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从 UX 设计师到数字设计超人

从 UX 设计师到数字设计超人

作者头像
宇相
发布2025-07-24 17:53:44
发布2025-07-24 17:53:44
101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理论坞理论坞

前言:作者认为当前 UX 就业市场混乱,数字设计碎片化,多数 UX 围绕大公司需求。新一代数字设计师应能适应大小不同的客户,既是专家也是通才,像达・芬奇一样,能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服务广大中小企业市场,同时适应大企业的专业需求。于是提出通过 1.整合设计角色、2.回归设计本源、3.培养全面设计师 三步计划修复 UX,重塑设计灵魂。

正文

要是再让我看到一个叫 “艾米丽,32 岁,爱瑜伽和燕麦拿铁” 的用户画像,我可能真的会放弃(继续坚守 “设计应解决实际问题、有灵魂和深度” 的初心),去领英上开个 AI 驱动的简报专栏,发点设计鸡汤,自称 “设计布道师” 算了(转而妥协于行业中那些表面化、形式主义的做法)。

曾几何时,设计意味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套路化的 “共情” 填满模板。我记得自己写过一篇文章,说只要打好基础,UX 其实很简单。六年过去,UX 却成了一座充满仪式的 “圣殿”:双钻石模型是圣经,用户画像是念珠,工作坊是每周弥撒。可搞了这么多形式,设计的灵魂去哪了?

正如贾里德・M・斯普尔在文中明确指出的,“UX 就业市场一团糟”,我深以为然。连 Shopify 都取消了花里胡哨的头衔,所有人都叫 “设计师”—— 这本身就说明哪里不对劲。今天就聊聊这摊 “烂摊子”,以及我会怎么收拾。

一点历史

大约 20 年前,设计界的职业分工清晰明了。设计师按作品成果分类: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机械设计等等。尽管媒介和产出不同,所有学科都扎根于同样的根基:严谨的概念、创造力、对工艺的掌控。学习设计史、批判性思考、深耕材料与方法,都是必修课。

更重要的是,它们共享一种理念:为 “人” 而设计。如今我们喊的 “以人为本的设计(HCD)”,早就深植于设计师的工作逻辑里。无论是设计椅子、海报还是产品,顶尖设计师总会琢磨:人会怎么用?怎么看?怎么互动?HCD 不是数字时代的发明,而是所有设计学科的底层思维。

然后到了数字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机交互(HCI)逐渐兴起,施乐 PARC 这样的实验室推动了图形用户界面的诞生 —— 后来乔布斯用它重塑了苹果产品,影响了从 Mac 到 iPhone 的一切。但那时候,数字产品设计基本由工程师主导,设计师还没被请进决策室。

这种情况在 90 年代开始转变。当时在苹果工作的唐・诺曼提出了 “用户体验(UX)” 一词,让人们意识到设计需要更宏观的视角。也是那时候,我开始用画图软件设计、用记事本写代码 —— 算是早期数字设计的摸索者。

可随着 UX 快速规模化、流程化,一些核心的东西丢了。它成了独立职业,有了自己的头衔、仪式和固化流程。很多从业者没接触过传统设计的根基:设计史、批判性思维、对 “工艺” 的理解。如今所谓的 “工艺”,常被曲解成机械套用流程,这正是 “工艺 vs 流程” 矛盾的根源。

1. 告别 UX 研究、UX 设计、UI 设计:欢迎 “数字设计师”

既然要收拾这摊 “烂摊子”,就得从核心问题入手。UX 的本质是设计,而设计的核心从来都是:先 “理解”,再用工艺做出有价值的东西。但这种理解不会从流程图表或双钻石模板里凭空冒出来,它来自好奇心、直觉、批判性思考和实践 —— 我们交谈、观察、速写、倾听,以此打开多重视角。

这套基础工具(是人的工具,不是软件)需要时间和练习才能掌握。它没法从教科书里囫囵吞下,也难在课堂里速成。只有反复使用、反思、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才能内化为本能。这正是帮设计师拆解复杂问题的 “共情力”—— 但它有局限。设计个功能、塑造个品牌还行,碰到更复杂的问题就不够了。我们的洞察,永远受限于观察的 “透镜”。

这时候,我们需要真正受过研究训练的人。不是再做几轮访谈,或用 5 个用户搞 A/B 测试,而是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统计学家 —— 那些懂 “如何验证假设、控制偏见” 的人。现在有些 UX 研究员确实有这样的背景,很好。但太多所谓的 “UX 研究”,只是借了个名头,毫无严谨性可言。受过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人,和照着 “发现阶段清单” 做事的人,完全是两码事。

坦白说,我也做过清单式研究。我们大多都做过。但真想把研究当回事,就得承认:这不是一回事。我的第一个提议:如果 UX 领域的研究者有正规研究背景,很好 —— 你的价值无需 “UX” 前缀也清晰可见。但说实话,“UX 研究员” 这头衔给得太随意了,往往意味着有人在产品流程里做些表面功夫,这是个问题。

