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链上ETF重启Day 1:重新出发,我终于开始写代码了

链上ETF重启Day 1:重新出发,我终于开始写代码了

作者头像
Keegan小钢
发布2025-07-30 14:15:46
发布2025-07-30 14:15:46
172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Keegan小钢Keegan小钢

前言

我在前一篇文章 《周末和朋友 Catch Up 引发的一些思考》 中提到,我想挑战自己,比如“3 Projects in 3 Months”或“每月上线一个小产品”。

而我选择的第一步,是重新开发一款优化后的链上 ETF 产品 —— 一个真正能跑的智能合约 + 可交互的前端界面。

本来计划是七月中旬动工,但因为最近忙于准备搬家和孩子新学校的事情,动工的事情一拖再拖。直到昨天,我终于坐下来打开代码编辑器,开始写第一行代码。第一天的进度刚好用满了 Claude Code 的使用额度,趁着这个“强制休息”,我决定做一个小结。

链上ETF

这款产品并不是全新概念,而是基于我之前做的课程项目 BlockETF 延续而来。它最初是我在「从0到1开发Dapp实战课程」中讲解的实战项目。

BlockETF 是一个“模拟 ETF”机制的链上资产管理产品,支持用户通过一个代币间接持有一篮子加密资产,具有以下特性:

  • 用户可通过一个 ETF Token,间接持有多种资产(如 BTC、ETH、BNB、SOL 等)
  • 支持申购 / 赎回机制(Mint / Burn)
  • 支持再平衡机制(Rebalance)
  • 链上透明、可组合性强,适合实验性资产管理策略的原型验证

具体来说,BlockETF 的核心功能如下:

  • 标的资产:我打算设置为 Top5 的几个资产:BTC、ETH、XRP、BNB、SOL,每种资产有对应的权重。
  • 申购:用户可同时投入所有标的资产一起进行申购 ETF Token,也可使用单一资产(如 USDT)自动完成 Swap 成标的资产的方式进行申购。
  • 赎回:用户可以将 ETF Token 赎回成所有标的资产,也可自动 Swap 成单一资产(如 USDT)出来。
  • 再平衡:当标的资产的实际权重偏离目标权重超过阈值后,就可执行再平衡,让资产回归目标权重值。
  • 费用:没有申购费,但会设置收取管理费和赎回费,部分用来补贴再平衡产生的损耗。

Claude Code vs Cursor

在这之前,我主要是用 Cursor 来辅助我进行开发的,一直觉得也挺好用的,尤其是它本地集成得很好、响应快、上下文保持也不错。

但昨天我开始尝试用 Claude Code 来从零搭建 BlockETF,一个下午使用下来,明显感受到:Claude 在“理解整体需求”和“结构设计”方面,体验比 Cursor 的 Agent 更胜一筹

最直观的差异是:Claude 的输出更像是在跟一个有架构经验的人合作。它不会立刻跳进代码细节,而是先帮我梳理整体需求——确认目标、规划模块、建议接口,甚至整理出开发步骤。我只简单描述了一句:“我要做一个链上ETF,包括合约和前端,帮我从 0 到 1 搭建起来”,Claude 就立刻列出了一个清晰的 Todos 列表,然后按图索骥,一步步完成任务。这种“先规划、后执行”的模式,非常适合复杂工程,体验上更像是一个“远程技术合伙人”。

相比之下,Cursor Agent 更像是一个本地代码助手,它的能力偏向细节和上下文局部的优化,比如:

  • 你选中一个函数,它可以帮你补全或重写;
  • 你遇到报错,它能快速定位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这些在“已有代码基础上的改进”中非常实用。但如果是“从 0 到 1 构建一个新产品”,它就显得略有局限,没有 Claude 那种整体设计能力,感觉少了点“高屋建瓴”的视角。

另一个实际使用上的区别是:Cursor Agent 的代码建议和终端命令都需要我一个个点击 Accept,节奏容易被打断。Claude 则更像一位可以“自己干活”的搭档:它在执行一个任务前,会先告诉我要做什么,然后可以自动完成整个流程,中间不需要我手动确认,我可以放心去干别的事。执行完,它会发个通知让我回来 review,整个交互体验非常高效。

昨天一天下来,Cursor 在我这边已经“退化”为一个代码查看器——我主要用它来浏览 Claude 生成的代码。而一旦需要改动或重构,我就直接让 Claude 处理了,效率高得多。

Coding Agent 不是银弹

尽管 Coding Agent(包括 Claude Code、Cursor 等)在辅助开发上展现了强大的能力,但它们绝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银弹

就拿昨天 Claude Code 帮我设计和实现 BlockETF 来说,我明显感受到它在某些地方存在过度设计的问题——把本来可以很简单的逻辑搞得复杂冗长。同时,生成的代码也经常出现冗余或重复,有些关键逻辑处理得不够周全,甚至引入了潜在的 bug。

这些问题,往往只有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才能识别。对于技术经验尚浅的人,或者对代码结构不敏感的非技术人员来说,很难发现其中的设计隐患。

举个例子:如果我想做一套餐桌椅,直接对 Coding Agent 说:“帮我做出一套餐桌椅”,它并不会一次性生成一套完全符合我预期的、可用的成品。

相反,真正设计和制作一套餐桌椅,涉及一系列具体问题:餐桌要多大?什么材质?风格要现代还是复古?椅子靠背要多高?承重多少?要不要靠垫?……每一个细节都需要逐步拆解、明确、沟通,然后再逐一实现。

Coding Agent 也是一样。它擅长帮我完成具体的“零件”任务,比如写一个函数、搭建一个结构,但它无法凭一句话就理解我对整个产品的全面需求。作为开发者,我仍然要承担“设计师”和“项目经理”的角色,引导它一步步完成,校正每一个阶段的输出。

说得直白点,Coding Agent 更像是一个能干的初中级程序员。在真正“让它上手干活”之前,最重要的仍然是我自己先梳理清楚:业务需求是什么、核心逻辑怎么组织、架构应该如何设计……否则一旦让它主导节奏,很容易做着做着越做越乱、频繁返工。

昨天就是这样的经历:一开始我顺着它的思路一步步实现,最后却发现逻辑越来越绕,代码越来越复杂。最终我还是回到了我课程中原本的设计思路,删掉多余部分,重新梳理架构,才让整个项目回到可控范围内。

所以我更愿意把 Coding Agent 当作一个“放大我已有设计的工具”,而不是替我做设计的那个人。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7-2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Keegan小钢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前言
  • 链上ETF
  • Claude Code vs Cursor
  • Coding Agent 不是银弹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