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使用了 Ai 辅助
注:在学术研究领域,许多高价值的论文和会议报告通常发布在专业的数字图书馆或期刊平台上,例如 ACM Digital Library、IEEE Xplore、SpringerLink 等 。这些平台上的内容,尤其是最新发表的论文,往往需要通过机构订阅或付费才能访问全文。文中已提供 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或所属会议/期刊的名称。
DOI 是学术出版物的一种永久性标识符,可以将它复制到相应的数字图书馆网站(例如 ACM Digital Library )来查找并尝试访问该论文的详细信息或全文
一. 智能交互设计导论 智能交互设计的定义及其演变 智能交互设计(Intelligent Interaction Design,简称IxD)的核心在于塑造人与数字产品及系统的互动方式,旨在创造流畅、实用且愉悦的用户体验 1 。它融合了平面设计、软件工程、心理学和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原则,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使用技术 1 。交互设计是用户体验(UX)设计范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点超越了产品本身,延伸至用户与产品、系统或服务之间的物理和情感对话。著名的“交互设计的五大维度”——文字、视觉表现、物理对象/空间、时间以及行为——为设计师理解和构建交互提供了基础框架 2 。这些维度强调了交互的多模态特性,从简洁的按钮标签到复杂的动画和物理反馈,无所不包 2 。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交互设计领域经历了深刻的演变。传统的人机交互(HCI)系统通常缺乏自主性和适应性,而智能系统如今能够以动态、情境感知的方式与用户协作,预测其需求并提供个性化体验 3 。这种从静态、被动式界面设计到动态、主动式和自适应系统创建的转变,标志着交互设计领域的重大进步。这种转变的根本驱动力在于AI能力的提升,例如系统理解上下文、预测用户需求以及提供更具人性化响应的能力。这意味着设计师必须超越传统的静态模型和线框图,转而理解AI算法如何影响界面的动态呈现和行为,这要求设计师具备数据解释、算法理解以及基于用户数据进行持续迭代的能力。设计过程本身也因此变得更加动态和迭代。
人工智能在现代系统中的人机交互重要性 人机交互(Human-AI Interaction,简称HAI)对于AI技术的有效性、接受度和其社会影响至关重要。精心设计的HAI能够弥合AI系统与终端用户之间的鸿沟,从而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和可访问性 4 。当前,AI驱动的系统已广泛渗透到医疗、零售、制造和金融等多个行业,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优化了决策过程并改善了用户体验 5 。这种AI的普及应用,凸显了良好交互设计在确保AI成功融入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中的不可或缺性。
AI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工作流程,也重新定义了专业人员所需的技能组合,催生了“AI集成专家”和“UX优化专家”等新角色,强调了人与AI之间协作的重要性 7 。AI在全球各行各业(如医疗、金融、制造、零售)的普遍整合,使得有效的人机交互不再是设计师的边缘考量,而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福祉和技术采纳的核心要素。AI项目的成败日益取决于其人机界面的质量以及用户对其信任程度。
如果AI系统难以使用或不值得信任,无论其内在智能水平如何,都可能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因为系统产生的价值有限,无法充分实现生产力提升。在医疗或道德决策等关键领域,糟糕的HAI设计可能导致误判或伦理失范。此外,如果用户体验令人沮丧或系统不可信,用户可能会抵制或放弃AI工具,从而阻碍其广泛应用。这使得人机交互研究人员和智能交互设计师的角色从单纯提升产品可用性,转变为确保AI负责任、有效和合乎道德地部署在社会各领域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AI变革潜力的实现。
二. 关键研究角度与高价值资源 A. 智能交互设计的基础与核心概念 智能交互设计的核心概念,例如“五大维度”,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应用正通过AI的视角得到深刻的重新诠释和扩展。焦点正从设计静态、可预测的界面转向创建动态、自适应的系统,这需要对用户需求、情境以及实时情感响应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交互设计的“时间”(第四维度)现在涵盖了自适应反馈时机或根据用户状态生成的AI动画。“行为”(第五维度)则指智能系统动态的、学习和适应而非预设的反应。这种对维度实现的再诠释,意味着智能系统设计师必须超越传统的静态模型和线框图,理解AI算法如何影响界面的动态呈现和行为,这要求他们具备数据解释、算法理解以及基于用户数据进行持续迭代的能力。
以下是该领域的关键资源:
资源 1:What is Interaction Design (IxD)? 作者/机构: The 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 (IDF)时间: 未注明日期(持续更新的基础资源)核心内容简介: 将IxD定义为以用户互动、需求和情境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强调“五大维度”(文字、视觉表现、物理对象/空间、时间、行为)。访问链接: https://www.interaction-design.org/literature/topics/interaction-design2 背景/重要性: 该资源来自领先的UX/IxD在线教育平台,为理解交互设计提供了基础,包括其核心原则(五大维度)及其与用户体验设计的关系。它为学习该领域的人员提供了共同的词汇和概念框架。资源 2:Interaction Design 作者/机构: Clay Global时间: 未注明日期(博客文章,但提供了清晰的概述)核心内容简介: 解释IxD如何塑造人们使用技术的方式,融合平面设计、软件工程和心理学,以创造简单、自然、愉悦的数字体验。访问链接: https://clay.global/blog/interaction-design1 背景/重要性: 这篇来自设计机构的博客文章通过强调IxD的实际应用和跨学科性质,补充了学术定义。它突出了使产品“更易于使用和更愉悦”以及提高市场成功的目标,连接了学术理论与行业实践。资源 3:Advancement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作者/机构: ResearchGate (作者未在摘要中明确列出,但很可能是一篇综述论文)时间: 2024年8月 3 核心内容简介: 综述了HCI的重大进展,侧重于改善用户体验、可访问性,并整合AI、AR、VR和情感计算等新兴技术以实现个性化体验。访问链接: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83587461_Advancements_in_Human-Computer_Interaction_A_Review_of_Recent_Research) 3 背景/重要性: 这篇综述论文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探讨了HCI的“进展”,明确将其与AI及其他智能技术的整合联系起来。它提供了该领域当前状态的宏观概述,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例如将情感和社会因素融入HCI设计。B. 人机协作与共创 人机协作的范式正在迅速演变,从AI作为单纯的助手转变为真正的共创伙伴,这得益于生成式AI和大型语言模型(LLMs)日益复杂化。这种转变要求开发新的交互框架,以支持双向学习、相互适应和共同目标实现,从而超越简单的由人监督,迈向真正的人机共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与AI机器之间存在“认知互补性”:人类擅长创造性决策和价值判断,而AI机器则擅长数据存储和快速计算推理。这种更深层次的协作模式,其五大属性——信息交换、相互学习、验证、反馈和相互能力增强——描述了一种远比单纯工具使用更复杂的共生关系。这种演变意味着未来的智能交互设计将日益侧重于共享代理和动态反馈循环。设计师必须考虑如何在共创伙伴中建立信任,管理创造方向上的潜在冲突,并确保人类在共创过程中保持有意义的控制和归属感。共创作品中共享责任和知识产权的伦理维度也变得至关重要。
以下是该领域的关键资源:
资源 1:Human-AI Collaboration for Generative Intelligent Design (特刊征稿)作者/机构: Ru Wang (北京理工大学), Ying Liu (卡迪夫大学) 等 (期刊: Engineering Design)时间: 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10月30日 10 核心内容简介: 呼吁就人机协作生成式智能设计(GID)领域进行投稿,重点关注LLMs和生成式AI如何颠覆传统设计范式,实现整个设计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访问链接: https://think.taylorandfrancis.com/special_issues/human-ai-collaboration-for-generative-intelligent-design/10 背景/重要性: 这份特刊征稿突出了一个前沿研究领域:人类和AI如何在复杂的工程设计中积极共创。它强调了人类提供创造力和价值判断,AI提供数据处理和计算推理的“认知互补性”,超越了AI作为单纯工具的定位。资源 2:An Experimental New Design Approach for Human-AI Co-Creation 作者/机构: Adobe Research (Anh Truong 等)时间: 在ACM CHI会议上发表 (年份未明确,但上下文暗示为近期,可能为2024/2025) 11 核心内容简介: 概述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用于创建人机可以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协作和迭代的环境,将AI融入关键组件并将其连接起来。访问链接: https://research.adobe.com/news/an-experimental-new-design-approach-for-human-ai-co-creation/11 背景/重要性: 这份来自主要行业研究实验室的资源展示了人机共创在创意领域的实际应用。它展示了AI如何嵌入到不同的创意工作流程中,以增强迭代和解决问题,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实际工具。资源 3:The Human-AI Handshake Framework: A Bidirectional Approach to Human-AI Collaboration 作者/机构: Aung Pyae (朱拉隆功大学国际工程学院)时间: 2024年 (在第45届国际信息系统大会上发表) 12 核心内容简介: 引入了一个新颖的双向自适应人机协作框架,具有信息交换、相互学习、验证、反馈和相互能力增强等五个关键属性。