对其他人,我们不妨直呼其名:数字设计师,或数字产品设计师 —— 负责从理解到构思再到执行的完整设计旅程。这不丢人,反而清晰。

2. 让数字设计回归 “设计” 大家庭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说设计能在 12 周内学会。花几千块,就能成 “UX 设计师”—— 号称 “精通共情”“玩转 Figma”“按钮没圆角会死”,还能把流程背得滚瓜烂熟。但残酷的事实是:速成班正在侵蚀设计学科的根基。它们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直接拆了标准。

设计师不是靠死记模板、复述幻灯片里的 “启发法” 就能成的,得靠深度学习、反复试错、不断调整 —— 这才是成长之路。设计不是投币售货机:塞个模板,就掉个结果。它是建立在判断力、审美和语境上的学科。速成班教不了这些,因为它们忙着教 “怎么做”,而非 “为什么”。

真想解决问题,就得承认:速成班≠设计学院。经典的设计课程(比如设计学士学位)存在是有原因的 —— 它培养 “会思考的设计师”,不是 “执行机器”。如果让我设计数字设计师的理想课程,我会融合包豪斯的严谨原则、早期人机交互(HCI)和以人为本设计(尤其是 80 年代唐・诺曼的理念)的人文关怀,再加点哈佛商学院的精华。目标?培养能深度思考、广泛实践、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设计师。

课程大概会是这样:

  • 设计史:知道来处,才懂去处。
  • 心理学:你在为大脑设计,不是为用户画像。
  • 符号学:理解符号、象征与意义。
  • 营销与传播:设计不仅要好看,还要能连接、能说服。
  • 商业基础:不懂商业,怎么解决商业问题?
  • 系统与设计思维:你的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
  • 伦理与包容:不是潮流,是责任。
  • 技术与代码(至少懂点):得知道东西是怎么造出来的。

真正掌握了原理 —— 无论是设计、代码还是别的 —— 工具就不再是障碍,只是表达思考的另一种方式。比如 Figma,本质上是 HTML 和 CSS 结构的可视化。要是从底层理解前端布局、间距、层级,掌握工具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这就是很多速成班毕业生挣扎的原因:不是缺天赋,而是被教了工具,没教思考 —— 学了 “怎么做”,没学 “为什么”。

我的第二个提议:数字设计应该堂堂正正归到 “设计” 旗下。不是速成捷径,不是速成班产物,而是扎根于传统严谨性的现代学科。我们不需要更多 “会打勾的人”,需要 “下过苦功、学会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的人”。这才是出路。

3. 训练设计师解决 “所有问题”,而非只服务那 10%

“消失的网页设计师” 就是个好例子:他们能搞定布局、写 HTML/CSS,懂点 JS,接个小企业需求,周五就能上线能用的东西。不用 6 人团队,不用 “对齐会议”,就踏踏实实干出有用、贴心的活。关键是:他们解决的是 90% 企业的问题 —— 全球 90% 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经合组织数据)。这些公司不需要 “UX 成熟度模型” 或 “产品发现冲刺”,只需要能从头到尾搞定事的设计师,还得快。

但现在,数字设计被拆得七零八落:一个人做研究,一个人画框框,一个人管系统 —— 结果往往一事无成。UX 这门学科,大多围绕大公司的需求构建,却把中小企业和爱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师晾在了一边。就像我最近在领英帖子里说的:我们得培养能适应两种世界的设计师 —— 既能融入大企业的流程和 politics,也能为小客户搞定全流程。新一代数字设计师得两者都行:少点仪式,多点责任;少点交接,多点思考。

这种分裂已经太严重了,该把碎片拼回去了。现在有人提 “UX 通才的崛起”,我想再进一步:新的数字设计师应该既是专才,也是通才。为什么?因为他们是 “设计” 这个大传统下的一员,只是专注于数字领域。不是被框在 UX、UI 或研究里,而是扎根于设计本身 —— 既能广度思考,也能深度执行。

我的第三个提议:我们不需要更多 “窄门专家”,需要更多像老派网页设计师那样的 “多面手”。他们能理解业务需求、设计合理方案、独立落地 —— 服务那 90% 以上需要快速、实用、美观设计的中小企业。同时,他们也得能融入大企业的专业化架构。现在 AI 能帮着做基础工作,设计师没理由不变得更聪明、更快、更全能。

觉得这不可能?看看达芬奇:他解剖尸体、设计机器、研究解剖学和光影,还能画画、雕塑、发明创造。他不搞 “工作坊”,自己就是 “工作坊”;他不会把思考切成 “UX”“UI”“产品经理” 这些小盒子,只是用观察、技能和执着解决实际问题。

别再假装 UX 是啥高高在上的 “新祭司团”,有自己的神圣仪式了。设计就一件事:创造性、批判性地解决问题。它不绑在头衔或工具上,只关乎观察、实验、迭代 —— 以及 “让事物变好” 的决心。

我站出来说这些,不是要毁掉一切,而是想开始修复我们共同放任的问题 —— 包括我自己。或许,下次我们写的用户画像,不会再是 “爱喝拿铁、遛拉布拉多” 的人了。

- End -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7-2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设计谜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一点历史
  • 1. 告别 UX 研究、UX 设计、UI 设计:欢迎 “数字设计师”
  • 2. 让数字设计回归 “设计” 大家庭
  • 3. 训练设计师解决 “所有问题”,而非只服务那 10%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