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当 “MCP” 成为热词:两个同名协议的硬核科普与代码解析

当 “MCP” 成为热词:两个同名协议的硬核科普与代码解析

作者头像
Pocker_Spades_A
发布2025-08-24 08:15:30
发布2025-08-24 08:15:30
20600
代码可运行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CSDNCSDN
运行总次数:0
代码可运行

引言

最近科技圈,“MCP” 一词热度飙升。巨头布局、论坛热议、媒体追更,所有人都在说它是重塑技术格局的 “万能钥匙”。带着好奇深入探究时,我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 竟然有两个 “MCP”。

一个是在 AI 领域掀起惊涛骇浪的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它打破了 AI 模型与外部信息的壁垒,让 ChatGPT 能记住你的对话、豆包能理解你的需求,是 AI 从 “答非所问” 到 “善解人意” 的核心密码。

另一个则是媒体资源控制协议(Media Resource Control Protocol),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层默默发挥作用,主要负责在语音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为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语音服务的顺畅开展提供保障,是支撑现代语音交互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石 。

这两个 MCP,虽然名字相同,但应用领域与核心使命大相径庭,却又都在各自的 “赛道” 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接下来,就让我们拨开迷雾,深入了解这两位同叫 “MCP” 的数字世界 “主角”,看看它们如何以独特的规则与机制,推动着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

代码层次

“AI 记忆的 MCP”:让 ChatGPT 记住你对话的协议

当你说 “我喜欢科幻电影”,AI 推荐《流浪地球》后,你问 “导演是谁” 时,它能关联到 “科幻电影” 而非一脸茫然 —— 这背后是模型上下文协议在工作。

代码语言:javascript
代码运行次数:0
运行
复制
# 模型上下文协议核心逻辑:存储历史对话,生成连贯回答  
class ModelContextProtocol:  
    def __init__(self):  
        self.context = []  # 存储对话历史的“记忆区”  

    def add_context(self, user_input, model_response):  
        self.context.append({"用户": user_input, "AI": model_response})  # 记录历史  

    def generate_response(self, new_question):  
        # 拼接历史对话和新问题,让AI“看到完整上下文”  
        full_context = f"历史:{self.context}\n新问题:{new_question}"  
        return f"结合记忆回答:你问的{new_question},对应之前说的{self.context[-1]['用户']}"  

# 实际对话测试  
mcp = ModelContextProtocol()  
mcp.add_context("我喜欢科幻电影", "推荐《流浪地球》《星际穿越》")  
print(mcp.generate_response("这些电影的导演是谁?"))  
# 输出:结合记忆回答:你问的这些电影的导演是谁?,对应之前说的我喜欢科幻电影  

“设备联动的 MCP”:让蓝牙耳机听懂 “暂停” 指令的协议

当你按蓝牙耳机的 “暂停键”,音乐立刻停止 —— 这是媒体控制协议在设备间传递指令。

代码语言:javascript
代码运行次数:0
运行
复制
# 媒体资源控制协议核心逻辑:统一指令格式,实现设备联动  
def send_mcp_command(sender, receiver, action):  
    # 按MCP规则封装指令:操作类型+发送者+接收者  
    command = f"MCP_CMD;ACTION:{action};FROM:{sender};TO:{receiver}"  
    return command  

def receive_mcp_command(command):  
    # 解析指令并执行  
    action = command.split(";")[1].split(":")[1]  # 提取“暂停”“播放”等操作  
    if action == "PAUSE":  
        return "执行成功:音乐已暂停"  

# 实际操作测试  
cmd = send_mcp_command("headphone_001", "phone_001", "PAUSE")  
print(receive_mcp_command(cmd))  # 输出:执行成功:音乐已暂停  

为什么会有两个 “MCP”?

简单说,这是 “技术命名巧合”+“协议本质相通” 的结果。两者都是 “规则体系”,但分工不同:

  • 媒体控制 MCP:解决 “设备与设备” 的媒体控制沟通问题(比如音频、视频操作);
  • 模型上下文 MCP:解决 “人与 AI 模型” 的对话连贯性问题(比如记住历史需求)。

就像现实中 “张伟” 可能是医生也可能是老师,同名但职业不同,两个 MCP 也是在各自领域发光的 “技术打工人”。

接下来,我们会分别深入拆解这两个 MCP 的技术细节、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让你彻底搞懂这个 “顶流” 技术的双重面孔。

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崩溃瞬间:跟 AI 说 “我明天去北京出差”,接着问 “该带什么衣服”,它却反问 “你要去哪个城市?”;用 AI 写文章时,前面明确说 “主题是秋天”,它却写起了 “夏天的海边”…… 这些 “健忘” 的背后,是 AI 缺乏一套完善的 “记忆规则”。而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简称 MCP),正是给 AI 装上 “记忆大脑” 的技术核心。

这篇文章会用最通俗的语言,从基础定义到工作细节,从生活案例到技术原理,带你彻底搞懂 MCP—— 这个让 AI 从 “答非所问” 到 “善解人意” 的关键规则。无论你是完全不懂技术的小白,还是想了解 AI 背后逻辑的爱好者,都能轻松看懂。

一.从 “AI 为什么会忘事” 说起:什么是模型上下文协议(MCP)?

1. 先看一个 “反面案例”:没有 MCP 的 AI 有多离谱?

想象你和 “失忆 AI” 聊天:

  • 你:“我家有一只猫,叫年糕,它喜欢吃鱼。”
  • AI:“听起来很可爱!猫咪确实很多都喜欢吃鱼~”
  • 你:“它最近不爱吃饭,怎么办?”
  • AI:“你说的‘它’指的是什么呀?是宠物吗?”
  • 你:“就是年糕啊!我刚刚说过的!”
  • AI:“不好意思,我没记住之前的内容~ 能再说说‘年糕’是什么吗?”

崩溃吗?没有 MCP 的 AI 就像 “鱼的记忆”,每个问题都是孤立的。而有了 MCP,对话会变成:

  • 你:“我家有一只猫,叫年糕,它喜欢吃鱼。”
  • AI:“听起来很可爱!猫咪确实很多都喜欢吃鱼~”
  • 你:“它最近不爱吃饭,怎么办?”
  • AI:“年糕可能是肠胃不舒服,试试给它换清淡的鱼罐头,或者观察一下有没有其他症状哦~”

前后对比的关键,就在于 MCP 是否在工作。

2. 专业定义:MCP 到底是什么?