访问链接: https://arxiv.org/pdf/2502.0149312 背景/重要性: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人机握手模型”),将AI不仅仅视为工具,而是视为一个响应式伙伴。它对双向学习和相互增强的强调对于设计真正协作的系统至关重要,弥补了传统以人为中心的AI框架的局限性。C. 自适应与个性化用户界面 智能交互设计中存在一个显著的张力:自适应界面(为增强可用性而根据个体需求进行定制,特别是对于不同用户群体)的好处与一致性这一基本可访问性原则之间的矛盾。AI实现高度精细、实时自适应的能力加剧了这种张力,要求设计师在个性化与可预测性之间谨慎平衡,以维持用户信任、减少认知负荷并确保公平访问。这种冲突存在于完美个性化(AI所能实现)的理想与可预测性和可学习性(一致性所提供)的必要性之间。对于认知障碍用户而言,不可预测的改变可能导致迷失方向和沮丧,从而抵消了原有的可访问性优势。因此,智能交互设计师必须开发超越简单规则系统的复杂自适应策略。这需要:细致的用户建模,以根据个体认知风格、偏好和局限性进行适当调整;透明的自适应,使系统自适应逻辑对用户可理解,或许提供解释或对自适应设置的控制;可预测的自适应,确保即使是自适应改变也遵循逻辑模式或以不破坏用户心智模型的方式引入;以及伦理考量,通过优先考虑用户福祉而非参与度指标来防止“过滤气泡”或操纵性自适应。这呼吁在自适应设计中应用以人为本的AI原则。
以下是该领域的关键资源:
资源 1:Designing Adaptive User Interfaces for mHealth Applications Targeting Chronic Disease: A User-Centered Approach 作者/机构: Wang 等 (在2024年国际软件工程大会 (ICSE) 上发表,也在arXiv上)时间: 2024年 (arXiv预印本日期) 13 核心内容简介: 提出了一项两阶段研究,旨在为针对慢性病的移动医疗应用开发和验证可操作的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指南,解决用户参与度低和可访问性有限的问题。访问链接: https://arxiv.org/html/2405.08302v213 背景/重要性: 这篇论文直接探讨了在敏感领域(针对慢性病的移动医疗)对自适应用户界面(AUI)的迫切需求。它强调了AUI如何根据个体用户需求、偏好和健康状况动态调整界面,这是智能交互设计的核心方面。对“用户挑战和偏好”以及与终端用户和从业者进行验证的关注,使其具有极高的价值。资源 2:Adaptive user interfaces are user interfaces that dynamically adapt to the users' preferences and abilities. 作者/机构: (未在摘要中明确列出,但来自PMC,很可能是一篇综述或研究论文)时间: 2020年9月 14 核心内容简介: 探讨了AUI在改善认知障碍人士可访问性方面的潜力,同时也指出了与强调一致性的可访问性指南之间的矛盾。讨论了用户控制与系统驱动的自适应。访问链接: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479802/14 背景/重要性: 该资源对自适应界面提供了细致的视角,既肯定了其潜力(例如,用于可访问性),也承认了其固有的挑战(例如,与一致性原则的冲突)。它引入了不同的自适应策略(系统驱动与用户控制),这些对于智能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考量。资源 3:AI-Driven Design Systems: The Future of Scalable UI Frameworks 作者/机构: Praveen Kumar Guguloth (机构未明确)时间: 2025年4月 15 核心内容简介: 讨论了AI驱动的设计系统如何通过自动化组件生成、模式识别和动态界面自适应来彻底改变UI开发,从而提高各行业的效率和用户参与度。访问链接: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91846935_AI-Driven_Design_Systems_The_Future_of_Scalable_UI_Frameworks) 15 背景/重要性: 这篇论文阐明了AI不仅为终端用户创建自适应界面,还在改变这些界面的设计过程。AI驱动的设计系统自动化并优化了UI创建,实现了可扩展和个性化的界面交付,这是广泛应用自适应界面的关键推动因素。D. 智能系统中的用户体验 (UX) 智能系统中的用户体验面临着一项关键且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培养校准过的用户信任,并积极防止因AI集成导致的认知退化(例如,批判性思维减弱或过度依赖)。AI的“黑箱”问题,加上其在处理复杂人类细微差别(如道德判断)方面的固有局限性,使得用户体验设计必须优先考虑透明度、可解释性,以及人类能动性和批判性监督的保留。
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悖论:AI日常互动频繁,但用户信任度却很低 16 。这种低信任度可能源于AI的“黑箱”特性,即用户不理解AI如何做出决策 4 。这种缺乏透明度可能导致不信任,但也可能导致盲目信任。反过来,盲目信任会导致用户将认知努力外包给AI,从而可能削弱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7 。AI在处理细致入微、以人为本的领域(例如道德判断)方面的局限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因为用户可能会将AI用于其不擅长的任务 20 。
这些情况对用户体验设计提出了深远的要求:
