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板经常拿着一张利润表,就想判断企业经营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但结果往往是:利润表越看越晕,越看问题越模糊,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因为经营分析真正的问题,不仅仅藏在财务报表里。
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但企业经营真正的问题,却隐藏在“过程”里。
如果只盯着利润表上利润高了、低了,或者收入涨了、跌了这些表面现象,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就被忽略掉了。
真正的经营分析,必须跨越单纯的财务视角,深入到业务的底层,才能把问题看得清楚,把企业管得更透彻。
今天,咱们就详细聊一聊,到底该怎么看经营、怎么跨越财务思维,真正发现企业经营的问题所在。
利润表能告诉你的,基本都是结果:
但这些结果,却告诉不了你背后的原因。举个例子,利润表显示本月利润下滑了,你知道问题在哪吗?
是产品出了问题? 是客户流失了? 是成本上涨了? 还是渠道费用暴增了?
这些问题,单凭利润表是完全看不出来的。
利润表不会告诉你哪个客户贡献的利润下降了,也不会告诉你哪条产品线销量下滑,更不会告诉你营销的钱到底花得值不值。
所以,如果你只盯着财务报表分析经营,就像医生只看体温计判断病情,却根本不知道病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药开错了,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真正的经营分析,必须跳出单纯的财务视角,从业务、管理和客户的角度去看,才能真正看懂问题:
财务报表不会告诉你哪个客户赚钱最多,更不会告诉你大客户利润其实很低、小客户却很赚钱。
真正的经营分析一定要看:
只有搞清楚了客户结构,才能判断客户关系到底稳不稳,未来的收入能不能持续增长。
利润表只能告诉你整体收入变化,但产品组合到底合不合理,它可没法给你分析。
真正的经营分析要关注:
产品分析做透了,你才能知道未来资源投放的方向,避免浪费资金。
渠道投入了多少钱,投入的钱到底赚回来了多少,利润表上根本看不出来。
必须分析:
搞清楚渠道效率,才能避免在低效渠道上浪费预算,优化资源配置。
利润下降了,老板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成本太高了”,但具体是哪一块成本出了问题,很少有人去仔细分析。
真正的经营分析一定要知道:
成本敏感性分析清楚了,才知道成本控制到底从哪下手。
企业经营的关键不只是业务,更是团队效率。财务报表自然不会告诉你团队效率高不高,更不会反映管理成本背后的浪费问题。
你必须关心:
组织效率提升了,利润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问题确实重要,但我怎么才能看清楚这些问题呢?”
下面教大家三个简单有效的经营分析方法,快速跨越财务思维:
很多企业老板或者管理者,一听到“看板”和“BI”两个字,就觉得可能特别复杂,或者感觉离自己特别遥远。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先简单解释一下:
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数据分散在多个系统,格式不一致、错误值多,整理起来耗时费力,还容易影响后续分析。
具体怎么操作?详细说一下:
BI工具再强大,也不能乱用,先搞清楚你到底想看什么数据,这是第一步。
举个例子,假设你觉得利润下降可能是客户的问题,那么你要看的数据维度可能就包括:
确定好维度后,才知道具体要搭建什么类型的看板。
再比如,你怀疑问题是出在成本结构上,那你要看的维度就是:
不同的问题,关注的维度也不同。明确维度,是搭建BI看板的基础。
确定维度之后,下一步就是把企业各个系统的数据整合起来,统一口径,这一步特别关键,也是最难的地方。
一般要整合的数据来源包括:
整合的方法,就是先用数据中台或数据仓库,把所有的数据统一标准,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可以打通对接。
注意一点,统一数据口径特别重要,比如:
这些口径必须清晰统一,否则数据打架,后续的分析也会混乱。
数据整合之后,就可以用BI工具搭建看板了。
具体的搭建思路,举几个看板类型详细说一下:
搭建完这些看板之后,咱们再讲一下具体的数据下钻是怎么做的。
举个例子:
比如你的客户分析看板发现了客户A的利润突然下降了20%,你想搞清楚原因,就直接在客户收入贡献图上点击“客户A”,BI工具就自动下钻到客户A的详细数据:
你逐步点击进入每个维度,数据就逐层展开,最终很容易看到:
BI工具的下钻分析特别直观,不用一大堆表格,一层一层直接找到问题的本质。
最后一步,BI的真正价值还在于自动监控和预警:
这样一来,你的经营分析就真正形成了闭环: 问题自动发现 → 下钻定位原因 → 决策快速调整 → 跟踪效果 → 持续优化。
数据有了,分析方法有了,还需要建立机制。跨部门经营复盘会,是一个特别有效的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跨部门协同,快速找出真正的经营问题,而不是各自为政。
看到问题之后,要马上倒推回去:
这种倒推法很简单,但非常实用,真正让数据变成行动。
最后,咱们再简单总结一下:
只有跨越财务的单一视角,真正站在经营的角度看问题,你才算真正掌握了企业经营分析的“密码”,才能精准找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让企业真正稳健成长。
记住一句话:
真正的经营分析,必须跨越财务思维,用多维度的眼光看清楚企业的过去,掌控企业的未来。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