模型上下文协议(MCP) 是一套让 AI 模型能够 “收集、存储、调用历史交互信息” 的规则体系。它的核心任务是确保 AI 在处理用户请求时,能 “记住” 之前的对话内容、需求细节、场景信息等 “上下文”,并基于这些信息给出连贯、合理的回应,而不是孤立地处理每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把 “上下文” 理解为 “对话的来龙去脉”。比如你说 “帮我订明天去上海的机票,因为要出差”,这里的 “明天”“上海”“出差” 都是上下文;当你接着问 “酒店推荐靠近高铁站的”,AI 需要知道 “你要去上海出差”,才能推荐合适的酒店 —— 这个 “记住并关联” 的过程,就是 MCP 在发挥作用。

3. 拆词理解:MCP 三个字母背后的含义

为了让你更清晰,我们把 “模型上下文协议” 拆成三个部分:

“模型”:指所有需要处理上下文的 AI 模型,比如聊天机器人(ChatGPT、豆包)、智能客服、AI 写作工具、语音助手(Siri、小爱同学)等。简单说,就是 “会跟你对话或帮你做事的 AI”。

“上下文”:指 “所有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历史信息”,包括:

你说过的话(比如 “我喜欢科幻电影”“孩子 5 岁”);

你提到的细节(时间、地点、人物、偏好,比如 “明天”“北京”“带父母旅游”);

之前的任务目标(比如 “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演讲稿”“规划周末亲子游路线”)。

“协议”:就是 “规则”。MCP 规定了:

哪些上下文信息需要被收集(比如 “时间” 比 “闲聊内容” 更重要);

信息该怎么存储(按时间顺序?还是按重要程度?);

模型该如何调用这些信息(回答时必须提到用户之前说的关键词吗?);

当信息太多时该怎么处理(比如只保留最近的 10 轮对话?)。

4. 用生活场景类比:MCP 就像 “餐厅服务员的记事本”

最能理解 MCP 的类比,就是 “餐厅服务员的工作流程”:

  • 你(用户):第一次来餐厅,说 “我要番茄炒蛋,少放糖,多放葱,我对香菜过敏”。
  • 服务员(MCP):拿出记事本,认真记下:“客人 A,菜品:番茄炒蛋,要求:少糖、多葱、不加香菜”,并在 “过敏” 处画了重点。
  • 厨房(AI 模型):根据服务员递来的 “带备注的订单” 做菜,完美避开香菜,符合你的口味。
  • 你第二次来:直接说 “还是老样子”。
  • 服务员(MCP):翻出记事本,立刻找到上次的记录,告诉厨房 “按客人 A 的老规矩做”。
  • 厨房(AI 模型):做出和上次一样符合你要求的菜,不用你再重复叮嘱。

如果没有服务员的记事本(没有 MCP): 你第二次说 “老样子”,服务员可能反问 “你上次点了啥来着?”;就算他记得菜名,也可能忘了 “少糖”“不加香菜”,最后端上来的菜让你难以下咽。

所以,MCP 的核心作用就像服务员的记事本:帮 AI “记住” 关键信息,让 AI 理解 “你现在说的话” 和 “之前说的话” 是关联的,从而提供连贯、贴心的服务

二.MCP 为什么这么重要?没有它,AI 就是 “没头没脑” 的工具

1. 没有 MCP 的 AI,会犯哪些 “低级错误”?

MCP 是 AI 从 “机械执行” 到 “智能交互” 的关键。没有它,AI 就像一个 “没头没脑” 的工具,会出现各种问题:

(1)答非所问,逻辑断裂

你问:“推荐一部适合情侣看的电影,最好是爱情喜剧。” AI 推荐:“《泰坦尼克号》是经典爱情片。” 你接着问:“它的导演是谁?” AI 反问:“你说的‘它’指哪部电影呀?” —— 因为没有 MCP,AI 忘了你前面说的 “爱情喜剧” 和推荐的电影名,无法关联上下文。

(2)重复提问,浪费时间

你给智能客服发消息:“我的手机号是 138XXXX5678,查一下话费余额。” 客服回复:“话费余额 120 元。” 你接着问:“那流量还剩多少?” 客服反问:“请提供一下你的手机号哦~” —— 因为没有 MCP,客服没记住你刚发的手机号,必须让你重复信息。

(3)忽略细节,体验糟糕

你用 AI 规划旅行:“我下周要去成都,带父母一起,他们 60 多岁了,不想太累。” AI 推荐:“第一天爬青城山,第二天逛都江堰,第三天去乐山大佛。” 你无奈:“我刚说父母年纪大了,不想太累啊!” —— 因为没有 MCP,AI 没记住 “父母 60 多岁”“不想太累” 的关键需求,推荐了高强度行程。

这些问题的本质,都是 AI “没有能力利用历史信息”,而 MCP 就是为了给 AI 赋予这种能力。

2. 有了 MCP,AI 能做到什么?

MCP 就像给 AI 装上了 “记忆大脑”,让它能实现这些 “智能行为”:

(1)“记得” 你的偏好,越来越懂你

你第一次用 AI 听歌:“我喜欢周杰伦的慢歌。” AI 推荐:《晴天》《七里香》。 你第二次说:“再推荐几首类似的。” AI 直接推荐周杰伦的《一路向北》《退后》,而不是给你推荐其他歌手的歌 —— 因为 MCP 记住了 “你喜欢周杰伦的慢歌”。

(2)“关联” 历史对话,逻辑连贯

你和 AI 聊天:“我最近在学 Python 编程,感觉函数很难懂。” AI:“可以从基础函数开始,比如 print ()、input (),先理解作用再练例子。” 你接着问:“那怎么判断自己学会了?” AI:“可以试试用函数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比如实现加减乘除 —— 这能帮你巩固函数的用法。” ——AI 通过 MCP 关联了 “学 Python 函数” 的上下文,推荐的练习紧扣你的需求。

(3)“处理” 复杂任务,分步推进

你让 AI 写报告:“帮我写一篇关于‘青少年近视率上升’的报告,先分析原因,再提 3 个建议。” AI 写完原因后,接着写建议:“建议 1:控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完全按你说的结构来)。 你说:“建议部分再具体点,比如怎么控制电子设备时间?” AI 补充:“建议 1:规定青少年每天使用电子设备不超过 1 小时,家长可设置设备定时锁定……” ——MCP 让 AI 记住了 “报告主题”“结构要求” 和 “补充需求”,逐步完善任务。

3. 总结:MCP 是 AI “智能感” 的核心来源

我们判断一个 AI “聪明不聪明”,很大程度上看它是否 “懂上下文”。而 MCP 正是让 AI 具备这种 “懂” 的能力的规则基础。没有 MCP,AI 再强大的计算能力也只是 “无头苍蝇”;有了 MCP,AI 才能把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真正做到 “理解用户”“服务用户”。

三.MCP 是怎么工作的?4 步拆解 AI 的 “记忆流程”

MCP 让 AI “记住上下文” 的过程,就像我们自己记事情的逻辑:先听到信息,再筛选重点,然后存起来,最后需要时调出来用。具体来说,MCP 的工作可以分为 4 个关键步骤,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规则。

1. 第一步:收集上下文 ——“抓重点,不遗漏关键信息”

MCP 的第一步是 “收集信息”,但不是什么信息都收集,而是有选择地抓取 “对当前任务有用的上下文”。这就像我们记笔记时,不会把老师说的每句话都写下来,只记重点。

(1)收集哪些信息?

MCP 会根据 “任务类型” 和 “用户需求” 确定收集范围,常见的关键信息包括:

用户明确提到的实体:比如人名(“我叫小明”)、地名(“去上海”)、时间(“明天”)、物品(“我的手机是 iPhone 15”);

用户的需求和目标:比如 “写演讲稿”“查天气”“推荐餐厅”;

用户的偏好和限制:比如 “不吃辣”“预算 500 元以内”“喜欢安静的地方”;

之前的交互结果:比如 AI 之前推荐了 “《流浪地球》”,用户说 “看过了”,这个反馈也要收集。

(2)怎么判断 “什么是重点”?