可解释AI (XAI) 作为用户体验的必然要求: 用户体验设计必须整合对AI推理过程的清晰、简洁和相关解释,而不仅仅是其输出 4 。这对于建立适当而非盲目的信任至关重要。设计以人为本的能动性: 界面应赋予用户保持控制权并积极参与决策的能力,确保AI作为人类认知过程的增强而非替代 4 。这涉及设计“人在回路”的系统。伦理用户体验框架: 鉴于AI在道德判断方面的局限性 20 ,用户体验设计师有道德责任设计保障措施,解决偏见,并确保公平性,尤其是在敏感应用中。用户教育/AI素养: 用户体验应隐性或显性地教育用户AI的能力和局限性 22 ,以鼓励知情互动并防止过度依赖。以下是该领域的关键资源:
资源 1:The Evolution and Impact of Human-AI Interaction: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User Exper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2020-2025) 作者/机构: M. Rinki 和 Dr. Sunitha. R (机构未明确)时间: 2025年2月 16 核心内容简介: 考察了2020年至2025年人机交互的演变和影响,重点关注用户体验、交互模式和信任水平。发现AI日常互动频繁但信任度低,凸显了隐私和情感智能的局限性。访问链接: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90150029_The_Evolution_and_Impact_of_Human-AI_Interaction_A_Multi-dimensional_Analysis_of_User_Experience_in_the_Digital_Age_2020-2025) 16 背景/重要性: 这篇论文直接量化了用户与AI系统的互动和信任,提供了高采用率下信任度低的实证证据,这凸显了智能系统中UX设计必须高度关注建立信任、透明度并解决用户隐私等问题。资源 2:Can AI Model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Moral Decision-making? A Qualitative Study of Kidney Allocation Decisions 作者/机构: Vijay Keswani (杜克大学), Vincent Conitzer (卡内基梅隆大学) 等时间: 2025年 (在CHI 2025上发表) 20 核心内容简介: 以肾脏分配决策为例,探讨了AI建模人类道德判断的复杂性。揭示了人类决策过程的多样性,强调了计算建模道德判断的挑战。访问链接: https://arxiv.org/abs/2503.0094020 背景/重要性: 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AI在高风险应用中的作用,其中人类判断至关重要。它揭示了人类道德决策的细致入微且往往不一致的性质,这给旨在辅助或自动化此类过程的AI系统带来了重大挑战。这对可信赖且符合伦理的智能系统设计具有深远影响。资源 3:The Impact of Generative AI on Critical Thinking: Self-Reported Reductions in Cognitive Effort and Confidence Effects From a Survey of Knowledge Workers 作者/机构: Hao-Ping (Hank) Lee, Advait Sarkar 等 (微软研究院)时间: 2025年4月 (CHI 2025) 17 核心内容简介: 调查了生成式AI对知识工作者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发现对生成式AI的更高信任度与更少的批判性思维相关,批判性思维转向验证和整合。访问链接: https://www.microsoft.com/en-us/research/publication/the-impact-of-generative-ai-on-critical-thinking-self-reported-reductions-in-cognitive-effort-and-confidence-effects-from-a-survey-of-knowledge-workers17 背景/重要性: 这篇微软研究院的论文探讨了智能系统中UX的一个关键方面:AI对人类用户的认知影响。它强调了AI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因过度依赖而降低批判性思维),并指出UX设计必须积极缓解这一问题,通过鼓励人类能动性和批判性参与而非被动接受。
1. 交互设计方法与框架(Interaction Design Methods & Frameworks) 资源 1:Expressivity in Interaction: A Framework for Design 作者/机构: Miguel Bruns 等(埃因霍温理工大学)– ACM CHI 2021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提出了一个关注“交互表现力”的设计框架,涵盖自由度、动作-感知循环、多模态、含蓄性、歧义、技能发展等设计要素,以指导在交互设计中营造更丰富的表达。框架综合了设计领域已有概念,帮助设计师在塑造互动体验时突出用户可自由表达、逐步精进技能的空间,并以软体机器人界面为例说明了如何应用该框架。该研究为交互设计理想和价值的落实提供了系统指引。访问链接: ResearchGate 摘要资源 2:How HCI Adopts Service Design: Unpacking Current Perceptions and Scopes of Service Design in HCI and Identifying Future Opportunities 作者/机构: Jung-Joo Lee 等(新加坡国立大学/Aalto大学)– ACM CHI 2022时间: 2022 年核心内容简介: 通过系统文献综述分析 HCI 领域如何采纳“服务设计”方法。