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基因组多组学--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免疫空间格局的驱动因素:致癌基因突变

基因组多组学--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免疫空间格局的驱动因素:致癌基因突变

原创
作者头像
追风少年i
发布2025-09-27 09:11:15
发布2025-09-27 09:11:15
360
举报

作者,Evil Genius

马上就要国庆了,大家想好国庆去哪了么?如果没想好,不如把课程的内容国庆期间好好消化消化,提升分析技能。国庆各个地方都是人山人海,看人头不如看教程。反倒是大家都工作的时候适合出去转转。

今天我们分享文献

知识积累

肺腺癌(LUAD)是一种分子水平高度异质性的肺癌,其特征为不同的致癌驱动突变,这些突变同时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

EGFR与KRAS等驱动基因的发现推动了靶向治疗的革命性发展。

肺癌肿瘤微环境(TME)由免疫细胞、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复杂网络构成,这些组分与癌细胞存在动态交互。TME通过促进或抑制治疗效果深刻影响着治疗应答,因此解析TME动态对于提升疗效和克服耐药机制至关重要。

空间组学技术的进展揭示了肿瘤微环境的精密架构,表明临床转归不仅取决于癌细胞内在突变,更受到肿瘤相关细胞群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研究重点解析了KRAS与EGFR(LUAD两大最常见驱动基因)及其与TP53共突变相关的TME差异,从机制层面揭示了肿瘤生物学特性及靶向治疗耐药性的产生根源。

结果1、致癌驱动突变与特定临床特征相关

WES检测确定了驱动突变状态。

根据驱动突变状态将患者分为六组:KRAS(71例)、EGFR(26例)、MET(9例)、PIK3CA(8例)、BRAF(3例)及未知驱动突变(40例)。

KRAS与PIK3CA突变患者多有吸烟史,而EGFR突变在女性和非吸烟患者中富集。

IMC空间蛋白组。

结果2、致癌驱动突变影响肺腺癌患者TME的细胞组成

与髓系细胞相比,EGFR、PIK3CA及未知驱动突变肿瘤中淋巴系细胞比例较高,而KRAS、BRAF和MET驱动肿瘤则呈现相反趋势。PIK3CA突变组癌细胞比例较低,提示其微环境参与程度更高。肥大细胞在EGFR突变组特异性富集。

聚焦KRAS和EGFR这两个高频突变基因。KRAS突变肿瘤中,G12C(27例)、G12D(9例)、G12V(19例)及其他突变(16例)均未引起免疫细胞比例的显著变化。而EGFR突变肿瘤则呈现显著差异:p.E746_A750del(7例)和p.G719A(4例)突变组的癌细胞比例显著降低,经典单核细胞增多;p.G719A突变组调节性T细胞显著增加,提示免疫抑制性微环境;p.E746_A750del突变组CD163+巨噬细胞升高,可能促进促肿瘤环境。p.G719A突变组中T细胞与CD163+巨噬细胞同时增多,可能反映活跃的免疫监视机制。p.E746_A750del和p.G719A突变组内皮细胞比例最高,提示这些特定基因背景中血管生成活性增强。这些发现凸显了不同EGFR驱动突变类型导致的TME细胞组成差异。

结果3、TP53共突变与免疫抑制性细胞间相互作用及规避行为相关

奥希替尼在伴有TP53共突变的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疗效显著降低。

通过识别EGFR/TP53双突变患者,可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如加强随访、早期放疗/消融处理耐药病灶,或早期采用TKI联合免疫治疗等方案。

比较EGFR单突变与EGFR/TP53共突变肿瘤:发现TP53共突变组中:1)CD8+与CD4+T细胞与NK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且NK细胞与内皮细胞接触更频繁。CD8+T细胞与NK细胞的物理邻近可通过IL-2、IFN-γ及颗粒酶/穿孔素交换形成激活环路,协同增强抗肿瘤活性;而NK-内皮细胞接触可能反映内皮介导的免疫调节——肿瘤条件化内皮细胞既可表达趋化因子招募NK细胞,又能上调PD-L1或释放一氧化氮抑制其杀伤功能;2)B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显著减弱。肿瘤浸润B细胞常聚集于三级淋巴结构(TLS),与良好预后相关,而中性粒细胞则促进免疫抑制,二者的空间分离可能维护TLS功能完整性;3)CD163-与CD163+巨噬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增强,而CD163-巨噬细胞显著规避肥大细胞。巨噬细胞与T细胞的共定位可能构成TP53突变EGFR肿瘤特有的混合免疫特征。这些空间模式表明,TP53共突变将EGFR驱动的肺腺癌重塑为兼具强化细胞毒性潜能与髓系/血管精细调控的微环境。

