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几乎所有人都在谈 AI:自动驾驶、智能客服、ChatGPT、智能投顾……仿佛谁不招 AI 工程师就要落伍。可到了 2025 年,很多企业发现:AI 团队招了一堆人,但模型上线不了,或者上线了也跑不稳。问题出在哪?
老刘一句话总结:“别忙着谈算法,你的脏数据都还没收拾干净呢。”
在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AI 工程师负责的是“模型”,而 ETL 工程师负责的是“数据血管”。没有干净、标准、及时的数据流,模型就是一堆漂亮但没用的 PPT。
ETL 是 Extract(抽取)– Transform(转换)– Load(加载) 的缩写,是数据处理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环。
抽取:从业务系统、日志、API、数据库、文件等各种来源,把数据拿出来。
转换:把不同格式、不完整甚至“脏”的数据进行清洗、标准化、结构化。
加载:把整理好的数据存入目标仓库或数据湖,让后续分析、建模能直接用。
一句话:ETL 工程师是帮企业把“数据垃圾场”整理成“数据超市”的人。
企业业务越多,系统越多,数据源就越分散。一个中型互联网公司,常常有几十个数据库、几百个 API,还有无数埋点和日志文件。 老刘常调侃:“你想跑个推荐算法?先去问问你的数据是 CSV、Excel、还是散落在业务员电脑里的 TXT。”
很多企业请了顶尖 AI 工程师,却发现80% 的时间都在清理数据。为什么?因为业务系统没有规范,埋点混乱、字段缺失、格式不一。 AI 工程师会写模型,但未必懂得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工程化难题。而 ETL 工程师天生就是解决“数据脏乱差”的人。
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落地,企业不能随便乱用数据。ETL 工程师不仅要“收拾数据”,还要保证数据处理链路可追溯、合规化。
这活不是写个脚本就完事了,是要对审计负责的。
市面上有很多 ETL 平台、数据集成工具,看起来傻瓜化,甚至号称“无代码”。可真到了复杂业务场景,工具只是螺丝刀,能不能修好机器还是得看人。 能理解业务逻辑、能在混乱系统间打通数据管道的工程师,比单纯用工具的人值钱得多。
不是说 AI 工程师不重要,而是企业发现:如果数据层不打牢,AI 工程师再多也白搭。
ETL 工程师解决的是“能不能用”:数据在哪,怎么抽,能不能清干净,能不能稳定流转。
AI 工程师解决的是“怎么更好用”:模型能不能更准、更快、更智能。
没有 ETL 工程师,AI 团队的存在就像是在沙地上盖房子,没有坚实的地基,怎么盖的稳!
跨部门沟通能力:要懂业务、懂系统、懂数据库,还得跟产品、运维、财务都能聊得来。
数据处理工程化能力:不仅是 SQL、Python,还包括调度、容错、监控、版本管理。
架构设计能力:能设计出高可用、高扩展的数据管道。
合规与安全意识:在处理数据时保证脱敏、加密、权限控制。
这些能力叠加起来,决定了一个成熟的 ETL 工程师的价值往往不比高级算法工程师低。
虽然人是关键,但工具能提高效率。常见的 ETL 和数据集成平台包括:
ETLCloud:国产可视化集成平台,上手快,支持多种数据源。
Apache NiFi:开源数据流处理工具,图形化界面,支持复杂流控。
Talend:成熟的商业 ETL 平台,组件丰富,企业级功能完善。
AWS Glue:云原生 ETL 服务,适合在 AWS 生态内使用。
DataX(阿里开源):轻量级数据同步工具,广泛应用于大数据场景。
Flink:流处理框架,适合实时数据处理和复杂计算场景。
工具的选择取决于企业规模、数据类型、技术团队能力,但能驾驭工具的人永远比工具更重要。
未来的 ETL 工程师不会只是写写脚本,而是全链路数据工程师:
谁能让企业的数据像水一样通畅流动,谁就值钱。AI就是喝水的人,要是水本身就是脏的,AI又如何发挥价值?
企业对 ETL 工程师的需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比以往更急迫、更高端。
所以,别再小看 ETL 工程师——在很多场景里,他们是比 AI 工程师更稀缺、更核心的岗位。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