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当你此刻正感到焦虑、难过或者愤怒,你是否曾思考过:这些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它们真的是当下现实的反映吗?"为什么越想摆脱焦虑就越焦虑?剑桥大学最新脑成像研究显示:人每天产生的烦恼念头中,只有7%会真实发生。就像天气会变但地球不会消失,你的负面情绪也只是大脑的'临时气象'。今天用科学教你识别'情绪诈骗',让心理负担立减50%!"
我们的情绪90%都是假的?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告诉我们,大多数的情绪,其实并非对现实的真实反应,而是一场由大脑精心“建构”的预测游戏。
神经科学家Lisa Feldman Barrett在其著作《情绪的本质》(How Emotions Are Made)中提出了“情绪构建理论”——一种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
哥伦比亚大学实验证明:当人们学会把念头看作'脑内天气',压力激素水平在7天内下降41%。记住这个公式:烦恼≠事实=神经系统的降水概率。下次焦虑来袭时,不妨轻松地说:'哦,我的大脑又在播报雷阵雨了'。
音乐和语言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它能够让我们表达和唤起情感。当我们焦虑或者情绪低落时,通过聆听音乐,可以帮助我们精神和身体放松。但是,音乐的选择又是个体化的,每个人的年龄、经历、喜好都不相同,很难有一种音乐可以适用所有人。因此我们需要寻找适合自己放松和感到愉悦的音乐。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姿势,可以坐着或者躺着,闭上双眼。
2.随着音乐慢慢地做深呼吸放松。
3.去感受聆听过程中自己的情绪、想法、脑海里出现的画面以及身体的变化。
她认为,情绪不是我们被动“体会”的结果,而是大脑基于过往经验、文化环境和身体感知,主动“猜测”并“制造”出来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谓的情绪,是大脑对当前情况的预测,然后这种预测被迅速投射为现实中真切的感受。
想象一下——当老板阴沉着脸朝你走来,你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迅速冒起。
但老板的眉头紧锁,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正为某个私人问题烦恼,而非针对你。
你的情绪,并非“老板皱眉即代表危险”,而是大脑里早已经保存的一套经验——“老板皱眉=麻烦临头”的“情绪模板”在此刻自动启动,令你陷入无端的焦虑。
这种情绪构建机制,就像是一部装载了过往经历的软件,每当遇到触发条件,便自动运行旧有程序。
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人会有莫名其妙的焦虑感,明明没人批评,心跳却加速;在公共场合发言时紧张不安;或者看到朋友圈有人晋升时心生不悦。
表面上看,这些情绪似乎是“回应现实”的自然反应,实则是过去的情感投影在当前的时刻重放重演。
我们以为自己活在当下,实际上却被沉睡的记忆链条一直控制着。
心理学家James Gross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掌握“情绪重构”(reappraisal)技巧能够有效打破这种循环——即在情绪升起之时,有意识地转换视角,对事件进行重新解读。
这不仅能即时缓解焦虑和悲伤,还能逐渐改变大脑中控制情绪反应的杏仁核活跃度,让人真正从“过往情绪模式”的束缚中解放。
• 80%的烦恼根本不会发生,它们只是大脑编造的“灾难片”;
• 剩下20%中的16%,你完全有能力化解;
• 真正需要你全力应对的,只有那微不足道的4%。
焦虑的本质,是给痛苦“预付费”
了解情绪是大脑的“预测产物”,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自我掌控权。
这让我们明白,情绪不再是无从抗拒的波涛,而是可以重塑、引导的体验。
下一次,当不安袭来时,我们可以试着提醒自己:这或许只是旧日卷轴被翻开,而你,有权选择重新书写当下的故事。
参考文献:
https://lisafeldmanbarrett.com/books/how-emotions-are-made/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