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别是以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为代表的技术范式,正从根本上重塑企业与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交互方式。RAG通过从外部知识库中检索相关信息来“锚定”大型语言模型(LLM),有效缓解了模型幻觉,使其生成的内容更具事实性和时效性。这一流程将向量数据库从一项利基技术推向了人工智能技术栈的核心,使其成为支撑下一代智能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要系统性地理解RAG背后的原理及其在大模型应用中的核心地位,资深人工智能专家王文广先生在其著作灯塔书《知识增强大模型》中进行了体系化的阐述。作为一位在AI芯片上层软件系统、大模型训练与知识增强领域均有深厚实践的专家,王文广先生在书中从“大模型的固有特性”出发,深入剖析了向量数据库和RAG何以成为解决“幻觉”和“知识陈旧”两大痛点的关键技术,为我们理解当前面临的架构挑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背景。
然而,RAG的广泛应用正引发一场深刻的架构危机。随着向量数据集的规模从百万级迅速膨胀至数十亿甚至更高,将索引和向量数据完全加载到服务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中的传统架构,在经济和物理层面都已变得难以为继。这道“内存墙”不仅是扩展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瓶颈,还因主机与存储之间频繁的数据移动而产生巨大的计算和能源开销,显著推高了总体拥有成本(TCO)。RAG工作负载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存储系统的访问模式。它不再是传统模型训练中为满足GPU算力需求而进行的大规模顺序读取,而是在推理阶段由用户请求触发的、要求低延迟、高并发且计算密集型的随机读取操作。这种由大量小型、复杂查询构成的特定工作负载,难以由通用计算架构高效处理,从而为专用硬件的出现创造了市场契机。
这场危机亟需一场从以主机为中心到存内计算(In-Storage Processing)的范式转移。将计算能力直接推向数据所在位置的技术,正成为解决数据移动瓶颈、重构人工智能数据管道的关键路径。IBM研究院提出的向量搜索模块(Vector Search Module, VSM)正是这一趋势的有力例证。VSM并非对现有架构的增量改进,而是对AI数据处理流程的根本性重塑。它通过在固态硬盘(SSD)控制器层面集成向量搜索能力,直接挑战了图形处理器(GPU)等通用加速器在这一关键工作负载上的主导地位,为实现卓越的可扩展性、能效和成本效益开辟了新路径。
欢迎加入“走向未来”知识星球,一起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和AIGC的产品、技术和应用实践,探讨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智能体来为工作增效,为生活添彩。点击链接(https://t.zsxq.com/xpWzq)或扫码加入“走向未来”知识星球,一起走向AGI的未来。
IBM VSM是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硬件架构,它被深度集成到SSD控制器中,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向量相似性搜索的性能与成本难题。其设计的精髓在于软硬件的协同优化,以及对底层存储介质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利用。
VSM的核心创新在于其硬件实现和独特的双模功能。该架构将向量搜索的计算逻辑直接植入SSD控制器,使其成为一个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单元。尤为关键的是,搭载VSM的硬件具备双重身份:它既可以作为标准的闪存核心模块(FlashCore Module, FCM)提供传统的块存储服务,也可以根据系统需求被动态地重新配置为专用的VSM,执行向量搜索任务。这种设计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存储阵列可以依据实时工作负载的变化,动态调配计算和存储资源,最大化硬件利用率。
VSM的性能优势根植于其专为NAND闪存物理特性而优化的数据组织方式。它摒弃了将SSD视为简单块设备的传统抽象,采用了一种“感知数据结构”的存储模型。
VSM对传统SSD控制器的核心功能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向量搜索的独特需求。
VSM的硬件流水线被设计用于最大化并行计算效率。当一个搜索请求到达时,其执行流程如下:
这个高度并行化的专用硬件设计,是VSM实现卓越性能和能效的根本原因。它将整个搜索流程固化于硬件,避免了通用处理器执行此任务时因指令调度、内存访问等产生的巨大开销。
IBM提供的基准测试数据为评估VSM在实际工作负载下的性能和经济价值提供了坚实基础。分析表明,VSM不仅在性能指标上表现出色,更在能效和总体拥有成本(TCO)方面展现出颠覆性的潜力。
VSM在两种核心的向量搜索场景中都展示了强大的处理能力。
VSM最核心的竞争力体现在其卓越的系统级能效上。通过将计算下沉至存储设备,VSM极大地减少了数据在主机CPU、内存和存储之间来回搬运所产生的延迟和功耗。如下表所示,基于对12亿向量的Common Crawl数据集进行的穷举搜索测试,VSM在性能和能效上均远超传统架构。