MCP 有一套 “权重规则”,给不同信息打分,分数高的优先收集:

  • 直接和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比如 “订机票” 时的 “时间、地点”)权重最高;
  • 用户重复提到的信息(比如反复说 “孩子怕吵”)权重高;
  • 带有 “限制词” 的信息(比如 “不要”“必须”“只能”)权重高;
  • 闲聊内容(比如 “今天天气真好”)权重低,可能不收集。
(3)类比:就像秘书记录会议纪要

开会时,秘书不会记每个人说的每句话,而是重点记 “会议主题”“待办事项”“责任人”“时间节点”—— 这和 MCP 收集上下文的逻辑完全一样:抓核心,弃次要。

代码语言:javascript
代码运行次数:0
运行
复制
# 模拟MCP筛选关键信息  
def collect_key_context(user_input):  
    # 定义需要关注的关键词类型  
    key_types = ["时间", "地点", "需求", "限制"]  
    # 提取关键信息(实际中用NLP技术)  
    keywords = {  
        "时间": ["明天"],  
        "地点": ["上海"],  
        "需求": ["推荐酒店"]  
    }  
    return {k: v for k, v in keywords.items() if v}  # 只保留有值的关键信息  

# 测试:提取用户输入中的上下文  
print(collect_key_context("我明天去上海出差,帮我推荐酒店"))  
# 输出:{'时间': ['明天'], '地点': ['上海'], '需求': ['推荐酒店']}  

这段代码模拟了 MCP 收集信息的逻辑:像 “北京”“明天” 这样的关键信息会被优先保留,而无关内容会被过滤。

2. 第二步:整理上下文 ——“按规则排序,让 AI 看得懂”

收集到的信息是零散的,比如用户可能先说 “我要去北京”,再说 “下周出差”,最后说 “帮我订酒店”。MCP 需要把这些零散信息整理成 AI 能 “看懂” 的格式,就像我们把杂乱的笔记按顺序重新抄写。

(1)整理的核心规则:结构化

MCP 会把信息 “结构化”,常见的结构有两种:

时间顺序结构:按对话发生的先后排序,标注时间戳(比如 “10:00 用户说‘去北京’;10:01 用户说‘下周出差’”);

主题分类结构:按 “主题” 分组,比如把 “北京、下周、出差” 归为 “行程信息”,把 “订酒店、靠近地铁站” 归为 “住宿需求”。

(2)处理冲突信息:以最新的为准

如果用户前后说的信息有冲突(比如先 “说去北京”,后说 “改去上海”),MCP 会遵循 “最新优先” 规则,用新信息覆盖旧信息,避免 AI confusion。

(3)类比:就像整理购物清单

你列购物清单时,可能先写 “买苹果、香蕉”,后来又加 “买牛奶,苹果换成梨”。最后你会整理成 “水果:梨、香蕉;饮品:牛奶”—— 这就是结构化整理,MCP 做的是同样的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代码运行次数:0
运行
复制
# MCP 如何结构化整理上下文  
def structure_context(raw_contexts):  
    # 按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  
    structured = {  
        "time_line": [],  # 时间线:按对话顺序排列  
        "themes": {}      # 主题分类:按需求类型分组  
    }  
    for ctx in raw_contexts:  
        # 添加到时间线  
        structured["time_line"].append({  
            "time": ctx["time"],  
            "content": ctx["content"]  
        })  
        # 按主题分组(如“旅行”“美食”)  
        theme = ctx.get("theme", "other")  
        if theme not in structured["themes"]:  
            structured["themes"][theme] = []  
        structured["themes"][theme].append(ctx["content"])  
    return structured  

# 测试:整理多条上下文  
raw_contexts = [  
    {"time": "10:00", "content": "我要去北京", "theme": "travel"},  
    {"time": "10:05", "content": "住3天", "theme": "travel"}  
]  
print(structure_context(raw_contexts))  
# 输出会按时间线和“travel”主题整理,方便AI快速定位信息  
3. 第三步:存储上下文 ——“存得好,方便以后调用”

整理好的上下文需要 “存起来”,MCP 会规定存储的方式、位置和期限,确保 AI 需要时能快速找到。这就像我们把笔记放进文件夹,贴上标签,方便下次翻看。

(1)存储方式:临时存储 + 长期存储

临时存储:针对单次对话的上下文(比如你和 AI 聊一次天的内容),存在 AI 的 “短期记忆区”,对话结束后可能清除(比如关闭聊天窗口后);

长期存储:针对用户的长期偏好(比如 “不吃辣”“喜欢科幻电影”),存在用户的 “个人档案” 里,下次对话还能调用(比如你换个时间找 AI 推荐餐厅,它还记得你不吃辣)。

(2)存储限制:上下文长度不是无限的

AI 的 “记忆容量” 有限,就像我们的大脑一次记不住太多事。MCP 会规定 “最大上下文长度”(比如最多存储最近 20 轮对话),当信息超过限制时,会按规则 “删减”:

  • 保留最新的信息,删掉最早的;
  • 保留关键信息(比如时间、地点),删掉闲聊内容;
  • 合并重复信息(比如用户反复说 “预算 500 元”,只保留一次)。
(3)类比:就像手机相册的存储逻辑

你拍的照片会存在手机里(存储),但手机内存有限(容量限制),当内存满了,你可能会删掉旧照片、保留重要的(删减规则),或者把长期想留的照片存到云盘(长期存储)。

代码语言:javascript
代码运行次数:0
运行
复制
# MCP 如何管理上下文存储  
class ContextStorage:  
    def __init__(self, max_size=10):  
        self.storage = []  
        self.max_size = max_size  # 最大存储条数  

    def save(self, context_data):  
        # 存储时添加时间戳  
        context_data["timestamp"] = datetime.now().strftime("%H:%M:%S")  
        self.storage.append(context_data)  
        # 超过上限时删除最早的记录  
        if len(self.storage) > self.max_size:  
            self.storage.pop(0)  

    def get_recent(self, n=3):  
        # 获取最近n条上下文  
        return self.storage[-n:] if len(self.storage) >= n else self.storage  

# 测试:存储并获取上下文  
storage = ContextStorage()  
storage.save({"content": "去北京出差"})  
storage.save({"content": "住高铁站附近"})  
print(storage.get_recent(2))  # 获取最近2条上下文  
4. 第四步:调用上下文 ——“用得对,确保回应连贯”

存储好的上下文,最终要在 AI 回答时被 “调用”。MCP 会监督 AI 是否正确使用了上下文,避免 “记了不用” 的情况。这就像考试时,你需要把记在笔记本上的知识点正确用到答题中。

(1)调用的时机:回答前必须 “查上下文”

AI 在生成回答前,MCP 会强制它 “查看存储的上下文”,确保回答不脱离历史信息。比如用户问 “它多少钱”,AI 必须先查上下文里的 “它” 指什么(比如之前说的 “那本书”),再回答价格。

