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链上ETF研发日志 #5:测试网上线!

链上ETF研发日志 #5:测试网上线!

作者头像
Keegan小钢
发布2025-08-09 15:31:39
发布2025-08-09 15:31:39
130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Keegan小钢Keegan小钢

这是我正在开发的链上 ETF 项目「BlockETF」的第五篇研发日志。

前四篇分别是:

  1. 链上ETF重启Day 1:重新出发,我终于开始写代码了
  2. 链上ETF研发日志 #2:智能合约开发完毕,测试准备中
  3. 链上ETF研发日志 #3:合约测试完成
  4. 链上ETF研发日志 #4:合约部署完成

今天是启动该项目后的第 9 天,BlockETF 正式上线测试网,地址是:

👉 https://testnet.block-etf.com/

从第一行代码到今天上线的原型,已经完整经历了一个 Dapp 从零开始的构建流程:

  • 🧠 合约逻辑:支持 USDT 申购、赎回,自动按成分币比例换仓
  • 测试用例:共计 220+,覆盖核心逻辑与异常路径(AI 帮大忙)
  • 💻 前端界面:完成了钱包连接、ETF 资产查看、申购交互等功能
  • 🚀 部署流程:目前部署在 BSC 测试网,后续将支持主网发布

整个前端项目从启动到上线,仅用了不到 3 天,每天投入的时间不超过 4 个小时。这个效率和我过去的开发节奏相比,真的像是坐上了火箭。

更有意思的是:我没有手写任何一行前端代码。

整个过程中,我甚至没有 review 任何前端代码。我的工作基本就是在体验 UI 页面时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反馈给 Claude Code,让它去查错、重写、优化。有些问题 Claude 尝试了好几种方法都没解决,最后我换了一个提问方式,它才成功修复。这过程非常像是在带一个“不吃饭不请假”的远程实习生做事:需要你耐心地指导,但也确实能节省大量体力活。

💡 我是如何用 Claude Code 完成整个前端的?

合约部署完成后,我对 Claude 说:

“现在合约已经部署了,请帮我从零开始搭建前端项目。”

Claude 非常快地做出反应,给我推荐了合理的技术栈(我只确认了下它选的库有没有过时),并列出每个页面需要包含的元素和功能。最终我们确定使用的前端技术栈是:

  • Next.js:用于构建 SSR 项目
  • Wagmi + RainbowKit:用于钱包连接和合约交互
  • Tailwind CSS:快速开发响应式样式
  • shadcn/ui:组件库,简洁好看、和 Tailwind 配合默契

Claude 帮我生成的第一版的原型页面是长这样的:

页面布局结构倒是挺清晰的,所有按钮和信息展示都用的是模拟数据。

接下来,我就开始让它一步步接入链上合约的数据,并添加申购 / 赎回功能。期间遇到了不少交互细节上的 bug:按钮点了没反应、钱包提交交易后页面没有状态信息、数据没刷新等等。我把这些问题现象逐条描述给 Claude,它就开始自行定位问题并修改代码。每当我发现问题还没解决,我就继续反馈。Claude 会再换一种写法重新尝试。

有时候,它会卡在某个问题上连续失败,这时我就需要从更高维度协助它重新审视问题,换个方式重新定位。一旦找准了问题根源,它还是能迅速地修复问题。

过程中它也帮我发现了几个隐藏 bug。比如,我在调试 UI 的时候,才发现 XRP 和 SOL 的 Binance Oracle PriceFeed 无法访问,这才意识到 Binance Oracle 相比 Chainlink 增加了访问控制——某些代币的预言机数据,不允许合约访问。最终我只能将原定的 5 个标的资产缩减为 3 个。

还有一些计划中的数据,比如用户持仓数据、分析图表等,本来是准备用 Subgraph 支持的。但目前还没来得及加,因此我就临时删掉了这部分。

此外,我一开始的 UI 是白色系的,后来觉得不好看,就让它整体改成了暗色系风格,并在视觉上做了一些美化。

最后的部署我选择用的是 Vercel。中间部署过程中也遇到几次失败,我把 Vercel 报错的日志直接贴给 Claude,它就一点点修复,最终部署成功。最后,我再配置了下自定义域名,整个发布流程就完成了。

🧠 总结一下我的感受

Claude Code 不完美,它不总是“一次搞定”,但它把我的工作节奏变成了“提问 — 等待 — 验证”这种更高效的方式,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查文档 — debug — 怀疑人生”。

它就像一个能听懂需求、懂语义的助理工程师,虽然有时候笨一点、需要我帮它理清问题,但它的存在让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地方:架构设计、机制逻辑、产品体验

换句话说,它帮我节省了大量体力活,把创造力留给了更关键的位置。对我这样一个独立开发者来说,这种“AI 驱动开发模式”已经成为我构建产品的默认方式了。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8-0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Keegan小钢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 我是如何用 Claude Code 完成整个前端的?
  • 🧠 总结一下我的感受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