源互补。
稳步推进应用与治理:以典型场景为切入点,同步完善安全与信任框架。
未来展望:成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核心组成部分,构建全球智能协作平台,推动人类社会迈向全面智能互联新阶段。
本文分享自 Dance with GenAI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