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看文献时间,今天学习的是2025年2月14号发表在 Adv Sci (Weinh) 杂志,文献标题为:《Dissecting the Spatial and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rchitecture of Cancer Stem Cell Niche Driving Tumor Progression in Gastric Cancer》 。
本文通过对32例处于不同恶性阶段的人类胃黏膜组织进行空间和单细胞RNA测序 ,揭示了肿瘤上皮的表型可塑性以及从成熟的胃主细胞到CSC状态的转录轨迹 ,这一过程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WNT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
数据背景 首先对28个人类胃黏膜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包括5名正常对照(NC)供体、10名胃炎(GS)患者和13名胃癌(GC)患者(图1A)。此外,为了验证 scRNA-seq 的结果,又在4个不同肿瘤阶段的GC样本中进行了空间转录组学分析。所有GC患者在肿瘤手术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
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128,940个高质量细胞用于进一步分析,这些细胞根据特定细胞类型标记物的表达(支持信息表S2)和拷贝数变异(CNV)分析(图1B、C)被分为十种主要细胞类型,包括
成纤维细胞(Fib,标记为DCN和LUM) 内皮细胞(Endo,标记为PECAM1和CLDN5) 肥大细胞(Mast,标记为TPSAB1和CPA3)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ono/Mac,标记为IL1B和C1QB) T淋巴细胞(TLC,标记为CD3D/E和CD2) B淋巴细胞(BLC,标记为CD79A和MS4A1) 浆细胞(Plasma,标记为JCHAIN和IGHA1) 增殖细胞(Cycling,标记为MKI67) 非恶性上皮细胞(EPI,标记为TFF2和GKN1) 恶性上皮细胞(EPI_M,标记为EPCAM和KRT17) 但是没找到作者把相关的数据放在哪里,就看看文献思路吧~
上皮细胞亚群细分 上皮细胞细分为11个主要簇,注释如下(图2A、B):
胃主细胞 chief cell(标记为PGA3和PGA4) 胃小凹黏液细胞 pit mucous cell(PMC,标记为GKN1和MUC5AC) 腺黏液细胞 gland mucous cell(GMC,标记为MUC6) 壁细胞 parietal cell(标记为ATP4A和GIF) 肠细胞 enterocyte cell(标记为APOA1) 杯状细胞 goblet cell(标记为MUC2) 肠内分泌细胞 enteroendocrine cell(EEC,标记为CHGA) 化生性柱状上皮细胞 SPEM cell (SPEM,标记为MUC6和TFF2的中位表达水平) 三个恶性细胞亚群malignant cells:根据代表性标志基因的表达被识别为T1(标记为REG1B)、T2(标记为KRT17)、癌症干细胞(CSCs,标记为SOX9和OLFM4) 细胞在不同分组中的比例变化:
与正常对照(NC)相比,胃炎(GS)和胃癌(GC)中SPEM的丰度显著增加,且在GC中更高,而壁细胞的比例在胃炎和胃癌中逐渐减少。此外,包括T1、T2和CSCs的恶性上皮细胞簇在胃癌中的百分比更高(图2C)。这些发现与先前的研究一致,表明癌前胃化生的特征是从胃主细胞向SPEM的转变,同时伴有壁细胞的丢失。
恶性细胞深入分析 CSCs高表达肿瘤干性基因(PROM1、CD24、CD47、ANPEP、ALDH1A1、OLFM4和SOX9),并且表现出较高的癌症干性评分(支持信息图S2A、B),同时还激活了癌驱动基因EGFR和ERBB2(图2D)。
PROGENy分析证实 :CSCs表现出炎症通路(如NFκB、TNFα)以及干性相关信号通路(如WNT、缺氧、EGFR和TGF-β信号)的激活(图2E)。
多重免疫荧光染色验证 :在胃癌区域存在共染SOX9、OLFM4和EpCAM的CSCs(图2F)
Slingshot轨迹分析 :揭示了两个主要的分化谱系。谱系1表明SPEM细胞起源于胃主细胞的转分化,并随后发展为T2和CSCs(图2G),这一结果得到了Monocle轨迹分析的验证(图2H)
单细胞结果的空转验证 癌症干细胞(CSCs)在胃癌组织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对早期和晚期胃癌组织进行了空间转录组学分析(图3A),降维聚类分析揭示了六个空间簇(C0-C5,图3B)。