这种近乎线性的性能与能效扩展能力,揭示了一种经济模式的颠覆。在传统架构中,追求更高的性能往往需要付出指数级增长的功耗和成本。而VSM架构则表明,大规模向量搜索可以在保持极高能效的同时进行扩展,这使得以往因成本过高而无法实现的应用场景变得经济可行。
VSM卓越的能效直接转化为显著的TCO优势。
为了全面评估IBM VSM的市场定位,必须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技术竞争格局中进行分析。当前,向量搜索的加速主要通过四种路径实现:GPU加速、其他计算存储方案、基于算法的优化以及传统的CPU方案。这场硬件层面的创新竞赛,其根基在于上层向量检索算法与数据库系统的不断演进。若要深入理解这些硬件方案所服务的对象——即向量索引、检索算法及数据库架构的内在逻辑,王文广先生的《知识增强大模型》一书提供了宝贵的路线图。该书第3章“向量数据库”详细剖析了从向量表示、相似度计算到ANN、NNS、k-MCS、k-MIPS、LSH、HNSW、VQ、PQ等核心索引算法的原理,并提供了对Milvus等主流系统的实战指南。理解这些软件层面的精髓,是准确评估VSM、GPU加速和DiskANN等不同技术路径优劣势的必要前提。
表:向量搜索加速架构对比框架
架构方法 | 核心技术 | 性能特征 | 能效 (QPS/W) | 扩展性限制 | TCO概况 | 主要弱点 |
---|---|---|---|---|---|---|
CPU-Only | SIMD指令集 (如AVX512), 软件库 (如FAISS) | 基准性能,延迟较高 | 低 | 受限于CPU核心数和内存带宽 | 中 | 性能无法满足大规模、低延迟需求 |
GPU加速 | 并行计算核心, 专用库 (如NVIDIA cuVS) | 极高性能,低延迟 (数据在VRAM内) | 中 | 受限于VRAM容量和高功耗 | 非常高 | 功耗高,VRAM容量成为新瓶颈,成本昂贵 |
VSM (集成式CSD) | FPGA集成控制器, 专用数据流水线 | 极高性能,低延迟 (数据在闪存) | 非常高 | 可通过增加设备实现近线性扩展 | 低 | 依赖专用硬件,需要新的软件接口和生态系统 |
SmartANNS (协作式CSD) | FPGA/ASIC协处理器, 主机-设备协同 | 高性能,低延迟 | 高 | 类似VSM,但可能受主机调度影响 | 低 | 架构复杂,主机CPU参与度较高 |
DiskANN (算法优化) | 专为SSD优化的图索引算法 | 性能优于内存算法 (在中等规模),延迟高于内存方案 | 高 (因硬件成本低) | 受限于标准NVMe接口和主机CPU性能 | 非常低 | 性能上限低于专用硬件,无法完全消除主机瓶颈 |
IBM VSM这类技术的出现,预示着AI基础设施市场的深刻变革。其影响将渗透到向量数据库生态、云服务提供商的战略布局以及存储行业标准的演进等多个层面。
VSM的出现为Milvus、Pinecone、Weaviate等向量数据库厂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云服务巨头是VSM技术最潜在的采纳者。它们提供的托管向量搜索服务,如Google Vertex AI Vector Search和Azure Mosaic AI Vector Search,正面临着大规模部署下的成本和效率挑战。
VSM技术走向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在于接口和标准的缺失。
随着VSM这类硬件的成熟,一个硬件与AI软件协同设计的正反馈循环将被触发。当向量数据库能够感知底层硬件的特性(如最佳子簇大小、并行流水线深度)时,它们可以相应地进化其索引构建和查询规划策略,以最大化硬件利用率。这将催生出超越当前通用硬件抽象的、更高层次的性能优化,推动整个高性能数据系统进入一个软硬件深度协同的新时代。
欢迎加入“走向未来”知识星球,一起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和AIGC的产品、技术和应用实践,探讨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智能体来为工作增效,为生活添彩。点击链接(https://t.zsxq.com/xpWzq)或扫码加入“走向未来”知识星球,一起走向AGI的未来。
IBM的向量搜索模块(VSM)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对存内计算范式在AI领域有效性的强力验证。它不再是一个停留在研究层面的概念,而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具备可量化性能和能效优势的成熟解决方案,其优势达到了数量级。
VSM的出现预示着一个趋势的到来:单纯依赖通用CPU和GPU处理AI流水线所有环节的时代正在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与软件和数据结构协同设计的、针对特定工作负载进行优化的专用硬件。这种协同设计将是未来高性能系统的核心特征。
这也要求行业重新审视性能评估的基准。简单的QPS指标已不足以衡量一个现代向量搜索系统的真实价值。一个更全面的指标,或可称之为“召回时间”(Time-to-Recall),应被建立起来。它不仅包含查询延迟和吞吐量,还必须纳入索引构建和数据更新的速度。在RAG等动态应用场景中,快速响应数据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VSM在设计中对高效更新的考量,正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
基于以上分析,对不同领域的决策者提出以下战略建议: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