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AI Agent 成为继大模型之后最热门的开发方向,如何让多个智能体高效通信、协同完成复杂任务,成为构建 AGI 能力链的重要一环。MCP 协议(Multi-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通信标准,它让 Agent 之间有了一套统一的语言,就像 HTTP 之于万维网。本文将带你从原理、标准、实现到应用,全面理解 MCP 协议的技术价值,并探索它在未来智能体系统中的位置。
➡️【好看的灵魂千篇一律,有趣的鲲志一百六七!】- 欢迎认识我~~ 作者:鲲志说 (公众号、B站同名,视频号:鲲志说996) 科技博主:极星会 星辉大使 全栈研发:java、go、python、ts,前电商、现web3 主理人:COC杭州开发者社区主理人 、周周黑客松杭州主理人、 博客专家:阿里云专家博主;CSDN博客专家、后端领域新星创作者、内容合伙人 AI爱好者:AI电影共创社杭州核心成员、杭州AI工坊共创人、阿里蚂蚁校友会技术AI分会副秘书长
2023 年以来,大模型(LLM)的能力边界不断突破,单体智能已不再是唯一的主角。越来越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社区开始关注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s, MAS) 的构建。一个 AI Agent 可能可以解决一个问题,但多个 Agent 的协同,才有可能接近解决复杂任务、支持持续演进的“类人智能”系统。
从 OpenAI 发布 GPTs、Function Calling,再到 AutoGPT、LangChain、LangGraph、ChatDev 等 Agent 框架的迅速爆火,可以看出 Agent 已不仅是概念,更成为AI 应用开发的主流范式。 然而,正如互联网需要统一的 TCP/IP 协议,Web 需要 HTTP,Agent 世界也需要标准化的通信协议,来实现多智能体之间的协作、理解、反馈与协同执行。这时,MCP 协议(Multi-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应运而生。
MCP 协议的提出,正是在应对 Agent 生态碎片化、Agent 间通信语义不一致、行为追踪混乱等痛点下的一次“标准化尝试”。它不仅提供了一套结构化通信格式,更重要的是,为 Agent 赋予了清晰的身份标识、语义角色、上下文感知能力,帮助我们从“单 Agent 技术演示”迈向“多智能体协作系统”。
本文章将围绕 MCP 协议的设计理念、核心机制、实践方案与未来前景 展开,带你拆解这套 AI Agent 的通用语言系统,为下一步的 Agent 应用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在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s)中,每个智能体(Agent)都像一个自治的软件体,能够感知、思考、执行,并通过协作解决复杂任务。而MCP 协议(Multi-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就是专为这些 Agent 之间的通信而设计的一套标准协议。
它定义了 Agent 间交换信息的格式、行为语义、身份标识等关键要素,就像 HTTP 让 Web 成为可能,MCP 是 Agent 世界的“语言协议”。
MCP 协议由开源 AI Agent 社区推动制定,其灵感来自多智能体通信中经典的 FIPA ACL(Foundation for Intelligent Physical Agents Agent Communication Language)规范,但在设计上更贴合现代大模型的 prompt 驱动与上下文感知。
目前 MCP 协议已被以下项目采用或兼容:
一个标准的 MCP 消息,通常包含如下字段:
{
"sender": "agent_1",
"receiver": "agent_2",
"performative": "inform", // 或 request、agree、reject、query 等
"content": "请为下一个版本编写产品发布文案",
"metadata": {
"timestamp": "2025-06-17T18:00:00+08:00",
"task_id": "task_12345"
},
"message_id": "msg_67890",
"reply_to": "msg_54321"
}
其中各字段含义如下:
如下通信流程图,简单理解 Agent 如何基于 MCP 协议协作:
MCP 协议的真正价值在于:
interface MCPMessage {
sender: string;
receiver: string;
performative: "request" | "inform" | "query" | "agree" | "refuse";
content: string;
metadata?: Record<string, any>;
message_id: string;
reply_to?: string;
}
模拟发送函数:
function sendMessage(msg: MCPMessage) {
console.log(`[${msg.sender}] -> [${msg.receiver}] : ${msg.performative} | ${msg.content}`);
// 实际可以走 HTTP、MQTT、Socket 发送
}
MCP 是 Agent 通信的“协作协议栈”
MCP 协议之所以能成为多智能体通信的基础设施,核心在于它以结构化设计封装了通信行为、语义意图、状态跟踪、任务上下文等关键要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MCP 协议如何构建一个既规范又灵活的通信模型。