(2)调用的规则:紧扣当前问题

MCP 会判断 AI 的回答是否 “用到了相关上下文”:

  • 回答中必须包含上下文里的关键信息(比如用户说 “去上海出差”,回答必须提到 “上海”);
  • 回答不能和上下文冲突(比如用户说 “喜欢甜口”,AI 不能推荐 “超辣火锅”);
  • 回答要基于上下文延伸(比如用户说 “学 Python 难”,AI 要推荐 “Python 入门方法”,而不是聊 “Java 怎么学”)。
(3)如果调用错误:MCP 会 “提醒纠错”

如果 AI 没用到上下文(比如用户问 “上海天气如何”,AI 回答 “北京今天晴天”),MCP 会触发 “纠错机制”,让 AI 重新查看上下文,生成新的回答。

(4)类比:就像老师批改作业

学生写作文时,老师会检查 “是否紧扣主题”(调用上下文),如果跑题了(没用到上下文),老师会打回去让重写(纠错机制)——MCP 对 AI 的监督和这一模一样。

代码语言:javascript
代码运行次数:0
运行
复制
# MCP 如何检查上下文是否被正确调用  
def check_context_usage(question, answer, context):  
    # 提取问题和上下文中的关键词  
    question_keys = extract_keywords(question)  # 假设已实现关键词提取  
    context_keys = [extract_keywords(c["content"]) for c in context]  
    # 检查回答是否包含相关关键词  
    answer_contains = [key for key in question_keys if key in answer]  
    # 检查是否用到了上下文信息  
    context_used = any([key in answer for ctx_keys in context_keys for key in ctx_keys])  
    return {  
        "used_context": context_used,  
        "key_coverage": len(answer_contains) / len(question_keys) if question_keys else 1  
    }  

# 测试:检查AI回答是否用到上下文  
question = "北京酒店推荐"  
answer = "推荐北京南站附近的酒店,适合出差"  
context = [{"content": "去北京出差"}, {"content": "住高铁站附近"}]  
print(check_context_usage(question, answer, context))  
# 输出会显示回答是否用到了“北京”“出差”“高铁站”等上下文信息  
5. 总结:MCP 的工作是 “收集 - 整理 - 存储 - 调用” 的闭环

这四个步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记忆闭环”:MCP 先收集有用的信息,整理成 AI 能懂的格式,存到合适的地方,最后在 AI 回答时监督它正确调用。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规则,确保上下文不遗漏、不混乱、不被浪费。

四.MCP 在生活中的 8 个真实应用:原来它每天都在帮你 “沟通”

MCP 不是抽象的技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规则。从聊天机器人到智能客服,从 AI 写作工具到语音助手,只要是需要 “记上下文” 的 AI 场景,都有 MCP 在默默工作。下面我们举 8 个最常见的例子,让你直观感受 MCP 的作用。

场景

具体例子

MCP 的作用

智能聊天

你说 “我喜欢科幻电影”,AI 推荐《流浪地球》,你问 “导演是谁”,AI 直接回答

记住 “科幻电影” 指《流浪地球》,避免重复提问

智能客服

你报订单号查话费后,问 “流量还剩多少”,客服不用再要订单号

存储订单号,关联后续查询需求

语音助手

你说 “明天 7 点叫醒我”,接着说 “改成 7 点半”,助手直接调整

记住 “它” 指之前设置的 7 点闹钟

AI 写作

你让 AI 写 “校园环保演讲稿”,要求 “开头用名言”,AI 严格按要求写

存储主题、结构要求,确保内容不偏离

导航 APP

你说 “去人民广场”,接着说 “走最快的路”,导航直接规划新路线

记住目的地是人民广场,关联路线调整需求

智能家居

你说 “我要睡觉了”,音箱开睡眠模式,你说 “空调调低 1 度”,音箱直接执行

记住当前场景是睡眠模式,“它” 指空调

在线教育

你说 “学一元二次方程总出错”,AI 针对性讲解求根公式

记住学习内容,推荐匹配的辅导内容

外卖推荐

你点麻辣烫时说 “不要香菜”,下次 APP 自动过滤含香菜的选项

存储口味偏好,长期影响推荐结果

五.MCP 背后的技术基础:这些 “黑科技” 支撑 AI 的 “记忆”

MCP 虽然是 “规则”,但需要具体的技术来实现。就像交通规则需要红绿灯、摄像头来执行,MCP 的工作也依赖于一系列 AI 技术。下面我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讲支撑 MCP 的 3 个核心技术,不用懂代码也能明白。

1. 自然语言处理(NLP):让 AI “看懂” 上下文的意思

什么是 NLP?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 AI 理解人类语言的技术,它能让 AI 看懂文字、听懂语音,知道你说的话是什么意思。MCP 收集和整理上下文的第一步,就依赖 NLP 技术。

NLP 在 MCP 中的作用

  • 识别关键信息:NLP 能从你的话里 “挑出” 人名、地名、时间等关键信息(比如从 “明天去上海出差” 中识别出 “明天”“上海”“出差”);
  • 理解语义关系:NLP 能搞懂 “你说的‘它’指什么”(比如知道 “它很好吃” 中的 “它” 指前面说的 “蛋糕”);
  • 判断意图:NLP 能分析你说话的目的(比如从 “这道菜太辣了” 中判断你 “不喜欢辣”)。

类比:NLP 就像 “语言翻译官”,把你说的话翻译成 AI 能理解的 “数据语言”,让 MCP 知道该收集哪些信息。

2.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让 AI “聚焦” 重要上下文

什么是注意力机制? 注意力机制是 AI 模仿人类 “注意力分配” 的技术 —— 就像我们看书时会重点看标题和关键词,AI 也会用注意力机制 “聚焦” 重要的上下文信息,忽略无关内容。

注意力机制在 MCP 中的作用

  • 给上下文打分:它会自动给不同信息打分,重要的信息(比如 “预算 500 元”)分数高,AI 在回答时会更 “关注” 这些信息;
  • 关联相关内容:它能找到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比如把 “去北京” 和 “订酒店” 关联起来);
  • 处理长对话:当对话很长时,注意力机制会让 AI 重点记住最近的、关键的信息,避免 “记混”。

类比:注意力机制就像 “放大镜”,MCP 用它把重要的上下文 “放大”,让 AI 在调用时不会遗漏关键点。

3. 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AI 的 “短期记忆容量”

什么是上下文窗口? 上下文窗口是 AI 能 “同时记住” 的最大上下文长度(比如最多记住 2000 个汉字的对话内容),就像我们的 “短期记忆容量”—— 你一次最多能记住 7 个左右的数字,AI 也有它的 “记忆上限”。

上下文窗口在 MCP 中的作用

  • 限制记忆长度:MCP 会根据上下文窗口的大小,决定存储多少信息(比如窗口是 2000 字,超过后就删掉最早的内容);
  • 优化信息筛选:当接近窗口上限时,MCP 会优先保留关键信息,删掉次要内容;
  • 平衡性能和体验:窗口太小,AI 容易忘事;窗口太大,AI 处理速度会变慢,MCP 需要找到平衡点。

类比:上下文窗口就像 “笔记本的页数”,MCP 会合理利用页数,确保重要内容都能记在本子上,不会因为页数不够而丢失关键信息。

总结:技术让 MCP 的规则 “落地执行”

