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th chen。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AI技术与企业业务结合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我们以供应链管理这个看似传统、但又对数字化转型极为迫切的行业为例,深入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数字员工,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并构建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 AI与供应链转型的演进趋势
- 智能时代的AI技术演进与应用
- 如何构建数字员工开发架构
1. 供应链数智化转型的发展趋势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的转型也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
- 标准化 (2008年): 这一阶段,企业开始意识到IT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定制化的部门IT系统来规范业务流程,为后续的数字化打下基础。
- 信息化 (2015年): 随着IT基础设施的完善,业务流程实现了信息化,核心业务数据从“人到软件”的转变,极大提升了数据流转和管理的效率。
- 数字化 (2022年): 在信息化基础上,企业开始追求“端到端”的数字化,将核心业务环节串联起来,数据流动从“软件到人”演变为“人到软件再到人”,形成数据闭环。
然而,我们正处于一个数智化/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态系统,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化手段,实现业务的超自动化。这意味着AI将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成为企业的“AI Agen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字员工。
数字员工将帮助企业实现:
- 业务自动化: 将重复、繁琐的工作交给AI,释放人力资源。
- 认知智能化: 通过AI分析数据、预测趋势,提供决策支持。
- 超自动化 (Hyper Automation): 结合多种技术(如RPA、iPaaS、LLM),实现业务流程的端到端自动化,并将人力从单纯执行者转变为管理者和创新者。
2. 智能时代的AI技术演进与应用全景展示
AI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员工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将AI技术演进分为几个阶段,并对应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基础技术与应用
- Task Automation (任务自动化): 早期以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KPA(知识流程自动化)和API(应用程序接口)为代表,主要解决重复性、基于规则的任务。例如:
- RPA: 自动处理订单、发票审核。
- API: 系统间数据同步,如ERP与WMS(仓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打通。
- Process Automation (流程自动化): 基于云和微服务架构,IaaS、iPaaS、BPMN、Chatbots等技术开始将任务串联成完整的流程。
- iPaaS: 帮助企业整合不同系统和应用,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 Chatbots: 实现简单的客户服务、订单状态查询等。
- Cognitive Intelligence (认知智能): 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认知智能是当前的热点,它使得AI具备了理解、推理和决策的能力。OCR(光学字符识别)、NLP(自然语言处理)、KG(知识图谱)等技术在此阶段大放异彩。
- LLM: 分析合同条款、自动生成报告、智能问答。
- 知识图谱: 构建供应链上下游关系,优化供应商选择和风险评估。
AI Agent:数字员工的崛起
随着技术的成熟,这些单一技术被集成起来,形成了具备自主决策和执行能力的AI Agent,也就是数字员工。一个完整的数字员工应具备以下几个核心能力:
- 感知层: 能够通过各类接口(API、RPA、OCR等)感知外部信息,就像人的眼睛和耳朵。
- 思考层: 能够进行决策和规划,这是AI Agent的核心,由LLM和知识图谱等技术驱动。
- 工具层: 能够调用各种工具(例如执行代码、访问外部API),完成具体的任务,就像人的手和脚。
- 记忆层: 能够存储长期和短期记忆,以便在持续工作中进行学习和优化。
供应链中的数字员工应用场景
数字员工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潜力巨大。例如:
- 客户服务数字员工: 自动处理订单查询、退换货流程,提供24/7在线支持。
- 采购数字员工: 自动监控库存水平,生成采购需求,甚至与供应商进行初步询价和议价。
- 物流数字员工: 实时追踪货物运输状态,处理异常情况,优化配送路线。
3. 数字员工开发架构
那么,如何将这些技术落地,构建一个能够实际工作的数字员工呢?这里我分享一个数字员工开发平台的基本架构。
一个完整的数字员工开发平台通常包括四个层次:
- 开发层: 这一层面向开发者和业务人员,提供便捷的工具,让他们能够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构建数字员工。例如:
- 自定义工具集: 封装常用的功能模块,实现快速调用。
- 调试与发布: 提供测试和部署环境,确保数字员工稳定运行。
- 工作流编排: 通过可视化界面,拖拽式地设计业务流程。
- 提示词工程: 优化与大语言模型的交互,提升任务执行的精准度。
- 工具层: 这一层是数字员工执行任务的“工具箱”,集成了各种底层能力。
- AI正向生成: 利用AI生成内容或代码。
- RPA、iPaaS平台: 作为执行器,连接和操作各类系统。
- 模型层: 这一层是数字员工的“大脑”,提供了各种基础模型,例如:
- 垂直领域大模型: 针对特定行业(如供应链、金融)进行优化的模型。
- 通用大模型: 负责处理通用性任务。
- 数据层: 这是整个系统的基石,为数字员工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
- 第一方数据: 企业的内部数据,如ERP、CRM、TMS系统中的业务数据。
- 第二方数据: 合作伙伴和行业数据,如供应商库存、客户订单数据。
- 第三方数据: 开放的公共数据,如市场指数、行业新闻等。
通过这样的分层架构,我们可以将复杂的AI技术解耦,使业务人员和开发者能够高效协作,快速迭代和部署数字员工,真正实现AI技术的业务价值。
总结
AI赋能数字员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企业管理理念和业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它让企业能够从繁重的日常运营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和战略决策中。如果你对AI在特定行业的应用有更多兴趣,或者有实际落地的挑战,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