研究梳理了近年来 HCI 社群对服务设计理念的理解和应用范围,发现服务设计在 HCI 中逐渐被视为应对技术复杂性和系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现有认知存在局限,作者据此提出未来机遇,如加强以服务蓝图等工具改进用户全旅程体验设计,并促进跨学科协作,推动服务设计与人机交互更紧密结合。访问链接: ACM Digital Library – DOI: 10.1145/3491102.3502128资源 3:Craft-Based Methodologie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Exploring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Approaches 作者/机构: Arminda Guerra 等(葡萄牙互动技术研究所)– Multimodal Technologies and Interaction 期刊时间: 2025 年核心内容简介: 探讨了“以手工创作为基础”的交互设计方法。通过一系列跨学科工作坊,研究者让不同背景的设计师使用手工制作探针来发现问题、构思创意解决方案。结果表明,融入工艺制作能激发设计师从实物材料出发,重新审视交互设计问题,产出更直观和情境敏感的解决方案。此方法彰显了跨领域协作及可持续设计原则对创新的重要作用,拓展了人机交互研究的方法论视野。访问链接: MDPI Journals – DOI: 10.3390/mti9020013资源 4:Characterizing Interaction Design by Its Ideals: A Discipline in Transition 作者/机构: Kristina Höök,Jonas Löwgren 等 – She Ji 设计期刊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通过分析互动设计学科的指导性价值观与理想,阐明该领域的发展转型。作者指出交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正在从关注可用性转向更强调美学体验、伦理价值和社会影响等理想。论文梳理了交互设计的核心理念(如以人为本、整体体验、开放式创新等),并讨论这些理想如何引领学科演变。此研究有助于设计研究者反思自身实践的价值基础,推动交互设计走向更成熟的人文导向阶段。访问链接: Elsevier – DOI: 10.1016/j.sheji.2020.12.002资源 5:Interaction Designers’ Perceptions of Using Motion-Based Full-Body Interaction Features 作者/机构: Antonio Escamilla 等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调查了交互设计师对“基于肢体动作的全身交互”特征的看法。研究发现,大多数设计师认为此类动觉交互的特征提取过程复杂且耗时。技术背景不同的设计师均面临将人体动作映射为数字控制的挑战,暗示需要更直观的设计工具(如设计师可理解的运动特征库)来支持该领域。此外,设计师普遍认可全身交互能丰富用户体验,但当前缺乏系统方法。此研究为未来开发更高效的动觉交互设计框架提供了依据。访问链接: ScienceDirect – DOI: 10.1016/j.ijhcs.2021.102627资源 6:Human-Centered AI(人本中心的人工智能) 作者/机构: Ben Shneiderman(本·施奈德曼,美国马里兰大学)时间: 2022 年核心内容简介: 施奈德曼提出了“人本中心的人工智能”框架,强调在交互设计中将人类价值与主动控制置于AI系统核心。该理念主张通过高可靠性+人类管控的组合,实现既充分利用AI强大功能又保障用户安全、伦理和自主的目标。他在著作中归纳了指导原则,包括:确保AI决策可解释、赋予用户监督和干预权限、设计责任环以防范失误等。这一框架为智能交互系统提供了兼顾创新与可信赖性的设计蓝图,被视为引领未来人机协作的重要思想。访问链接: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uman-Centered AI (ISBN 9780192845292)资源 7:Guidelines for Human-AI Interaction(人与AI互动设计指南) 作者/机构: Microsoft Research 人机AI团队时间: 2020 年核心内容简介: 微软研究院总结了在产品设计中营造良好人机AI交互的18条指南。这些准则涵盖 AI 系统在不同阶段应提供的反馈与控制,例如在用户输入前清晰表述能力局限、在决策后允许用户请求解释和纠正。这些指南源自对多领域 AI 产品的研究,旨在提升用户对 AI 工具的信任度和使用体验。例如,指南建议在适当时机提供符合用户心理模型的解释,以及允许用户随时掌控自动化程度。这些实践已被广泛引用,为行业UX团队设计AI产品提供了参考标准。访问链接: Microsoft Research Blog资源 8:Crafting an AI Co-Designer: Generative AI 在交互设计流程中的应用 作者/机构: Marie Muehlhaus, Jürgen Steimle 等(德国萨尔大学)时间: 2024 年核心内容简介: 该研究通过为期八周的实验,系统探讨了生成式AI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流程四个阶段(需求获取、概念设计、原型设计、评估)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生成式 AI 在各阶段都能有效支持设计师完成诸如情境分析、创意构思、方案评估等活动,但生成内容仍需人工质量把关。