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作为最常用的原核宿主系统之一,在重组蛋白表达方面具有生长快、成本低、遗传操作简便等优点。然而,由于异源蛋白表达过程中常出现蛋白易聚集成包涵体、降解或表达水平低等问题,导致可溶性表达效率不高。因此,实现重组蛋白在 E. coli 中的可溶表达,是确保后续纯化、结构功能研究与应用的关键。
可溶性蛋白表达的背景与挑战
E. coli 表达系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重组蛋白表达平台,具有成熟的遗传工具、可高密度培养、表达速率快、成本低廉等显著优势。但同时,不少异源蛋白在 E. coli 中表达时出现以下问题:
①.低表达或不表达,可能由启动子强度、mRNA 结构与稳定性、稀有密码子等引起。
②.表达的蛋白不溶,形成包涵体,影响活性,需复性。
③.蛋白毒性,对宿主生长造成抑制,影响表达。
④.蛋白降解,长时间表达或表达条件不当,宿主蛋白酶作用造成目标蛋白损耗。
因此,提升可溶性表达,对科研与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可溶性表达的关键因素
1.基因序列与 mRNA 设计
密码子偏好:E. coli 对某些密码子使用频率较低,若目标基因包含稀有密码子,会导致翻译停滞、错误或提前终止。通过密码子优化提高翻译速率与精确度,是常见做法。现代研究已超越简单的 CAI 优化,进一步考虑 tRNA 适应性指数(tAI)、归一化翻译效率(nTE)等综合参数。
mRNA 二级结构与 SD 区域可达性:强 mRNA 二级结构会阻碍核糖体结合,引起翻译起始困难。设计时需避免起始子附近形成稳定发夹结构,保证 mRNA 的可达性。
2.融合标签(Fusion Tags)
提高可溶性与折叠率:融合标签如 MBP(麦芽糖结合蛋白)、GST、Trx、SUMO、NusA 等,能够增强可溶性与正确折叠,并便于纯化。
标签位置与长度:通常放在 N 端,标签后加 TEV、SUMO、EK 等切割位点,诱导表达后可酶切去除标签。
3.表达载体与启动子
强启动子:如 T7 promoter(pET 系列载体)用于高水平表达,诱导诱导强,但容易导致过量蛋白聚集。
可调控表达系统:如 pLysS / pLysE 抑制启动前表达,有助于毒性蛋白表达。
自诱导培养系统:无需外加 IPTG,通过培养基成分自动诱导表达,可减轻表达压力并提高溶解性。
4.宿主菌株选择
经典表达株:BL21(DE3)、Rosetta(携带稀有 tRNA)、Origami、Shuffle(增强二硫键形成)。
耐毒性株:BL21(DE3)pLysS/pLysE 在诱导前抑制 T7 RNAP 表达,从而降低毒性蛋白对宿主的损害。
5.培养条件与诱导参数优化
诱导温度:较低温度(如 16–25 ℃)有助于缓慢折叠和可溶性表达,减少包涵体形成。
诱导时间与 IPTG 浓度:较低 IPTG(0.1–0.5 mM),延长诱导时间,常能提高溶解性。
培养方式:流加培养、高密度细胞培养、自诱导系统等,可以提高表达量同时保持可溶枝结构。
6.分泌表达途径
将目标蛋白导入周质空间或培养上清,可以利用较低蛋白酶活性和氧化环境有利于二硫键形成。常用信号肽如 PelB、OmpA、PhoA 等,经过 Sec、SRP 或 TAT 分泌通路实现导出。
7.探索性/高通量设计方法
数据驱动与机器学习工具:近日综述指出,SoluProt、ICOR、Cosmo、DeepTESR 等工具可用于预测表达可溶性并进行优化设计。
常见优化策略与实例
1. 融合标签辅助表达:GST 与 MBP 案例
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将 GST 融合到 SOD2 蛋白 N 端(GST-SOD2),在诱导温度为 25 ℃、添加辅助物条件下,提高了 SOD2 的可溶性表达量。调整诱导时间与温度后取得理想效果。
MBP 融合标签系统(如 NEB 的 NEBExpress MBP 系统)在超过 75% 的测试蛋白中实现了高可溶表达(产量高达 100 mg/L),并可通过亲和层析结合 TEV 酶切去标签,提高纯度并获得天然序列蛋白。
2. 融合标签与纯化标签融合提高表达量
专利中提到一种复合融合标签结构(T7 tag + His6 + Strep II + EK 切割位点),克隆到 N 端,经过密码子优化,表达量较常规 His 标签提高了约 4 倍,纯度提高了 40%。
3. 分泌表达:信号肽与分泌通路应用
通过优化信号肽(如 PelB、MalE)引导目标蛋白进入周质空间,减少蛋白酶降解并利于折叠。目前已有多个案例利用 Sec 或 SRP 通路实现二硫键依赖性蛋白的正确折叠与可溶性表达。
4. 培养条件优化
综述指出,结合低温诱导、自诱导培养、高密度发酵等方式可显著提高表达量与可溶性。
例如,可以采用自诱导培养基(含乳糖与甘油),不需 IPTG 自动诱导表达,菌体生长更缓和,蛋白质量更好;另外,高密度培养下诱导条件合适能产出更多可溶蛋白。
5. 宿主菌株选择与毒性控制
当目的蛋白对宿主具有毒性时,使用 pLysS / pLysE 系统抑制提前表达,或选用可调节表达强度的菌株(如 Lemo21),可减少毒害,提高最终表达量并保持活性与溶解性。
可溶性蛋白表达策略与建议流程
1. 基因设计
优化密码子(考虑 CAI、tAI、nTE 等综合指标)
检查 mRNA 二级结构,确保 SD 区清晰
添加 N 端信号肽或融合可溶性标签(如 MBP)
2. 构建表达载体
选择合适载体(如 pET 系列);融合标签后设置切割位点(TEV/SUMO/EK)
准备多种版本(有/无标签)
3. 选择宿主菌株
例如 BL21(DE3)(表达量高)、Rosetta(稀有 tRNA)、Shuffle/Origami(二硫键蛋白)
若毒性蛋白,选 pLysS / pLysE 抑制提前表达
4. 优化表达条件
温度:16–25 ℃ 低温诱导
IPTG 浓度:0.05–0.5 mM,或采用自诱导培养
诱导时间:4–20 h,适当延长
培养方式:摇瓶 vs 发酵罐(高密度)
5. 表达溶解性检测
细胞破碎后离心,取上清与沉淀分析 SDS–PAGE 比较溶解和包涵体表达的比例
6. 纯化与活性检测
利用亲和层析、切割标签、二级纯化(如凝胶层析)纯化
检测生物活性、折叠结构(如圆二色、活性实验)
7. 数据反馈与迭代
若可溶性低,可尝试改变标签类型、温度、诱导策略、培养方式或宿主菌株
可结合机器学习工具预测和设计表达方案,提高效率
提高重组蛋白在 E. coli 中的可溶性表达是蛋白功能研究、结构分析与应用开发的基础。未来,随着多组学与 AI 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可望实现更快速、高通量、准确地预测与实现可溶性表达,尤其在复杂、膜相关、极度毒性或需复杂修饰蛋白的表达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