NLP 让 MCP “看懂信息”,注意力机制让 MCP “聚焦重点”,上下文窗口让 MCP “合理记忆”。这些技术共同支撑着 MCP 的工作,让 “模型上下文协议” 从抽象的规则变成 AI 实实在在的 “记忆能力”。

六.MCP 面临的挑战:AI “记忆” 也有难题

虽然 MCP 让 AI 变得更智能,但它并不是完美的,仍然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就像我们人类记东西会 “记错”“记混”“记不住”,AI 的 “记忆” 也会遇到类似问题。

1. 挑战一:上下文太长时,AI 会 “记混” 或 “遗漏”

问题表现: 当你和 AI 进行长对话(比如聊了 30 轮以上),AI 可能会忘记前面提到的细节。比如:

  • 你:“我家有两只猫,大的叫年糕,爱吃鱼;小的叫汤圆,爱吃鸡胸肉。”
  • (中间聊了很多其他内容)
  • 你:“汤圆最近不爱吃饭,怎么办?”
  • AI:“试试给它喂鱼罐头,很多猫咪喜欢~”(忘了汤圆爱吃鸡胸肉)

原因: AI 的上下文窗口有长度限制,当对话太长,早期的细节会被 “挤出去”;即使没被挤出去,注意力机制也可能 “分心”,没聚焦到早期的关键信息。

2. 挑战二:跨场景上下文 “迁移难”

问题表现: AI 在一个场景记住的信息,很难用到另一个场景。比如:

  • 你在购物 APP 告诉客服 “我手机号是 138XXXX5678”;
  • 你切换到该平台的外卖 APP,客服问 “请提供一下手机号”(没记住你在购物 APP 说的号码)。

原因: 不同 AI 模型(购物客服、外卖客服)的 MCP 规则可能不互通,上下文存储在各自的 “记忆区”,无法共享。就像你在办公室记的笔记,家里的电脑看不到。

3. 挑战三:复杂上下文的 “理解偏差”

问题表现: 当上下文包含多个信息或隐含意思时,AI 可能理解错。比如:

  • 你:“我明天要去上海,和朋友约了逛外滩,但是天气预报说有雨。”
  • 你:“帮我想想办法。”
  • AI:“建议带雨伞。”(没理解你可能需要室内活动推荐,只理解了 “下雨”)

原因: MCP 的规则对 “隐含需求” 的识别还不够精准,注意力机制可能只聚焦到 “下雨”,没关联到 “逛外滩”“和朋友约会” 这些场景信息。

4. 挑战四:隐私保护与上下文存储的矛盾

问题表现: MCP 存储的上下文可能包含你的个人信息(手机号、地址、偏好),如果这些信息被泄露,会有隐私风险。

原因: MCP 需要存储信息才能让 AI “记住”,但存储就意味着有被攻击或滥用的风险。如何在 “让 AI 记牢” 和 “保护隐私” 之间找到平衡,是 MCP 面临的重要挑战。

七.未来的 MCP:AI 会变得更 “懂你” 吗?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MCP 也在不断进化。未来的 MCP 会是什么样?它会让 AI 变得更 “懂你” 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期待这些发展方向:

1. 更长的 “记忆”:AI 能记住更久以前的信息

现在的 AI 上下文窗口有限,未来的 MCP 可能会突破这个限制,让 AI 能记住几周、几个月前的对话内容。比如:

  • 你三个月前告诉 AI “我对花粉过敏”;
  • 三个月后春天来了,AI 主动提醒你 “春季花粉较多,记得戴口罩哦~”。
2. 更智能的 “筛选”:AI 能判断 “该记什么,该忘什么”

未来的 MCP 会更懂 “用户需求”,比如:

  • 你闲聊时说的 “今天天气真好”,AI 可能不会记;
  • 你认真说的 “我下周要考试,需要安静”,AI 会重点记住,并在那周减少推送噪音大的内容。
3. 跨平台的 “记忆共享”:不同 AI 之间能 “互通消息”

未来的 MCP 可能会实现 “跨模型上下文共享”,比如:

  • 你在健康 APP 记录 “有高血压”;
  • 你用外卖 APP 点单时,AI 会自动推荐 “低盐低脂” 的菜品(健康 APP 的信息被外卖 APP 的 MCP 调用)。
4. 更安全的 “记忆”:隐私保护更完善

未来的 MCP 会用更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存储的上下文只有 “需要的 AI” 能读取,并且可以由用户随时删除。比如:

  • 你可以手动删除 AI 记住的 “手机号”“地址” 等敏感信息;
  • AI 存储的上下文会被加密,即使被攻击也无法破解。
总结:未来的 MCP 让 AI 从 “懂上下文” 到 “懂用户”

未来的 MCP 不仅能让 AI “记住信息”,还能让 AI “理解信息背后的需求”。它会让 AI 从 “机械地关联上下文” 变成 “主动地预判需求”,让我们和 AI 的交互更自然、更贴心。


媒体资源控制协议(Media Resource Control Protocol)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用手机蓝牙连接车载音响,在手机上点一下 “暂停”,音响里的音乐就真的停了;或者用智能手表控制家里的智能音箱,说一句 “播放周杰伦的歌”,音箱就乖乖开始播放…… 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其实藏着一个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 “功臣”——MCP。

可能你会说:“我连计算机术语都搞不懂,MCP 听着就像天书。” 别担心,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写的。接下来,我们会用最通俗的语言,从 “什么是 MCP” 讲到它的工作原理、应用场景,甚至会带你 “拆解” 它的细节,保证让你这个 “纯小白” 也能彻底明白:MCP 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为什么那么重要。

一.先搞懂最基础的:MCP 到底是什么?

1. 专业定义先 “扫盲”

MCP 的全称是 “Media Control Protocol”,翻译过来就是 “媒体控制协议”。

我们先拆开来理解这三个词:

“媒体”:就是我们平时接触的音乐、视频、图片、音频等内容,比如你手机里的歌、电脑上的电影,都属于 “媒体”。

“控制”:就是对这些媒体做操作,比如播放、暂停、快进、调音量、切换歌曲,这些动作都叫 “控制”。

“协议”:这个词稍微抽象一点,你可以把它理解成 “规则”“约定”。就像两个人说话要讲同一种语言(比如都讲中文),不然就听不懂对方的意思,“协议” 就是不同设备或软件之间约定好的 “沟通语言”。

所以,MCP 合起来就是:专门用来让不同的设备或软件之间,用统一的规则沟通,从而实现对媒体内容的控制(播放、暂停、调音量等)的一套 “约定”

2. 用 “餐厅服务系统” 理解 MCP 的核心作用

为了让你更明白,我们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类比:去餐厅吃饭。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餐厅,想点一份鱼香肉丝,还要加一双筷子,中途觉得菜太咸想让厨房少放盐…… 整个过程涉及三个角色:

你(顾客):相当于 “发出控制指令的设备”,比如你的手机、遥控器。你有各种需求(指令),比如 “播放音乐”“调大音量”。

服务员:相当于 “MCP 协议”。他的工作是接收你的需求,把你的话转换成厨房能懂的 “语言”(比如写在菜单上,标注清楚 “少盐”“加筷子”),再传给厨房。

厨房(厨师):相当于 “执行指令的设备”,比如音响、电视、智能音箱。他们收到服务员传递的信息后,按要求做事(做菜、拿筷子、调整口味)。

如果没有服务员(MCP),会发生什么?