以下是 MCP 协议最常用的核心字段,其设计可兼容多数智能体通信场景:
如图所示,MCP 协议的消息本体可以同时表达通信参与者、行为语义、任务上下文与消息链路关系
MCP 之中的 performative 字段,用来表达这条消息的“行为目的”,类似于自然语言中的“意图标签”。 常见的取值包括如下:
为了构建有状态的通信流程,MCP 中引入了 message_id 和 reply_to 字段。
{
"sender": "agent_B",
"receiver": "agent_A",
"performative": "inform",
"content": "任务已完成",
"message_id": "msg_002",
"reply_to": "msg_001"
}
[
{
"sender": "planner_agent",
"receiver": "writer_agent",
"performative": "request",
"content": "请撰写一份适合Z世代的产品发布文案",
"message_id": "msg_101"
},
{
"sender": "writer_agent",
"receiver": "planner_agent",
"performative": "inform",
"content": "文案已完成:'酷炸天的新品即将上线,Z世代潮人速来围观!'",
"message_id": "msg_102",
"reply_to": "msg_101"
}
]
可以看到这个过程完全用 JSON 编排,天然适配前后端通信、WebSocket 推送、MQ 消息队列,甚至可以封装为 RESTful API 传输格式,具备很强的工程实践兼容性。
协议不只是通信,它是 Agent 系统的「操作系统内核」
MCP 协议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抽象,而是开发者构建多智能体系统时最务实、最底层的“操作协议层”。下面我以实际开发者视角,总结几个落地建议和常见误区,希望帮助你更高效、系统性地构建 Agent 系统。
很多项目在最开始构建 Agent 系统时,直接通过调用大模型 API 实现 prompt 调度,后期发现:
🔧 建议:一开始就设计协议结构,而不是后补一层日志封装。
不使用协议时,Agent 通常是被 prompt 驱动的“无状态工具”,而通过 MCP,可以让 Agent 成为可调度、有行为模式、有上下文状态的协作单元。 举个例子,对比:
{
"sender": "planner_agent",
"receiver": "writer_agent",
"performative": "request",
"content": "请你写一份产品介绍文案",
"message_id": "msg_0001"
}
这不仅让消息更易处理,还能让系统具备行为追踪能力、异常恢复能力、权限控制能力。
你可以将整个智能体系统想象为一个多线程协作的操作系统,而 MCP 就是其中的IPC(进程间通信)协议。 结合实际架构,MCP 可以支撑以下模块: ┌────────────────────────────┐ │ Agent UI / API │ ├────────────────────────────┤ │ 任务调度与控制器 │ ├────────────────────────────┤ │ MCP 消息路由 + 状态管理器 │ ├────────────────────────────┤ │ LangChain / LLMs │ └────────────────────────────┘ 🔧 建议:构建 Agent 系统时,将 MCP 放在核心通信中枢层,便于抽象、监控与复用。
许多 Agent 项目最终难以扩展的核心原因是:
MCP 不只是消息协议,更是未来智能系统的思维载体
MCP(Multi-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虽然起源于智能体间的通信问题,但它的未来绝不仅仅是“做消息传递”。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它正逐渐演化为一个智能体生态中「语言级别」的协议层,承载 Agent 的意图、计划、上下文、目标协同等复杂语义。
未来 MCP 会逐步成为一种 Agent 间高阶意图语言,类似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之间的“中间层”:
这使得不同类型的 Agent(执行型、规划型、工具型)可以在结构化但具备语义的通用语言中完成复杂协作。
如今 Agent 系统编排仍缺乏统一标准。MCP 具备成为**“Agent 编排中的 HTTP 协议”**的潜力:
dispatch(MCPMessage)
→ 路由决策
→ 权限校验
→ 状态机流转
→ agent.receive(MCPMessage)
假如未来出现真正的“Agent 操作系统”(比如:
未来,LLM(大模型)将不再只理解自然语言,而会直接理解 MCP 格式:
如果说大模型是 Agent 的大脑,那 MCP 就是他们之间的语言。
📌 总之,如果你正在构建多智能体协同系统、虚拟人平台,甚至想打造属于自己的 AI 操作系统,MCP 将是你必须掌握的底层通信“语言”。
这不是一本只讲原理的书,而是一本结合协议、工程、系统设计的实战手册。 它解决的问题正是开发者在多 Agent 系统中最痛的几个点:
📖 强烈建议希望构建 Agent 系统的工程师深入阅读本书,站在 MCP 的协议视角,重塑你对 Agent 系统构建的认知。
本书系统阐述MCP的技术原理、协议机制与工程应用,结合DeepSeek大模型平台能力,提供从底层协议设计到项目部署的全流程实战路径。本书共9章,结构上分为基础理论、协议规范、开发工具链、应用构建4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