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AI年代:低码+Vibe Coding,以文档为中心的DADD模式介绍

AI年代:低码+Vibe Coding,以文档为中心的DADD模式介绍

原创
作者头像
Delphi Shen
修改2025-09-29 10:03:06
修改2025-09-29 10:03:06
8936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腾讯云TVP腾讯云TVP

低代码平台因为可以较大的提升开发效率,在企业开发应用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但随着AI大语言模型的逐步成熟,Vibe Coding异军突起,一时间,Vibe Coding好像有席卷开发场景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双方各自的优劣,并且提出了下一代软件开发的“混合体系”DADD(Document& AI Driving Develop),与大家一起分享与探讨。

继续我们的上一个话题,企业级软件开发是否可以使用Vibe Coding,我们先列出一个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

企业级系统往往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编码技巧,我们称之为生产力编程,与AI的Vibe Coding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吸取了低代码开发的规范和效率之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新的开发体系,在一个严格的框架中引入了Vibe Coding,充分考虑了AI大语言模型的发展未来,建构了一个被称之为文档+AI驱动开发的模型,简称 DADD(Document& AI Driving Develop)

在该体系中,我们认识到,AI已经有足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在良好的文档指引下构建包括文档自身在内的所有系统,通过低代码框架的约束,加强了边界的管理,将系统进行解耦,各司其职,利用低代码框架的强壮性和灵活性,加上Vibe Coding的高效,来构建新一代的企业编程最佳实践。

一句话概括:AI专注于文档构建和实现文档描述的“功能,而低代码则专注于开发管理和工程化部署与迭代。

在这个模式中,企业级软件开发的所有工作重点从代码转移至橙色的“软件结构化文档“:

1、 构建资料库,包括需求文档、历史需求文档、企业知识库中的业务说明、业务约束、审计的合规要求等,

2、 通过大语言模型,自动的生成格式化的详细设计,并放置入结构化文档库中。结构化文档库是一个能够被AI读取和识别的标准结构。

3、 Vibe Coding 工具读取对应的开发文档。

4、 Vibe Coding 在开发文档(需求)的基础上,叠加企业开发标准,开发规则,以及低代码平台的规范,生成指定模块的代码,并放入指定的文件目录。

5、 自动化测试的Agent同样读取对应的开发文档

6、 自动化测试的Agent生成测试用例、测试脚本

7、 自动化测试调用脚本在低代码平台进行测试

8、 测试结果回到测试平台。

9、 自动化测试Agent针对测试结果再次调用Vibe Coding工具,进行迭代。随着AI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一步的自动迭代就回归到传统的TDD(Test Driving Develop)开发模式。

10、 结构化文档平台可以随时看到目前的模块和功能结构,以及开发进度

结构化文档的树状结构示例:

针对企业最头疼的屎山代码重构问题,也可以用AI读取旧系统代码并生成结构式文档的方式,用极低的成本,进行快速评估,从而协助技术人员在风险和成本收益之间快速找到平衡。

另外,模块和功能的复用这个Vibe Coding的难题,我们通过在文档系统中人工指定来解决,AI也可以协助筛选类似的需求和子功能来给出复用建议,这部分可以和低代码平台实时同步:

Vibe Coding的功能被精简为:按照清晰的文档和边界,在约束规则下生成小规模的代码,大大减少了不确定性。

通过构建这样一套体系,我们的开发组织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采用了这种混合体系之后,我们为低代码平台插上了AI的翅膀,又弥补了Vibe Coding针对大型系统的各种现实问题:

我们拥抱AI,拥抱变化,通过成熟低代码系统的连接,使得AI的长处得以发挥。通过在低代码平台之上构建一个新的结构化文档中心,以文档作为AI与代码间的“法定语言“,带来了更高的普适性,并充分发挥了大语言模型的能力

DADD(Document& AI Driving Develop)模式,进一步解放了开发人员的生产力,直接提升了DevEx(开发者体验),如果我们说开发人员是一个一个优秀的工匠,AI就变成了随时随地在边上跑腿递工具的助手,把重复性的枯燥工作交给AI,工匠们可以集中精力在结构、复用、性能优化等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上,把流程开销的成本降至更低,整个开发过程更加透明,甚至业务部门都可以清晰的了解开发的进程,在降本增效的企业级软件开发的大环境下,更加有着深远的意义。

综合来看,成功的企业级软件开发,其核心并非单纯追求代码层面的“炫技”,而是遵循一套系统性的法则,以确保软件资产的长期价值。这些法则构成了我们评估任何新技术或新范式的基准:

1. 复用与协作:企业业务规则极其复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最大化地复用经过验证的业务组件、服务和逻辑,是降低沟通成本、保证逻辑一致性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初次开发、后续测试还是功能迭代,高复用性都能带来指数级的效率提升。

2. 效率与节奏:企业级开发追求的不是绝对的“快”,而是一种可预测、有节奏的交付能力。通过锁定开发流水线和标准化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让开发变得有计划性。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承诺的时间内,交付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

3. 快速定位问题(需求与代码的映射):业务的敏捷性要求技术能够快速响应。当业务部门提出一个微小的迭代需求,例如“在审批环节增加一个风险控制点”,系统必须能够支持快速定位到对应的代码或配置,并进行精准修改。这种外科手术式的修改,远比基于个人“Vibe”的全盘重构或修改更高效、更安全。

4. 解耦:企业是活的有机体,其组织架构、部门职能、业务流程会随着战略进行频繁调整。软件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的解耦能力,以适应这些变化。

  • 案例:并购与整合。假设某企业并购了上游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企业的系统需要多久才能将新并购企业纳入统一的数字流程?一个高度解耦、组装式的系统可以快速完成整合,将以前外部协作的“不确定性”变为内部流程的“确定性”,从而实现显著的降本增效。
  • 案例:剥离与分拆。反之,假设某企业将一块原有业务剥离,变为独立核算的组织,系统需要多久才能将其安全、完整地分拆出去?这要求将原本封闭的内部流程改造为开放的、基于标准接口的协作模式,这对系统的解耦能力和灵活性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5. 严格的需求管理:与消费级应用不同,企业级软件的需求往往来自多个业务部门,且相互关联。建立严格的需求评审、分析和管理制度,是确保项目不偏离航向、避免后期大规模返工的基石。

6. 运行效率优化:业务的成功往往伴随着数据量和交易量的爆炸式增长,这必然带来性能问题。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可观测性,能够快速定位性能瓶颈并进行针对性优化。

7. 软件服务于业务:最后也最重要的一点,软件永远是工具,其最终目的是为业务创造价值。任何技术决策,都必须回归到“它是否能更好地支持业务目标”这一根本问题上。

在成功实施了以文档为中心的开发模式后,企业不仅优化了当前的软件交付能力,更重要的是,踏上了一条通往未来软件创造方式的演进之路。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