结果4、致癌驱动突变主导肺腺癌空间微环境格局:TP53共突变状态引发进一步差异

探究不同驱动突变组间的空间组织结构差异:通过计算每个细胞最邻近10个细胞的组成特征,我们定义了9种特征性细胞邻域(CN1-9):CD163-巨噬细胞富集区(CN1)、肿瘤核心区(CN2)、肿瘤边界区(CN3)、未分类细胞区(CN4)、血管微环境(CN5)、中性粒细胞富集区(CN6)、B细胞富集区(CN7)、辅助T细胞富集区(CN8)及泛免疫细胞区(CN9)。中性粒细胞富集区(CN6)几乎仅存在于KRAS驱动肿瘤中(图4B);PIK3CA驱动肿瘤中血管微环境(CN5)显著富集,提示其血管生成活性更高;未知驱动突变肿瘤中未分类细胞区(CN4)比例极低。这表明恶性肿瘤细胞的基因组改变确实影响TME的空间组织模式。

拓展至20个最近邻细胞定义的更广泛细胞邻域(BCN、Broader Cellular Neighbourhoods)分析发现,BCN8(泛免疫热点2)与生存改善呈强相关,且该关联独立于驱动突变类型。BCN8以肥大细胞等高密度免疫细胞为特征,尽管有研究报道肥大细胞与肺腺癌更好预后相关[29,30],其具体机制仍需深入探索。这些发现表明:驱动突变引导而非完全决定TME结构;肿瘤内在基因背景为特定微环境奠定基础,但高阶免疫结构的形成可独立于基因型发生。因此,最佳治疗策略应整合基因组数据与空间免疫指标。

针对EGFR突变肿瘤特异性构建的细胞邻域(ECN)分析显示,TP53共突变导致辅助T细胞主导的邻域(ECN5)显著减少,尽管总辅助T细胞比例未变。这与前述相互作用分析结果一致,说明TP53突变主要通过破坏T细胞空间生态而非改变细胞数量影响微环境。因此,T细胞空间组织紊乱连同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是导致EGFR驱动肺腺癌对奥希替尼耐药的潜在机制。