Route 1.你可能得自己跑到厨房,对着厨师喊 “我要鱼香肉丝,少放盐”,但厨师可能正在忙,没听清;

Route 2.就算听清了,他可能习惯了用 “暗号”(比如 “重口”“清淡”),而你说的是 “少盐”,他可能反应不过来;

Route 3.甚至你说的是方言,厨师听不懂,最后上的菜完全不是你想要的。

有了服务员(MCP)就不一样了:

  • 服务员懂你的话(能接收你的指令),也懂厨房的规则(知道怎么把指令转换成厨房能理解的形式);
  • 他会把你的需求写在统一的菜单上(用统一的规则传递),厨师一看就明白;
  • 就算你中间想 “加双筷子”(临时发新指令),服务员也能及时传给厨房,不会乱套。

所以,MCP 的核心作用就像餐厅里的服务员:在 “发指令的设备” 和 “执行指令的设备” 之间搭一座桥,用统一的规则传递信息,让它们能顺畅配合,完成对媒体的控制

3. 为什么需要 MCP?没有它会怎样?

可能你会想:“设备之间直接沟通不行吗?为什么非要 MCP 这个‘中间人’?”

其实,不同的设备就像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各自有自己的 “语言”(技术上叫 “接口”“数据格式”)。比如:

  • 你的手机是 “苹果” 系统,智能音箱是 “安卓” 系统,它们的 “语言” 不一样;
  • 你的电脑用的是 “Windows” 系统,蓝牙音箱是某小众品牌,它们的 “沟通方式” 也可能不同。

如果没有 MCP,这些设备之间就会出现 “鸡同鸭讲” 的情况:

  • 你用手机给音响发 “暂停” 指令,音响可能把 “暂停” 理解成 “调大音量”,结果越唱越响;
  • 你用遥控器想让电视 “快进”,电视可能根本没反应,因为它看不懂遥控器的指令;
  • 甚至两个设备直接 “吵架”(技术上叫 “冲突”),导致一个死机,一个崩溃。

而 MCP 就像一本 “多国语言翻译手册”,规定了:

  • 你想让设备做什么(比如 “暂停”),必须用 “特定的词”(指令格式);
  • 设备收到指令后,必须用 “特定的方式” 回应(比如 “收到,已暂停”);
  • 如果指令错了(比如你按了 “播放” 但没选歌曲),设备该怎么提醒(比如 “请选择播放内容”)。

有了这本 “手册”,不管是手机、电脑、音响还是智能手表,只要都遵守 MCP 的规则,就能顺畅沟通,不会出乱子。

二.MCP 是怎么工作的?一步步拆解给你看

知道了 MCP 是什么,我们再来看它具体是怎么运作的。就像看服务员怎么从 “接收你的需求” 到 “让厨房执行”,MCP 的工作也有明确的步骤。

1. 第一步:“打招呼”—— 设备之间建立连接

在传递指令之前,两个设备得先 “认识” 一下,确认彼此都 “懂 MCP 的规则”。这就像你进餐厅后,服务员会先问一句:“您好,请问几位?” 确认你是来吃饭的(而不是来找人的)。

比如,你用手机连接蓝牙音箱时:

  • 手机会先发出一个信号:“我支持 MCP 协议,你支持吗?”
  • 音箱收到后,如果也支持 MCP,就会回复:“我也支持,我们可以用 MCP 沟通。”
  • 这样,手机和音箱就建立了 “MCP 连接”,接下来就能传递控制指令了。

如果音箱不支持 MCP,它可能会回复:“我不懂你说的规则,没法配合。” 这时候,你可能只能用音箱自己的按钮控制,而不能用手机控制了。

代码语言:javascript
代码运行次数:0
运行
复制
# MCP 设备连接握手过程  
def mcp_handshake(device_a, device_b):  
    # 设备A发起连接请求(声明支持的MCP版本)  
    request = f"MCP_HELLO;VERSION:1.0;DEVICE:{device_a}"  
    print(f"{device_a} 发起连接:{request}")  

    # 设备B回应(确认支持并返回自身信息)  
    response = f"MCP_OK;VERSION:1.0;DEVICE:{device_b};SUPPORT:PLAY,PAUSE"  
    print(f"{device_b} 回应:{response}")  

    # 验证版本兼容性  
    if "VERSION:1.0" in request and "VERSION:1.0" in response:  
        print("MCP连接建立成功!")  
        return True  
    else:  
        print("版本不兼容,连接失败")  
        return False  

# 测试:手机与音箱建立MCP连接  
mcp_handshake("phone_001", "speaker_001")  
2. 第二步:“说需求”—— 发出控制指令

连接建立后,发出指令的设备(比如你的手机)就可以把 “控制需求” 转换成 MCP 规定的 “格式”,发给执行设备(比如音响)。

这一步就像你告诉服务员:“我要一份鱼香肉丝,不要香菜,多放醋。” 你得把需求说清楚,服务员才好记录。

MCP 对 “指令格式” 有严格规定,比如:

  • 想让设备 “播放”,指令可能是 “PLAY”(就像你说 “播放” 这两个字);
  • 想让设备 “暂停”,指令可能是 “PAUSE”;
  • 想调音量,可能是 “VOLUME + 数字”(比如 “VOLUME 80” 代表音量调到 80%)。

这些 “指令” 就像统一的 “暗号”,只要执行设备看到 “PLAY”,就知道要开始播放;看到 “PAUSE”,就知道要暂停。

代码语言:javascript
代码运行次数:0
运行
复制
# 生成符合MCP格式的控制指令  
def build_mcp_command(action, target, params=None):  
    command = {  
        "action": action,  
        "target": target,  
        "timestamp": datetime.now().timestamp(),  
        "params": params or {}  
    }  
    # 按MCP规则序列化(如JSON格式)  
    return json.dumps(command)  

# 示例:生成“调音量到80%”的指令  
volume_cmd = build_mcp_command("VOLUME_SET", "speaker_001", {"level": 80})  
print(f"MCP指令:{volume_cmd}")  
# 输出:{"action": "VOLUME_SET", "target": "speaker_001", ..., "params": {"level": 80}}  
3. 第三步:“做回应”—— 执行设备确认指令

执行设备(比如音响)收到指令后,会先检查这个指令是不是符合 MCP 的规则(比如格式对不对)。如果没问题,就会执行指令,然后给发出指令的设备一个 “回应”。

这就像厨房收到服务员递来的菜单后,会先看菜单写得清不清楚(有没有写错菜名、有没有遗漏要求),如果没问题,就开始做菜,同时告诉服务员:“收到,鱼香肉丝马上做。”

比如:

  • 手机给音响发 “PLAY” 指令;
  • 音响检查后,发现指令符合 MCP 规则,就开始播放音乐;
  • 然后回复手机:“已执行播放指令,当前播放的是《青花瓷》。”
  • 手机收到回复,就知道指令生效了。