C1和C2簇 :主要表达与胃黏液和消化酶分泌相关的标记基因(如MUC5AC、GKN1、PGC和LIPF),主要分布在正常胃黏膜区域。C0和C4簇 :主要表达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相关的标记基因(如SFRP1、DCN、TAGLN和MYH11),也局限于正常胃黏膜区域。C3和C5簇 :高表达干细胞标记基因(如OLFM4、SOX9和ANPEP),分别对应于化生区域和肿瘤区域。C5簇 :还高表达细胞增殖标记基因(如MKI67和TOP2A),且仅位于肿瘤区域。 C5簇 :富集了与CSC相关的信号通路,如WNT、EGFR和TGF-β信号通路。 这些结果也在晚期胃癌中得到了验证,这个空间数据在这里就做了这么一点分析感觉有点可惜啊。
免疫细胞与CSCs的相互作用 单细胞转录数据分析揭示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在胃癌进展中的分子特征及其与癌症干细胞(CSCs)的相互作用:
免疫细胞亚群细分自不必说,见图A,B。 CXCL13⁺ CD8 T细胞、FOXP3⁺ Treg 和 MKI67⁺ CD8 T 细胞表现出高水平的T细胞耗竭标志基因表达。 FOXP3⁺ Treg 和 MKI67⁺ CD8 T 细胞表现出高耗竭特征评分,而 CXCL13⁺ CD8 T 细胞则表现出高耗竭和细胞毒性特征评分,表明它们具有免疫抑制特性。 细胞比例变化:
在胃癌(GC)中,CXCL13⁺ CD8 T细胞、FOXP3⁺ Treg和MKI67⁺ CD8 T细胞显著富集。 ZNF683⁺ CD8 T细胞的比例在胃癌进展过程中逐渐减少。 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细胞互作:
CXCL13⁺ CD8 T细胞、FOXP3⁺ Treg和MKI67⁺ CD8 T细胞的丰度与CSCs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CSCs通过 NECITIN2/3-TIGIT 和 LGALS9(Galectin-9)-HAVCR2 配体-受体对与免疫抑制性TILs相互作用,这些通路构成了导致免疫抑制的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 多重免疫荧光染色验证:SOX9阳性的CSCs可以通过NECITIN2-TIGIT轴与T细胞相互作用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析 CAFs在胃癌进展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亚群的分子特征,CAFs分为六个亚群:
iCAF:标记为IL11、IL24、MME(CD10)、ANPEP(CD13),高表达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如IL1B、IL11、IL24、WNT2/5和AREG POSTN⁺ mCAF:记为LUM和POSTN CST1⁺ mCAF:CST1⁺ mCAFs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VEGF-VEGFR SFRP1⁺ mCAF:标记为LUM和SFRP1 MYLK⁺ vCAF:标记为MACM和MYLK RGS5⁺ vCAF:标记为MACM和RGS5 分化轨迹分析 :
iCAFs通过POSTN⁺ mCAFs起源于CST1⁺ mCAFs。 RGS5⁺ vCAFs通过MYLK⁺ vCAFs从CST1⁺ mCAFs转变而来。 CST1⁺ mCAFs代表了一种过渡状态,决定了细胞分化路径。 预后分析 :
iCAF标志基因AREG和IL24的表达以及iCAFs的丰度与更差的预后结果相关。 接着是与CSCs的相互作用 iCAFs和CSCs之间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富集(图6C):配体-受体对,包括WNT2-FZD5/LRP6、WNT2-FZD5/LRP5、THBS2-SDC1/SDC4/CD47、IGF2-(ITGA6+ITGB4)、IGF1-(ITGA6+ITGB4)、ANGPTL4-SDC1/SDC4、HGF-MET和AREG-EGFR/ERBB2
空间转录组学结果进一步证实了iCAFs和CSCs在早期和晚期胃癌中共同存在且呈正相关(图6D、E):
三个胃癌(GC)样本中癌症干细胞(CSCs)和炎症性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iCAFs)的空间分布 三个胃癌(GC)样本中iCAFs和CSCs的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 三个胃癌(GC)样本中AREG和ERBB2的共表达分析 最后通过了多重免疫荧光染色、细胞共培养、基因表达分析和药物抑制实验,验证了AREG-ERBB2轴在胃癌(GC)中的作用机制:
总结:我本来想着这篇文章里面空转的分析会比较多比较深入,但是看来还是以单细胞的结果为主。数据也没有公布~
今天分享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