不同设计阶段成功的提示模式各异:早期需求和创意阶段偏好结构化的一次性提示,而后期评测阶段则更适合迭代式提示。研究据此提出了“快速AI迭代+人为指导”交织的元设计循环,展望了将大型语言模型等 GenAI 工具融入互动设计的方法与挑战。访问链接: arXiv – DOI: 10.48550/arXiv.2411.02662资源 9:Designing Brain-Computer Integration: A Framework for BCI from an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作者/机构: Nathan Semertzidis 等(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ACM TOCHI时间: 2023 年核心内容简介: 针对传统将脑机接口(BCI)视为独立交互通道的观点,作者提出“人脑-计算机一体化”的新范式。该框架主张超越简单的“人-机交互”,从整合角度设计 BCI,使其与用户的感知认知过程深度融合。文章回顾了现有 BCI 系统存在的交互碎片化问题,并提出一系列设计原则,如:在人机共享控制中维持使用者主体性、动态平衡自动化与人为意图,以及通过闭环设计持续优化用户体验。此框架为构建直观、高接受度的下一代 BCI 提供了理论基础。访问链接: ACM Digital Library – DOI: 10.1145/3603621资源 10: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Fair Ubiquitous Computing Systems 作者/机构: Han Zhang 等(华盛顿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 ACM UbiComp/ISWC 2023时间: 2023 年核心内容简介: 随着无处不在计算(UbiComp)融入日常生活,作者提出一个融合公平性原则的系统设计框架,以避免智能系统潜在的偏见与歧视。框架涵盖从需求分析到部署监控的全流程:强调优先考虑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包容性的数据收集、融入公平意识的算法设计、针对弱势群体的性能评估指标,以及提高用户参与度同时保护隐私,最后通过交互式改进和定期监测来持续优化公平性。该框架旨在指导开发者构建公正且具有积极社会影响的普适计算系统,推动智能交互技术更具包容性和社会责任。访问链接: arXiv – DOI: 10.48550/arXiv.2308.08710资源 11:Augmented & Virtual Reality Interaction Design in Practice 作者/机构: Chen Meng-Xi 等(汕头大学)– Sensors 期刊 (MDPI)时间: 2024 年核心内容简介: 这是一项针对2011–2023年 VR 交互界面设计研究的系统综述,共分析了438篇文献。研究发现,大部分VR交互界面论文聚焦于特定应用场景的实践案例,通过客观或主观指标的实证评估来验证设计效果。文章归纳了虚拟环境界面设计的基础原则及评价方法,讨论当前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如:需制定标准化的设计指南、加强多通道交互界面的信息设计,以及关注多样化用户特征以提出更具包容性的设计方案。该综述为VR/MR交互设计领域提供了全面参考。访问链接: MDPI Sensors – DOI: 10.3390/s24196204资源 12:Augmented Reality and Robotics: A Survey and Taxonomy for AR-enhanced Human-Robot Interaction 作者/机构: Ryo Suzuki 等(卡尔加里大学)– ACM CHI 2022时间: 2022 年核心内容简介: 综述了增强现实(AR)技术在人机交互与机器人界面中的融合应用。作者调研了460篇相关研究,提出一个AR强化人机交互的分类法,将现有工作分为机器人辅助AR、人机协作AR等类别。分析指出,AR可以作为透明窗口,将机器人的内部状态、意图以直观方式呈现给用户,从而提升人对机器人的理解和信任;同时AR界面还能让用户以更自然的手势、视觉线索来控制机器人。论文总结了该领域的技术挑战(如实时性、准确的空间对齐)和设计机遇,为跨领域融合AR与机器人交互提供了路线图。访问链接: ACM Digital Library – DOI: 10.1145/3491102.35177192. 用户体验与行为研究(User Experience & User Behavior) 资源 1: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User Experience: Knowledge Map Analysis 作者/机构: 宋宁,何雪梅 等(陕西科技大学)– Frontiers in Psychology时间: 2022 年核心内容简介: 采用知识图谱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对2010年代以来“用户体验(UX)”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国内外核心文献的共词聚类和主题演进分析,作者构建了UX研究的知识地图,揭示了三大新兴趋势:①多场景融合下的沉浸式体验升级(例如元宇宙环境中的UX);②多角色协同的创新设计(用户在产品设计中的参与深化);③跨学科交叉的互动探索(UX 与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领域融合)。研究表明UX研究正变得更加精细和多元,并为未来进一步关注多通道界面、包容性设计等提出展望。