如果指令有问题(比如手机发了一个 MCP 里没有的 “ABC” 指令),音响会回复:“这个指令我不懂,请重新发送。” 这时候手机可能会提示你 “操作失败”。

4. 第四步:“持续沟通”—— 实时反馈状态

有时候,你可能需要 “持续控制” 一个设备,比如边听歌边调音量,或者快进视频。这时候,MCP 会让两个设备保持 “实时沟通”,执行设备会不断把自己的 “状态” 告诉发出指令的设备。

这就像你点的菜在做的过程中,服务员会过来告诉你:“您的鱼香肉丝已经下锅了,再等 5 分钟就好。” 让你知道进度。

比如你用手机控制视频播放:

  • 你按了 “快进”,手机发 “FAST_FORWARD” 指令给电视;
  • 电视开始快进,同时每隔 1 秒就告诉手机:“当前快进到第 3 分 20 秒”“当前快进到第 3 分 25 秒”;
  • 你看到手机上的进度条在动,就知道快进生效了,随时可以按 “暂停” 停下。

如果没有这种 “实时反馈”,你可能不知道快进有没有成功,也不知道快到哪里了,体验就会很差。

5. 用 “打电话” 再类比一次 MCP 的工作流程

可能上面的步骤还是有点抽象,我们再用 “打电话” 来类比:

  • 你(手机)想给朋友(音响)打电话,先拨号(建立连接),朋友接起电话说 “喂”(确认支持 MCP);
  • 你说 “帮我播放周杰伦的歌”(发出指令,转换成 MCP 格式);
  • 朋友说 “好的,现在开始播放《晴天》”(执行指令并回应);
  • 你说 “音量调大一点”,朋友说 “已调到 80%”(持续沟通,实时反馈)。

整个过程,你们用 “中文”(MCP 协议)沟通,所以能顺畅理解彼此的意思。如果朋友只懂英文(不支持 MCP),你说中文他就听不懂,事情就办不成了。

三.MCP 有哪些 “家庭成员”?不同场景用不同的 MCP

可能你会以为 MCP 只有一种,但其实它更像一个 “大家族”,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 “MCP 成员”。就像餐厅里有负责点餐的服务员、负责传菜的服务员、负责结账的服务员,虽然都是服务员,但分工不同。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最常见的 MCP “成员”,你不需要记名字,只要知道它们的作用就行。

1. 蓝牙里的 MCP:A2DP 和 AVRCP

你肯定用过蓝牙连接耳机、音响吧?这里面就藏着两种 MCP 协议:A2DP 和 AVRCP。

A2DP:负责 “传输音乐本身”,比如把手机里的歌通过蓝牙传到耳机里,保证音质。它就像餐厅里的 “传菜员”,负责把做好的菜(音乐)端到你桌上。

AVRCP:这才是真正负责 “控制” 的 MCP,比如你用耳机上的按钮暂停音乐、切换歌曲,就是靠它。它就像餐厅里的 “点餐员”,负责接收你的需求(暂停、切换),再告诉厨房(手机)怎么做。

代码语言:javascript
代码运行次数:0
运行
复制
# 模拟 AVRCP 协议的核心功能  
class AVRCP:  
    def __init__(self):  
        self.connected_device = None  

    def connect(self, device):  
        self.connected_device = device  
        print(f"AVRCP连接到:{device}")  

    def send_remote_command(self, command):  
        if not self.connected_device:  
            raise Exception("未连接设备")  
        # AVRCP 规定的指令编码  
        cmd_map = {"play": 0x00, "pause": 0x01, "next": 0x03}  
        if command not in cmd_map:  
            return "不支持的指令"  
        # 发送编码后的指令  
        print(f"向{self.connected_device}发送AVRCP指令:{command}(编码:{cmd_map[command]})")  
        return "指令已发送"  

# 测试:用手机通过AVRCP控制音箱  
avrcp = AVRCP()  
avrcp.connect("bluetooth_speaker")  
avrcp.send_remote_command("play")  # 发送播放指令  

比如你用蓝牙耳机听歌时:

  • A2DP 在默默工作,把手机里的音乐传到耳机,让你能听到;
  • 你按耳机上的 “暂停” 键,AVRCP 就会把这个指令传给手机,手机收到后就暂停播放。

如果没有 AVRCP(蓝牙里的 MCP),你想暂停音乐,就必须拿出手机操作,不能用耳机上的按钮,是不是很麻烦?

2. 电脑里的 MCP:WM_COMMAND 和 MMC

电脑里也有 MCP 的身影,比如你用键盘控制视频播放时(按空格暂停,按→键快进),背后就是电脑系统里的 MCP 在工作。

WM_COMMAND:是 Windows 系统里的一种 “指令规则”,比如键盘上的 “空格” 被定义为 “暂停 / 播放”,就是它规定的。它就像家里的 “家规”,规定了 “什么动作对应什么结果”(比如 “饭前要洗手”)。

MMC(多媒体控制):更复杂一点,负责让电脑里的不同软件配合,比如你用浏览器看视频时,按键盘上的音量键,系统能同时调小视频的声音,就是靠它。它就像 “家庭协调员”,让家里的每个人(软件)都按规则配合。

比如你在电脑上用播放器看电影:

  • 你按键盘上的 “↑” 键想调大音量,WM_COMMAND 会告诉播放器:“用户按了↑,意思是调大音量”;
  • 播放器调大音量后,通过 MMC 告诉系统:“音量已经调到 70%”,系统再把这个状态显示在屏幕上(比如音量条)。
3. 智能设备里的 MCP:UPnP AV

现在的智能音箱、智能电视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的联动(比如用智能音箱控制电视播放),靠的是一种叫 “UPnP AV” 的 MCP 协议。

UPnP AV 就像一个 “智能家居管家”,负责让家里的各种智能设备 “互相认识” 并配合。比如:

  • 你说 “小爱同学,让客厅电视播放《流浪地球》”;
  • 智能音箱(小爱同学)通过 UPnP AV 协议,把指令传给电视:“用户想播放《流浪地球》”;
  • 电视收到后,通过 UPnP AV 回复:“好的,正在打开视频平台,准备播放”;
  • 最后电视开始播放,同时告诉音箱:“已经开始播放了”,音箱再回复你:“好的,正在为您播放《流浪地球》”。

如果没有 UPnP AV,智能音箱和电视就像两个不认识的邻居,你让音箱叫电视做事,电视根本不理它。

4.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MCP?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不统一成一种 MCP,非要分这么多?”

