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得帆信息联合创始人兼CTO徐翔轩
上期我们说到:CIO需要的,不是一个“快速起步工具”,而是一个能支撑企业成长曲线的平台。我们总结了低代码选型五大“隐性关注点”,帮助CIO区分低代码平台是否能为企业数字化提供系统性支撑,并详细分析了其中两点。
本期,我们将为大家分析余下三个隐性关注点。
核心关注:真正的低代码,不止是“快”,还要“撑得住”
在无代码、低代码平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遵循这样的规律:试点期看“上手速度”,规模期看“扩展能力”,随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平台的关注点从“能搭”转向“能扩”。
有一些平台在试点期表现很好:一两个流程、系统搭得飞快,业务方也满意。一旦进入业务深水区,就容易“掉链子”,出现这样的情况:
……
这就暴露出一个底层问题:低代码平台架构是否支持“复杂构建”?
想要支持“复杂构建”,平台要具备低无代码结合的双模架构:
把它理解为“从路面骑行到上高架”:同一条路,换挡不换车。无代码上手容易没错,但真正决定平台上限的,是能否在复杂度拐点之后自然进阶。
选型时,请优先选择低无代码结合、扩展路径清晰、集成与发布有章法的平台。这样的平台,才能在企业“从小做大”的过程中,与企业一起成长。
我们的设计理念也是如此:我们坚持“低无代码结合”的路线,让业务快速构建,让IT有扩展抓手,让平台可持续演进。
核心关注:从可控起步,不代表平台做不了大事
在推动低代码平台落地时,一方面,CIO想快速看到效果,以验证平台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担心一旦大项目一上来,团队跟不上、平台扛不住,风险过高。
那么,什么样的场景既能快速出效果,又能避免“刚上来就翻车”?答案是——灰色场景。
灰色场景,指介于“轻量小工具”与“核心主干系统”之间的中间带,如:
这些场景往往有三大特征:
正因如此,它们成了平台落地的“天然练兵场”。
在和200+CIO的交流中,我们得出一条共性经验:低代码实践快速成功的企业,往往不是一上来就攻核心或复杂业务系统,而是从灰色场景切入,逐步形成“滚雪球”效应。
我们一直倡导的路径是:先跑顺,再放大。
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灰色场景不是目的地,而是训练场。它让平台和团队都积累经验,准备好应对“大项目”的挑战。
当CIO考察低代码平台时,可以带着这几个问题:
如果这三点做不到,平台即使能跑“快车道”,也难以支撑长远发展。
灰色场景是低代码平台的“练兵场”,它既是快速见效的窗口,也是长期演进的起点。从灰色场景起步,并不意味着平台只能做“小事”,而是确保它将来能稳健支撑“大事”。
得帆的理念就是:让平台从可控场景起步,逐步支撑主干系统,既快速出成果,也能撑起未来。
核心关注:平台要能成为“企业数字连接的骨架”
在和很多CIO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一个常见的现象:企业用了一年低代码,系统数量的确上去了,但麻烦也随之增加,比如:
这类问题,并不是“搭建能力不够”,而是“连接能力不足”。如果平台不能把企业原有的主干系统、业务部门系统以及未来的AI应用连成一体,低代码带来的只是“快搭快用”,而不是“可持续的企业数字化能力”。
如果平台只能让系统数量增加,却不能让系统互通,那么它解决的只是“快”,而不是“可持续”。企业除了把搭建系统,满足垂直的业务需求外,一定需要考虑:“能不能让系统之间说得通、跑得顺”。
因此,合格的低代码平台,必须具备成为企业数字化骨架的能力。
我们总结出几个关键标准:
得帆低代码平台的设计初衷,就是避免让企业落入“新一代信息孤岛”的陷阱。我们不是让企业搭几十个小工具,而是帮助企业打造一个真正的数字化操作系统:
这种“双轨结合”的设计,既满足“快出成果”的需要,也能让企业数字化形成闭环。
当你评估一个低代码平台时,除了看它能不能搭系统,还要问:
低代码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企业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数字化骨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避免陷入“系统越多,问题越大”的困局。得帆始终强调:平台要能撑起全局,而不仅是堆起孤岛。
到这里,我们详细探讨了CIO做低代码选型的五个隐性关注点。如你愿意与我们共建平台、共探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道,欢迎联系我们深度交流,期待与你一起建设可持续的数字化能力。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