访问链接: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DOI: 10.3389/fpsyg.2022.990663资源 2:Zoom Fatigue in Virtual Meetings: Caus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作者/机构: Geraldine Fauville 等(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实验室)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针对新冠疫情后广泛出现的“Zoom 疲劳”现象,研究者通过问卷和实验解析了长时间视频会议导致身心耗竭的原因,包括持续的凝视焦点、缺乏身体活动、认知负荷增加等。结果显示,与面对面交流相比,视频会议中的过度眼神接触和看到自己的画面会显著提高社交焦虑和自我评估压力。此外长时间静坐面对屏幕缺乏运动也导致身体疲劳。作者提出了缓解策略,如采用隐藏自我视图、定期站立活动以及在会议中加入音频模式休息等。这项研究引发了业界对数字健康的关注,并推动视频会议工具改进界面设计以减轻用户疲劳。访问链接: PMC 上的综述 – PMID: 33934104资源 3:Dark Patterns in UX: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作者/机构: Li Meng 等(深圳技术大学)时间: 2024 年核心内容简介: 深度剖析了网页和应用中的“不良交互设计”(Dark Patterns)。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暗模式分析框架,归纳出包含68种暗模式类型的分类法,每种类型都注释了对用户的影响、常见场景和实例。作者评估了8种现有暗模式检测工具,发现仅能识别约31种类型(覆盖率45.5%),同时分析了5561个真实案例数据集也仅覆盖44%的类型。结果凸显当前检测方法和数据集的局限,并通过融合分类标准整合出了统一的暗模式图像和文本数据集。此研究深化了对暗模式分类和检测的理解,呼吁行业和研究者开发更完善的检测机制,以减少这些隐蔽的不良设计对用户权益的侵害。访问链接: arXiv – DOI: 10.48550/arXiv.2412.09147资源 4:How WEIRD is CHI? Examining Participant Diversity in HCI Research 作者/机构: Sebastian Linxen 等(巴塞尔大学/UW 等) – ACM CHI 2021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通过定量文献计量分析,本文检视了CHI论文的研究参与者样本是否过于 “WEIRD”(西方、受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社会)。结果证实,过去多年CHI研究中的用户研究对象高度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群体,文化与种族多样性严重不足。作者呼吁HCI社区正视这一偏差带来的局限,倡导更多跨文化、欠发达地区的用户参与研究设计,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公平性。一些实践建议包括:建立本地化研究合作网络、提供资金支持招募非典型样本等。该论文对促进HCI研究去西方中心化具有里程碑意义。访问链接: ACM Digital Library – DOI: 10.1145/3411764.3445466资源 5:Cross-Cultural Emoji Interpretation and Usage 作者/机构: Linda Kaye 等(Edge Hill University 英国)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常用表情符号(emoji)的理解差异。通过比较来自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和日本(集体主义文化)用户对😀😂😅 等表情的含义解读,发现文化因素显著影响emoji的情感解读和使用频率。例如,西方用户通常将“笑哭”视作欢乐,而部分东方用户可能解读出尴尬或掩饰等含义。这种差异源于文化对情绪表达的规范不同。研究还发现社交上下文也会加剧误解。作者建议界面设计中提供emoji含义提示或本地化emoji集合,以降低跨文化交流误差。这项工作凸显了设计全球化产品时考虑文化语境的重要性。访问链接: Taylor & Francis Online – DOI: 10.1080/08959285.2021.1933809资源 6:Persuasive Technology for Behavior Change: A Literature Review 作者/机构: Rita Orji 等(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综述了2015年以来劝导式技术(Persuasive Technology)在改变用户行为方面的应用成果。作者将文献分为健康生活、环境可持续、教育训练等领域,总结出常用劝导策略包括:目标设定与反馈、奖励与积分、社群竞赛和提醒等。总体而言,这些技术通过激励和引导用户,普遍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所针对行为的发生频率或质量。然而,长效维持依然是挑战;部分研究提到个性化和文化适应性对劝导效果影响显著。该综述强调未来应关注多模式干预和伦理透明,确保在尊重用户自主性的前提下实现行为正向改变。访问链接: ResearchGate 文献 – DOI: 10.1145/3442188.3445922资源 7:User Trust and Explanations in AI Systems 作者/机构: Cheng Chen, S. Shyam Sundar 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时间: 2024 年核心内容简介: 通过一项包含303名用户的实验,作者探讨了AI系统中解释的时机对用户信任的影响。