这就像现实中,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规则:

  • 你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
  • 你在图书馆要遵守安静规则(不能大声说话);
  • 你在餐厅要遵守点餐规则(先点餐再吃饭)。

同样,不同的设备场景(蓝牙连接、电脑操作、智能设备联动)有不同的需求:

  • 蓝牙设备需要 “省电”“传输快”,所以 A2DP 和 AVRCP 要简单高效;
  • 电脑软件功能复杂,需要 WM_COMMAND 这样的规则来处理各种键盘、鼠标指令;
  • 智能设备需要 “跨品牌合作”(比如小米音箱控制华为电视),所以 UPnP AV 要更通用。

所以,不同的 MCP 就像不同场景的 “专用规则”,让每个场景下的设备都能高效工作。

四.MCP 在生活中的 10 个具体应用:原来它一直在你身边

说了这么多理论,可能你还是觉得 MCP 很抽象。其实,它每天都在你身边工作,只是你没注意到而已。下面我们举 10 个最常见的例子,让你看看 MCP 到底在哪儿发挥作用。

1. 用手机控制蓝牙音箱播放音乐

场景:你打开手机蓝牙,连接家里的蓝牙音箱,在手机上点 “播放”,音箱开始唱歌;点 “暂停”,音箱就停了。 MCP 在这里的作用:手机和音箱通过 “AVRCP”(蓝牙里的 MCP)沟通,手机发 “PLAY”“PAUSE” 指令,音箱按指令执行。 类比:就像你在办公室用内线电话让前台帮忙打印文件,内线电话的 “拨号规则” 就是 MCP,保证前台能听懂你的需求。

2. 用耳机按钮切歌、调音量

场景:你戴着蓝牙耳机跑步,不想拿出手机,直接按耳机上的 “+” 键调大音量,按 “下一首” 键切换歌曲。 MCP 在这里的作用:耳机上的按钮被按下后,通过 “AVRCP” 协议把指令传给手机,手机收到后执行相应操作。 类比:你在电影院看电影,想让服务员开空调,不用出去找他,直接按座位上的服务铃(按钮),服务铃的 “响铃规则” 就是 MCP,服务员听到就知道有人需要帮助。

3. 车载系统连接手机后控制音乐

场景:你开车时,车载屏幕连接手机蓝牙,在车载屏幕上点 “上一首”,手机里的音乐就切换到上一首歌。 MCP 在这里的作用:车载系统通过 MCP 协议(可能是 AVRCP 或专门的车载 MCP)向手机发送 “上一首” 指令,手机执行并反馈当前播放的歌曲名。 类比:你在会议室开会,想让外面的助理倒杯水,不用出去,直接按会议桌上的对讲机说 “倒杯水”,对讲机的 “通话规则” 就是 MCP,助理能听懂并执行。

总结

两个 MCP,虽然同名,却在不同领域书写着 “规则的力量”:

  • 模型上下文协议让 AI 有了 “记忆”,从孤立回答到连贯理解,让智能助手真正 “懂你”;
  • 媒体资源控制协议让设备能 “对话”,从各自为战到协同操作,让科技产品更易用。

它们的本质都是 “规则体系”—— 用统一的约定消除混乱,让复杂的技术变得简单可控。下次用 AI 聊天时,留意它是否记得你的话;用设备联动时,感受操作的顺畅 —— 这些体验的背后,都是 MCP 在默默工作。

技术的进步,往往藏在这些看不见的 “规则” 里。理解 MCP,不仅能看懂 AI 和设备的工作逻辑,更能明白:好的技术规则,永远是让复杂变简单,让科技服务于人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25-08-2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引言
  • 代码层次
    • “AI 记忆的 MCP”:让 ChatGPT 记住你对话的协议
    • “设备联动的 MCP”:让蓝牙耳机听懂 “暂停” 指令的协议
  • 为什么会有两个 “MCP”?
  • 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
    • 一.从 “AI 为什么会忘事” 说起:什么是模型上下文协议(MCP)?
      • 1. 先看一个 “反面案例”:没有 MCP 的 AI 有多离谱?
      • 2. 专业定义:MCP 到底是什么?
      • 3. 拆词理解:MCP 三个字母背后的含义
      • 4. 用生活场景类比:MCP 就像 “餐厅服务员的记事本”
    • 二.MCP 为什么这么重要?没有它,AI 就是 “没头没脑” 的工具
      • 1. 没有 MCP 的 AI,会犯哪些 “低级错误”?
      • 2. 有了 MCP,AI 能做到什么?
    • 3. 总结:MCP 是 AI “智能感” 的核心来源
    • 三.MCP 是怎么工作的?4 步拆解 AI 的 “记忆流程”
      • 1. 第一步:收集上下文 ——“抓重点,不遗漏关键信息”
      • 2. 第二步:整理上下文 ——“按规则排序,让 AI 看得懂”
      • 3. 第三步:存储上下文 ——“存得好,方便以后调用”
      • 4. 第四步:调用上下文 ——“用得对,确保回应连贯”
      • 5. 总结:MCP 的工作是 “收集 - 整理 - 存储 - 调用” 的闭环
    • 四.MCP 在生活中的 8 个真实应用:原来它每天都在帮你 “沟通”
    • 五.MCP 背后的技术基础:这些 “黑科技” 支撑 AI 的 “记忆”
      • 1. 自然语言处理(NLP):让 AI “看懂” 上下文的意思
      • 2.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让 AI “聚焦” 重要上下文
      • 3. 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AI 的 “短期记忆容量”
      • 总结:技术让 MCP 的规则 “落地执行”
    • 六.MCP 面临的挑战:AI “记忆” 也有难题
      • 1. 挑战一:上下文太长时,AI 会 “记混” 或 “遗漏”
      • 2. 挑战二:跨场景上下文 “迁移难”
      • 3. 挑战三:复杂上下文的 “理解偏差”
      • 4. 挑战四:隐私保护与上下文存储的矛盾
    • 七.未来的 MCP:AI 会变得更 “懂你” 吗?
      • 1. 更长的 “记忆”:AI 能记住更久以前的信息
      • 2. 更智能的 “筛选”:AI 能判断 “该记什么,该忘什么”
      • 3. 跨平台的 “记忆共享”:不同 AI 之间能 “互通消息”
      • 4. 更安全的 “记忆”:隐私保护更完善
      • 总结:未来的 MCP 让 AI 从 “懂上下文” 到 “懂用户”
  • 媒体资源控制协议(Media Resource Control Protocol)
    • 一.先搞懂最基础的:MCP 到底是什么?
      • 1. 专业定义先 “扫盲”
      • 2. 用 “餐厅服务系统” 理解 MCP 的核心作用
      • 3. 为什么需要 MCP?没有它会怎样?
    • 二.MCP 是怎么工作的?一步步拆解给你看
      • 1. 第一步:“打招呼”—— 设备之间建立连接
      • 2. 第二步:“说需求”—— 发出控制指令
      • 3. 第三步:“做回应”—— 执行设备确认指令
      • 4. 第四步:“持续沟通”—— 实时反馈状态
      • 5. 用 “打电话” 再类比一次 MCP 的工作流程
    • 三.MCP 有哪些 “家庭成员”?不同场景用不同的 MCP
      • 1. 蓝牙里的 MCP:A2DP 和 AVRCP
      • 2. 电脑里的 MCP:WM_COMMAND 和 MMC
      • 3. 智能设备里的 MCP:UPnP AV
      • 4.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MCP?
    • 四.MCP 在生活中的 10 个具体应用:原来它一直在你身边
      • 1. 用手机控制蓝牙音箱播放音乐
      • 2. 用耳机按钮切歌、调音量
      • 3. 车载系统连接手机后控制音乐
    • 总结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