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企业在做数字化、搞经营分析、上BI系统,老板开会总爱说一句话:“咱们先把指标体系搭起来。”
但一到落地,大家就懵了:
今天咱就用通俗的话,一步步把这个事讲清楚:
别怕复杂,指标体系不是玄学,也不是管理学里那种听不懂的大词,其实就一句话——
让企业所有人看同一套数字,明白一件事:做得好还是不好,该往哪改。
先说最简单的概念:
指标=一个可以量化的观察点。
举个例子:
那么,指标体系=把一堆相关的指标,按照层级、逻辑、领域,组合成一个看问题的框架。
它就像一幅地图:
如果你只有一个指标(比如只看营业额),那叫单点指标。 如果你有一整套,既看营业额,也看利润率,也看交付率,逻辑还很清楚,这才叫指标体系。
举个很通俗的例子:
假如你要评价一家餐厅经营得怎么样:
只看“每天来多少客人”,叫一个指标。 你想看得更清楚,得多几个角度:
当你把这些数字放在一起,并且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指标体系。
很多老板最喜欢问这个问题: “咱们每月把收入利润表一看,不就完事了?为什么要搞那么复杂的指标体系?”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指标体系的意义,简单说就是三个:
1. 从“看结果”到“看过程”
只看营业额,就是结果导向。 但你看不懂过程:
指标体系,就是把经营过程拆成一堆可以度量的部分,把结果“拆开看”。
2. 从“靠感觉”到“用数据说话”
没有体系的时候,大家都凭感觉说话:
一旦有了指标体系,数据就统一了,讨论也更客观。
3. 从“只报表”到“驱动改进”
很多企业有一堆报表,但没人看。为什么? 因为没有形成“指标-动作-责任”的链条。
指标体系就是要让每个数字都和行动挂钩:
所以,指标体系是企业经营的导航仪,让大家知道:
很多人一听“体系”,就觉得是堆指标,其实不是。
一套好的指标体系,至少有四层结构:
先确定我们要实现什么? 比如:
目标层是最上层,你要先回答:你想要的是什么?
要实现这个目标,要从哪些方面看? 比如:
这就是平衡计分卡常用的四大维度。
再往下,要拆解到具体主题。 举个例子:
目标:提高客户满意度 维度:客户视角 主题:交付能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
每个主题,再设指标。
最后才是具体指标,比如:
指标=有明确计算公式+口径+责任人的数字。
简单理解:
目标→维度→主题→指标就像树干、树枝、树叶、果实,一层一层往下分。
很多企业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我们上了BI,数据一堆,看板也漂亮,为什么业务还是说用不上?”
这其实不是BI有问题,而是你没有先把指标体系搭清楚,结果BI成了“报表仓库”,不是“管理工具”。
咱先搞明白一件事: BI不是用来存数字的,BI是让指标体系“看得清、用得上、跑得动”。
接下来我用最简单的话,分五步把逻辑讲透:
先回答一个关键问题: 你要用BI看什么?
很多公司上BI,先问“能对接ERP吗?”、“能自动取数吗?” 但没想清楚“我们要看的指标是哪几个?要看什么维度?要看什么粒度?”
顺序一定要倒过来:
如果一开始没有指标体系,BI就只能堆报表。
指标体系里,每个指标要有:
这部分要先在BI里做成“指标字典”。
这样做的好处:
很多企业BI报表做出来,财务一套算法,供应链一套算法,全乱,根源就在这里。
指标体系是分层的:
BI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层级关系直观展示出来。
举个例子:
这样,指标就不是一堆数字,而是一张能随时“放大、拆分、追根”的地图。
很多BI系统的通病: 数据展示做得漂亮,异常提醒做得很弱。
指标体系要形成闭环,必须让大家一眼看清状态:
在BI里设置阈值规则,让每个指标自动亮灯。
举个例子:
这样老板看大屏,第一眼就知道问题在哪,不用去翻几十张表。
指标体系如果只是看,不落到行动,就是看着安心,改不了现状。
BI要搭配一套“责任和行动管理”逻辑:
这样BI才是“经营工具”,不是“电子报表”。
很多公司BI落地不理想,问题在于:
✅ 看板有了
❌ 改进动作没跟上
❌ 责任归属没人管
❌ 复盘机制不做
指标体系+BI+行动闭环,三件事缺一不可。
说到底,指标体系不是花架子。 它的价值,就是一句话:
让企业所有人看同一套数字,说同一种语言,往同一个方向改进。
如果你不想再靠感觉做决策,不想每次都吵“谁的说法算数”,先把指标体系搭清楚,再谈闭环管理。
搞不清指标体系,就别急着谈精益、谈数字化。
先从把数字理清楚开始。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