最后来看看方法

生活很好,有你更好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作者,Evil Genius
  • 马上就要国庆了,大家想好国庆去哪了么?如果没想好,不如把课程的内容国庆期间好好消化消化,提升分析技能。国庆各个地方都是人山人海,看人头不如看教程。反倒是大家都工作的时候适合出去转转。
  • 今天我们分享文献
  • 知识积累
  • 肺腺癌(LUAD)是一种分子水平高度异质性的肺癌,其特征为不同的致癌驱动突变,这些突变同时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
  • EGFR与KRAS等驱动基因的发现推动了靶向治疗的革命性发展。
  • 肺癌肿瘤微环境(TME)由免疫细胞、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复杂网络构成,这些组分与癌细胞存在动态交互。TME通过促进或抑制治疗效果深刻影响着治疗应答,因此解析TME动态对于提升疗效和克服耐药机制至关重要。
  • 空间组学技术的进展揭示了肿瘤微环境的精密架构,表明临床转归不仅取决于癌细胞内在突变,更受到肿瘤相关细胞群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研究重点解析了KRAS与EGFR(LUAD两大最常见驱动基因)及其与TP53共突变相关的TME差异,从机制层面揭示了肿瘤生物学特性及靶向治疗耐药性的产生根源。
  • 结果1、致癌驱动突变与特定临床特征相关
  • WES检测确定了驱动突变状态。
  • 根据驱动突变状态将患者分为六组:KRAS(71例)、EGFR(26例)、MET(9例)、PIK3CA(8例)、BRAF(3例)及未知驱动突变(40例)。
  • KRAS与PIK3CA突变患者多有吸烟史,而EGFR突变在女性和非吸烟患者中富集。
  • IMC空间蛋白组。
  • 结果2、致癌驱动突变影响肺腺癌患者TME的细胞组成
  • 与髓系细胞相比,EGFR、PIK3CA及未知驱动突变肿瘤中淋巴系细胞比例较高,而KRAS、BRAF和MET驱动肿瘤则呈现相反趋势。PIK3CA突变组癌细胞比例较低,提示其微环境参与程度更高。肥大细胞在EGFR突变组特异性富集。
  • 聚焦KRAS和EGFR这两个高频突变基因。KRAS突变肿瘤中,G12C(27例)、G12D(9例)、G12V(19例)及其他突变(16例)均未引起免疫细胞比例的显著变化。而EGFR突变肿瘤则呈现显著差异:p.E746_A750del(7例)和p.G719A(4例)突变组的癌细胞比例显著降低,经典单核细胞增多;p.G719A突变组调节性T细胞显著增加,提示免疫抑制性微环境;p.E746_A750del突变组CD163+巨噬细胞升高,可能促进促肿瘤环境。p.G719A突变组中T细胞与CD163+巨噬细胞同时增多,可能反映活跃的免疫监视机制。p.E746_A750del和p.G719A突变组内皮细胞比例最高,提示这些特定基因背景中血管生成活性增强。这些发现凸显了不同EGFR驱动突变类型导致的TME细胞组成差异。
  • 结果3、TP53共突变与免疫抑制性细胞间相互作用及规避行为相关
  • 奥希替尼在伴有TP53共突变的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疗效显著降低。
  • 通过识别EGFR/TP53双突变患者,可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如加强随访、早期放疗/消融处理耐药病灶,或早期采用TKI联合免疫治疗等方案。
  • 比较EGFR单突变与EGFR/TP53共突变肿瘤:发现TP53共突变组中:1)CD8+与CD4+T细胞与NK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且NK细胞与内皮细胞接触更频繁。CD8+T细胞与NK细胞的物理邻近可通过IL-2、IFN-γ及颗粒酶/穿孔素交换形成激活环路,协同增强抗肿瘤活性;而NK-内皮细胞接触可能反映内皮介导的免疫调节——肿瘤条件化内皮细胞既可表达趋化因子招募NK细胞,又能上调PD-L1或释放一氧化氮抑制其杀伤功能;2)B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显著减弱。肿瘤浸润B细胞常聚集于三级淋巴结构(TLS),与良好预后相关,而中性粒细胞则促进免疫抑制,二者的空间分离可能维护TLS功能完整性;3)CD163-与CD163+巨噬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增强,而CD163-巨噬细胞显著规避肥大细胞。巨噬细胞与T细胞的共定位可能构成TP53突变EGFR肿瘤特有的混合免疫特征。这些空间模式表明,TP53共突变将EGFR驱动的肺腺癌重塑为兼具强化细胞毒性潜能与髓系/血管精细调控的微环境。
  • 结果4、致癌驱动突变主导肺腺癌空间微环境格局:TP53共突变状态引发进一步差异
  • 探究不同驱动突变组间的空间组织结构差异:通过计算每个细胞最邻近10个细胞的组成特征,我们定义了9种特征性细胞邻域(CN1-9):CD163-巨噬细胞富集区(CN1)、肿瘤核心区(CN2)、肿瘤边界区(CN3)、未分类细胞区(CN4)、血管微环境(CN5)、中性粒细胞富集区(CN6)、B细胞富集区(CN7)、辅助T细胞富集区(CN8)及泛免疫细胞区(CN9)。中性粒细胞富集区(CN6)几乎仅存在于KRAS驱动肿瘤中(图4B);PIK3CA驱动肿瘤中血管微环境(CN5)显著富集,提示其血管生成活性更高;未知驱动突变肿瘤中未分类细胞区(CN4)比例极低。这表明恶性肿瘤细胞的基因组改变确实影响TME的空间组织模式。
  • 拓展至20个最近邻细胞定义的更广泛细胞邻域(BCN、Broader Cellular Neighbourhoods)分析发现,BCN8(泛免疫热点2)与生存改善呈强相关,且该关联独立于驱动突变类型。BCN8以肥大细胞等高密度免疫细胞为特征,尽管有研究报道肥大细胞与肺腺癌更好预后相关[29,30],其具体机制仍需深入探索。这些发现表明:驱动突变引导而非完全决定TME结构;肿瘤内在基因背景为特定微环境奠定基础,但高阶免疫结构的形成可独立于基因型发生。因此,最佳治疗策略应整合基因组数据与空间免疫指标。
  • 针对EGFR突变肿瘤特异性构建的细胞邻域(ECN)分析显示,TP53共突变导致辅助T细胞主导的邻域(ECN5)显著减少,尽管总辅助T细胞比例未变。这与前述相互作用分析结果一致,说明TP53突变主要通过破坏T细胞空间生态而非改变细胞数量影响微环境。因此,T细胞空间组织紊乱连同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是导致EGFR驱动肺腺癌对奥希替尼耐药的潜在机制。
  • 最后来看看方法
  • 生活很好,有你更好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