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原生当道的2025年,企业建数据平台,ETL和ELT到底怎么选?这个看似基础的架构选择,后期一旦选错,迁移成本可能高达初始投入的5倍!虽然ETL和ELT这两个词提了十几年,但今天它们的内涵和适用场景已经大不相同。别再凭老经验做决定,选错数据架构,烧钱又费劲!这篇文章就带你彻底搞清ETL和ELT的本质区别,并基于你的数据本身、团队技能和现有基础设施,给出2025年的务实选择建议。怎么选才不踩坑?看下去就知道了。
当企业面临构建数据分析平台的关键决策时,一个基础但至关重要的问题常被提出:ETL还是ELT? 要理解这个选择的价值,首先必须厘清两者的运作本质。
(1)核心流程:首先从各源头系统提取(E)原始数据,随后在传统数仓服务器、专用 ETL 服务器等独立处理引擎中,进行集中清洗、转换(T),这其中包括类型转换、过滤、连接、聚合等操作,最终将加工好的结构化数据加载(L)到目标数据仓库或数据湖。
(2)数据处理位置:“T”(转换)发生在加载到目标存储之前。

(1)核心流程:同样从源头提取(E)数据,但随后直接加载(L)或仅简单缓冲原始数据到目标系统,通常是具备强大计算能力的云数据仓库或分布式存储。在此目标系统内部完成核心的清洗与转换(T)工作。
(2)数据处理位置:“T”(转换)发生在加载到目标存储之后,利用目标系统的计算能力。

在了解了ETL与ELT的基本定义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它们在不同维度上的对比。这里我做了一张对比图,可以帮助大家更直观地看清楚两者的差异。

与10年前的技术状态相比,2025年的ETL和ELT已经因三大技术变革而发生一些变化:
(1)过去(2015年):本地物理服务器部署为主,计算资源扩展笨重,存储计算紧耦合导致性能瓶颈普遍存在。
(2)现在(2025年):超过90%的新建分析系统采用云数仓,如Snowflake、BigQuery、Redshift、Databricks等。存储与计算资源秒级解耦/弹性伸缩成为基础能力,存算成本不再线性捆绑,“数据加载后处理”的ELT模式在经济性与性能上具备压倒性优势。我在搭建数据仓库时常常选择FineDataLink作为ETL工具,它具有强大的ETL调度器和引擎,可以快速地从不同来源的数据源中抽取、转换和加载数据,大大缩短了数据处理的时间。同时提供了可视化界面和预定义模板,可以快速地配置和管理ETL流程,并且提供详细的日志和报告信息。大家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线体验一下,看是不是像我说的这么好用。

(1)过去(2015年):MapReduce(Hadoop)主导,复杂计算需冗长编程;MPP架构刚起步。
(2)现在(2025年):Spark成为统一计算引擎,它深度支持大规模内存计算、DAG优化及Python/SQL/流处理,使TB级数据在分布式环境中的转换效率大大提升。ETL工具也演化为兼容多种运行环境的编排层,FineDataLink集定时/实时同步、数据开发、数据调度、数据服务、运维等为一体,一个工具就可以解决数据在任意数据终端间的传输、处理问题,方便好用。

(1)过去(2015年):“T+1”(隔天可见)是主流节奏,准实时处理属于前沿探索。
(2)现在(2025年):分钟级、秒级延迟成为标配业务需求。Flink、RisingWave等流处理引擎支撑真正的ELT(实时ELT),直接对数据流进行持续转换。通过 FineDataLink 配置 Kafka 消息队列,可以将传感器数据实时发送到 Kafka 主题中。数据分析平台订阅该主题,实时获取传感器数据。这样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在选择ETL还是ELT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数据、团队、设施三个方面仔细权衡。
1.倾向选择ELT的情况
(1)数据量大、增长快:数据量达到TB甚至PB级别且持续增长,ELT可将数据先存入目标系统,利用其计算能力处理,避免因数据量大而处理不过来。
(2)数据格式复杂:数据包含JSON、日志、图片、文本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占比高。ELT能先存储这些数据,后续按需清洗和转换。
(3)业务变化频繁:业务经常调整,数据清洗逻辑需随之改变。ELT允许先存储数据,后续随时调整清洗逻辑,灵活性高。
2.倾向选择ETL的情况
(1)数据结构稳定:数据规整、格式固定、模式稳定,ETL可在数据入仓前完成清洗,直接存入结构化数据。
(2)入仓前需要深度清洗:数据含敏感信息需脱敏,或需满足合规要求过滤,ETL可在加载前完成复杂清洗。
(3)计算资源有限且成本敏感:目标数据仓库计算资源有限、成本敏感,ETL可在外部完成大部分转换,减轻目标仓库压力,降低成本。

1.ETL适配团队
(1)SQL能力:团队熟悉SQL,能写复杂查询语句(包括UDF和窗口函数),ETL适合,因其转换操作多用SQL。
(2)性能优化经验:团队有目标数据平台性能优化经验,能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性能。
(3)流处理技术理解:业务有实时数据处理需求,团队了解流处理技术栈(如Flink、Kafka),可考虑ETL。
2.ELT适配团队
(1)ETL工具或编程语言开发能力:团队对特定ETL工具(如Informatica、Talend)或编程语言(Scala、Python)有深度开发能力,适合ELT,因其需在目标系统中进行复杂转换。
(2)数据流编排与错误处理经验:团队能处理复杂数据流,合理编排处理顺序,快速定位和解决错误,这是ELT所需能力。
(3)异构数据源连接与转换逻辑设计:数据来源复杂,涉及多种数据源,团队能熟练连接并设计合理转换逻辑,ELT更合适。
1.倾向选择ELT的情况
(1)现代云数仓:核心平台是现代云数仓,如Snowflake、BigQuery等,具备强大计算能力和弹性扩展能力,ELT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先存数据再处理。
(2)存算分离架构:基础设施支持存算分离,存储和计算可分开扩展,ELT能灵活分配资源,按需处理数据。
(3)充足计算资源预算:企业有足够的预算支持计算资源投入,ELT可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利用目标系统计算能力。
2.倾向选择ETL的情况
(1)传统本地部署数仓:使用传统本地部署数仓,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限,ETL可在外部完成大部分转换,减轻本地数仓压力。
(2)特定非主流数据源连接需求:需连接非主流数据源,ETL工具提供丰富连接选项,满足需求。
(3)跨云/混合云数据整合需求:有跨云或混合云数据整合需求,ETL可在不同云环境间抽取、转换和加载数据,实现整合。
决策树模型参考:

ELT已经成为云数仓时代的主要范式,通过目标平台内转换,实现计算资源按需伸缩,满足原生适配实时与非结构化数据处理需求;而ETL的价值则聚焦于跨环境数据编排、敏感数据预清洗与混合云集成场景,核心角色转向智能调度层。但技术决策并非二选一,而是基于企业具体数据资产、团队技能与基础设施现状的架构重组。2025年的最优解,正走向以云数仓的ELT能力为主体,针对敏感数据拦截、流数据预处理的ETL模块为补充的混合架构。这种混合模式在保障安全合规的同时,最大化释放了云平台的弹性计算效能。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