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程序员狂转!假期刚读完这本神书!(文末送书)

程序员狂转!假期刚读完这本神书!(文末送书)

作者头像
鲲志说
发布2025-07-31 08:27:49
发布2025-07-31 08:27:49
980
举报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型语言模型(LLM)已经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国内很多公司也纷纷入局,推出了各类大模型,比如 DeepSeek 大模型。

如今,像 DeepSeek 、ChatGPT 这样的 LLM 已经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能力:从流畅自然的对话,到复杂的代码(视频)生成,这些模型正在重塑人机交互的方式,重塑数字化生产力。然而,大多数开发者只是在用 API 调用这些模型,对于它们的内部工作机制却知之甚少。 这时,Sebastian Raschka 所著的**《从零构建大模型》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不同于市面上多数只教“怎么用”的书,这本书不满足于教读者使用现成的大模型,而是深入本质,带领读者从零开始**构建自己的语言模型,真正手把手教你“搓”一个大模型(当然,我们“手搓”的不是 DeepSeek 这种超大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一假期我刚读完!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本大神之作——《从零构建大模型》。目前这本书已经在各大平台上架!

目录结构

先带大家看一下本书的整体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全书共分为 7 个章节,内容结构循序渐进。作者通过这 7 个精心设计的章节,从理论到实践,系统性地引导读者逐步构建自己的大语言模型。整个知识体系脉络清晰,既有技术深度,又有实战指导。

理论与实践

按照作者的思路,学习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从各个章节的内容上来了解本书,根据本人的学习,我总结为以下内容:

第 1 章:理解大语言模型——基础

本章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一些技术书一上来就写“怎么实现”,作者首先从宏观角度梳理了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统计语言模型到 Transformer 带来的革命性突破。这种历史脉络的介绍,能帮助读者理解每一代技术解决的核心问题及其局限性,建立对技术演进的整体认识。 比如对预训练技术,作者用一张图就详细讲清了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 2 章:处理文本数据 —— 模型的“原材料”

高质量的数据处理是训练大模型的前提条件。本章重点讲解了 Byte Pair Encoding(BPE) 算法——这也是 GPT 系列模型采用的主流 token 化方法。作者通过逐步拆解 BPE 的工作流程,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强大的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PE 分词器会将未知单词分解为子词和单个字符。如此一来,BPE 分词器便可以解析任何单词,而无须使用特殊词元(如<|unk|>)来替换未知单词

第 3 章:编码注意力机制 —— 核心 Transformer

自注意力机制是当今大模型的核心技术。作者采用独特的“三步教学法”:先讲解基本的注意力概念,再引入缩放点积注意力,最后扩展到多头注意力。这样的分层讲解,让复杂的概念也能慢慢消化、逐步掌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 4 章:从头实现 GPT 模型进行文本生成 ——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一章是全书的“核心实践章节”。作者把前几章学到的“零件”拼装成一个完整的 GPT 模型。通过设计一个小参数量的“微型 GPT”,作者带领读者完整体验 GPT 模型的实现过程,从前馈网络到最终实现文本生成。学习完这一章后,我对如何搭建一个能生成连贯文本的模型已经有了较清晰的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编写GPT架构的步骤是:首先从GPT主干入手,创建一个占位符架构;然后实现各 个核心组件;最后将它们组装成 Transformer 块,形成完整的 GPT 架构

第 5 章:在无标签数据上进行预训练 —— 释放大模型潜力

自监督学习是当前大模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它能让模型从海量文本中自动“提取知识”,在处理互联网海量数据时极具优势。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无标签数据进行自监督预训练,帮助模型积累“通用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 PyTorch 中训练深度神经网络的典型训练循环包括多个步骤,涉及对训练集中的批次 进行多轮迭代。

第 6 章:针对分类的微调——落地应用

微调是把预训练模型“适配”到具体应用场景的重要步骤。不同于直接使用预训练模型,微调能显著提升模型在特定任务(如情感分析、主题分类)上的效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 7 章:通过微调遵循人类指令——贴合人类意图

最后一章讨论了如何让大模型的行为更符合人类意图。本章介绍了 Instruction Fine-tuning(指令微调)的基本概念,即用“指令-正确响应”对的数据进一步调整模型。作者还通过实验分析了“单轮指令”和“多轮对话微调”的不同效果,为未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大语言模型进行指令微调的三个阶段过程

综上来看,这本书的“含金量”是不是已经让你感受到它的强大?

本书特点

章节赏析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接下来我从个人角度聊聊这本书的几个特点,方便大家作为参考:

1️⃣ 内容详实、结构科学

一本值得反复学习和翻阅的技术书,关键就在于内容的“耐看”。本书贯穿“解释-实现-实验”循环,每个概念先有理论解释,再有代码实现,再有实验效果。这样的螺旋式结构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让人忍不住一遍遍翻看、动手实践。

2️⃣ 代码质量高、风格优秀

书中的代码非常注重可读性和可扩展性,避免了那种“聪明但晦涩”的代码风格。比如第 2 章的文本分词器,代码不仅清晰易懂,而且代码风格值得学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作者背景强、经验丰富

作者塞巴斯蒂安·拉施卡(Sebastian Raschka)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统计学副教授,专注于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研究,拥有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在计算生物学领域有多项成果。他还被 Analytics Vidhya 评为 GitHub 上最具影响力的数据科学家之一。你可能知道,他还是《大模型技术30讲》、《Python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with PyTorch and Scikit-Learn》的作者。

总的来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循序渐进”和“手把手教学”。从基础概念到完整实现,从数据处理到模型微调,每个阶段都有详细讲解、示意图、代码示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构建的模型可以在普通消费级设备上运行,极大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更多开发者有机会完整体验一次“大模型”开发的全流程。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25-07-2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目录结构
  • 理论与实践
    • 第 1 章:理解大语言模型——基础
    • 第 2 章:处理文本数据 —— 模型的“原材料”
    • 第 3 章:编码注意力机制 —— 核心 Transformer
    • 第 4 章:从头实现 GPT 模型进行文本生成 ——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第 5 章:在无标签数据上进行预训练 —— 释放大模型潜力
    • 第 6 章:针对分类的微调——落地应用
    • 第 7 章:通过微调遵循人类指令——贴合人类意图
  • 本书特点
    • 1️⃣ 内容详实、结构科学
    • 2️⃣ 代码质量高、风格优秀
    • 3️⃣ 作者背景强、经验丰富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