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头疼事:
问题到底出在那里?
说到底,都是数据建模没做好,或者压根没做!
别小看数据建模,它是数据的地基。地基不稳,后面的数据分析、AI应用,都是白忙活一场。
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把数据建模从“高大上”的概念,讲到真正能落地的实操步骤——从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一步步教你搭建清晰、好用的数据!
先问个实际的问题:
你们公司数据库里有多少张表?每张表里的字段都代表什么意思?
我敢说,很多公司没人能完全说清楚。
因为:
表名可能是“test_001”“newdata_v3”,字段名是“f1”“f2”。
这样一来:
就算是老员工,查数据前也得翻半天文档。
更麻烦的是这样的情况:
这些数据乱象背后,其实是三个核心问题没解决:
没有数据建模来统一定义,双方沟通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系统刚上线时,表结构可能还挺清晰。但业务一调整,谁都能去加个字段、改个类型。
于是:
时间一长,表结构就乱了。
为了赶项目上线,随便用个“序号”当主键。结果业务扩展后,发现不同地区的“序号”会重复。
说白了,数据建模就是给数据定规矩:
统一大家对数据的理解,明确数据该怎么存、怎么关联,还要考虑到未来可能的变化。
所以说:
它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让数据从混乱到有序的全过程。
数据建模不是拍脑袋就能搞定的,得一步一步来。从抽象的业务概念,到具体的数据结构,最后落到数据库里。这三层环环相扣,前面的没做好,后面的肯定出问题。
概念模型是最顶层的设计,不用考虑技术细节,核心是:
把业务里的核心对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楚。
简单来说,就是回答:
我们的业务里有哪些关键角色、关键事物?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拿在线教育平台来说:
核心业务是“学生选课、上课,老师授课”,那概念模型就要明确这些对象:
然后梳理关系:
具体怎么操作?
使用 API 输出,实现将 API 数据写入指定接口,将数据库或者其他形式的数据生成为 JSON 格式,以便进行数据交互。可以借助数据集成与治理一体化平台FineDataLink,使用 JSON 生成算子,生成 JSON 格式数据,满足复杂业务场景下的数据清洗、转换和同步等需求。
这一步不用管“订单编号用数字还是字母”“学生手机号存多长”,就是让业务、产品、技术所有人都达成共识:
我们的业务核心就是这些东西,它们之间就是这些关系。这一步做扎实了,后面就不容易跑偏。
概念模型确定了要管什么,逻辑模型就要细化:
还是以在线教育平台为例,逻辑模型就要这么设计:
这里要明确很多规则,比如:
有了这些规则,数据才不会乱:
比如不会出现“支付金额是-100”这种明显错误,也不会出现“某个订单关联了不存在的学生”。
逻辑模型的作用,就是让大家清楚:
每个“东西”具体由哪些信息组成,这些信息要符合什么要求。
这样一来:
逻辑模型讲的是“应该怎么存”,物理模型就要考虑“实际怎么存”。
毕竟:
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特性,数据量大了之后,存储和查询效率也得考虑。
比如订单表,在物理模型里就要这么设计:
物理模型是直接影响系统性能的:
所以这一步,必须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和数据库特性来做。
数据建模这件事,看着简单,实际做的时候很容易掉坑里。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这几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很多人觉得“概念模型太虚,不如直接建表来得实在”。
结果呢?
业务说的“课程”包括直播课、录播课,技术一开始只建了一个“课程表”。
后来发现:
两者属性差异太大,不得不又建一个“直播课表”。
最后查询“所有课程”时:
必须关联两张表,还容易出错。
所以说:
概念模型看起来慢,但能帮你想清楚核心逻辑,避免后面反复改。
有人设计逻辑模型,就列个表名、字段名、类型,至于“这个字段能不能空”“两个字段之间有没有关联”完全不提。
结果实际用的时候:
字段里空值一大堆,或者出现“支付金额是负数”这种明显错误,数据根本没法用。
所以说:
逻辑模型一定要把规则写清楚,比如“手机号必须是11位数字”“订单状态变更时间不能早于下单时间”。
前面说的是通用的建模思路,如果你做的是数据分析相关的数据建模(比如数据仓库),那维度建模这个方法一定要了解。
它和ER模型不太一样,更侧重“怎么方便做分析”。
简单来说,维度建模就是围绕“业务过程”,把数据分成“事实”和“维度”两类:
以分析“课程销售情况”为例,步骤大概是这样:
数据建模这件事,急不来,是个慢功夫,但绝对值得投入。
我见过不少公司,一开始觉得“先跑起来再说,数据乱点没关系”,结果后面为了整理数据,花的时间比重新建模还多,还影响业务进展。
简单来说,数据建模就是让数据“有规矩、好理解、能复用”:
所以,不管公司大小,抓紧把数据建模提上日程。一步一步来,先做概念模型,再做逻辑模型,最后落地成物理模型,踩过的坑记录下来,慢慢优化。时间长了,你会发现,数据真的能推动业务的增长。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