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刚当上CIO那会儿,我以为技术管理就是写写PPT、开开会,偶尔装装深沉说几句"架构要前瞻性"之类的话。结果现实给了我一顿暴击:系统天天宕机、团队士气低落、老板天天催进度…
经过这五年的摸爬滚打,我总结出了3个最实用的管理套路。不是什么高深理论,就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土方法"。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正在技术管理路上奋斗的兄弟们。
刚开始做CIO的时候,我犯了一个经典错误:哪里有问题就补哪里。结果就像打地鼠游戏,这边修好了那边又冒出新问题。后来我明白了,没有好架构的系统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子,看起来能住人,但随时可能倒塌。
我设计了一个三层架构治理体系,简单实用:
这个架构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分层决策:
每个月我们都会开一次架构评审会,所有涉及核心系统的变更都要过这一关。刚开始大家觉得麻烦,但执行半年后,系统稳定性明显提升,技术债也在逐步偿还。
技术栈乱象是很多公司的通病。我们公司之前Java、.NET、Python、PHP什么都有,维护成本巨高。我推行了一个"收敛策略":
统一技术栈的好处显而易见:
当然,统一不是一刀切。数据分析还是用Python,因为生态更好;老系统如果运行稳定,也不急着迁移。关键是新项目必须遵循标准。
好的架构需要好的评审流程来保障。我设计了一个四步评审法:
每个评审节点都有明确的输入输出要求:
这套流程执行一年多,项目返工率从之前的30%降到了5%以下。
以前我们公司的IT管理就像菜市场,谁嗓门大谁的需求先做。结果就是:紧急需求天天有,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开发同学苦不堪言,天天加班改需求。
后来我痛定思痛,决定推行流程标准化。虽然刚开始遭到不少阻力(大家觉得流程太繁琐),但现在回过头看,这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我设计了一个需求管理的"漏斗模型":
这个流程的核心是分级管理:
每周我们会开需求评审会,所有P1以上的需求都要过评审。这样既保证了重要需求不被遗漏,又避免了频繁的计划变更。
变更管理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一个小改动可能引发系统性故障,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所以我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变更管理体系:
变更管理的几个关键点:
运维标准化是保障系统稳定的基础。我推行了一套"四化"标准:
配置自动化让我们告别了手工配置的时代。所有服务器配置都通过Ansible脚本管理,确保环境的一致性。
部署自动化通过Jenkins实现了从代码提交到生产部署的全自动化。开发人员只需要点击一个按钮,系统就会自动完成编译、测试、部署的全过程。
监控自动化覆盖了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层面的全方位监控。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发送告警,相关人员第一时间收到通知。
应急自动化建立了完善的故障处理预案。常见问题都有自动化的处理脚本,大大缩短了故障恢复时间。
技术再好,没有人来维护也是废铁。这五年来,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好的技术管理,本质上是人的管理。
刚开始我也犯了典型的技术人员错误:以为把架构设计好、流程定义清楚,团队就能高效运转。结果发现,人的因素往往比技术因素更复杂。
为了更好地了解团队能力现状,我建立了一套技能矩阵管理体系:
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技能雷达图,我们每季度更新一次。这样做的好处是:
光有技能矩阵还不够,还要有培养机制。我在团队里推行了导师制:
导师制的核心是因材施教:
实施导师制后,新员工的上手时间从之前的3个月缩短到了1个月,离职率也明显下降。
最后说说激励机制。纯粹的KPI管理在技术团队往往效果不佳,因为技术工作很难量化。我设计了一套多元化的激励体系:
具体的激励措施包括:
这五年CIO经历让我明白,技术管理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关键是要抓住几个核心要素:
这三个套路看似简单,但要真正落地执行并不容易。需要持续的坚持和不断的优化。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最后想说的是,管理没有银弹,适合自己团队的才是最好的。我分享的这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但具体怎么实施,还要结合各自公司的实际情况。
技术管理这条路很长,我们都还在路上。希望能和更多同行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