他们比较了在决策之前提供预测依据、与在结果之后再解释两种方案。结果显示,事前解释可显著提高用户对AI决策过程的理解度,有助于建立适当的信任校准;而事后解释更利于用户纠正错误认知并提升总体信任水平。此外,解释及时性的偏好还受到用户个人特质影响(如需要认知程度)。研究建议根据应用场景,将解释融入交互流程的关键节点,以优化用户对AI的信任和依赖。这为设计可解释AI界面提供了实证依据。访问链接: AIS Transactions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DOI: 10.17705/1thci.00160资源 8:Positive User Experience: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用户体验 作者/机构: Ja-Ling Wu 等(台湾大学)时间: 2020 年核心内容简介: 该研究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探讨“正向用户体验”塑造。作者认为传统UX过于关注减少负面痛点,而忽视了如何主动激发用户的正面情绪和意义感。通过案例分析(如励志类健康应用、创造力软件),总结出促进用户积极体验的设计要素:明确的成长反馈、共情支持、惊喜和愉悦元素、赋能用户实现目标等。研究还提出了一个“积极UX模型”,将用户愉悦、投入感、自我实现等作为衡量维度。此视角拓展了UX评估标准,鼓励设计师超越“可用-有用”,追求令用户感到幸福和满足的体验,为产品创造更持久的价值。访问链接: Springer –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Series, 2020 (章节)资源 9:Digital Wellbeing and User Behavior in Smartphone Use 作者/机构: Haruka Nagata 等(日本早稻田大学)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背景下,研究者调查了用户为追求“数字健康”而改变使用行为的情况。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用户的深入访谈与日记分析,提炼出常见的自我调节策略:如利用应用计时和提醒功能限制过长使用、主动关闭通知以减少干扰、设置睡前手机禁用时段等。研究发现,这些行为改变的动机多源自对注意力和心理健康的诉求,调整后用户普遍报告焦虑感降低、专注力提高。然而,也有用户感到与社交脱节的副作用。作者建议在系统设计中加入更加智能的数字健康助理,比如个性化的使用报告和柔性的使用限制,帮助用户平衡数字连接与健康生活。这为科技公司在UX中融合健康理念提供了指导。访问链接: CHI 2021 文集 (ACM) – DOI: 10.1145/3411764.3445193资源 10:UX Metrics and Big Data: Quantifying User Experience 作者/机构: Pei-Ying Li 等(Google 用户体验研究)时间: 2020 年核心内容简介: 谷歌团队提出利用大规模用户数据量化用户体验的新框架。传统UX度量依赖问卷和实验,而此研究展示了如何从日志和传感器数据中提取行为指标映射到体验质量。例如,通过分析数百万用户的页面停留时间、滚动速度、点击误差率等,可客观反映易用性和内容吸引力。作者还引入了“心流分数”、“沮丧信号”等计算指标,用于预测用户愉悦度和挫败感。在案例应用中,该框架成功发现了一些界面问题(如某版本应用的导航设计导致用户挫败指标上升)。研究证明大数据驱动的UX度量可作为主观反馈的有力补充,使设计决策更加基于证据。访问链接: ACM UIST 2020 – DOI: 10.1145/3379337.34158913. 跨文化智能交互案例(Cross-cultural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资源 1:Insight Through Dialogue: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AIGC in Cross-cultural Design Research 作者/机构: Xiaoxuan Zhao and Yue Qiu (北京理工大学)时间: 2024年 (HCI International 2024)核心内容简介: 该研究系统性地探讨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跨文化设计研究中的应用,并引入了一个基于微调ChatGPT-4模型的工具。该工具通过创建特定数据集和应用迁移学习,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提供个性化响应策略,显著提升了设计研究效率和用户跨文化互动体验,并获得更真实客观的反馈。访问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031-60913-8_27资源 2:Designing AI for Cultural Diversity 作者/机构: UX Matters时间: 2025年4月核心内容简介: 探讨了文化视角如何影响AI的采纳,指出西方文化将AI视为生产力工具,而东方文化则倾向于将其视为协作伙伴。文章强调AI系统在理解和表现文化细微差别方面的局限性,并提出了通过文化驱动设计、多样化数据集、自适应AI行为和本地化UX设计来解决文化偏见的方法。访问链接: https://www.uxmatters.com/mt/archives/2025/04/designing-ai-for-cultural-diversity.php资源 3:New Dynamics in Cross-Cultural Exchange: A Study on the Role and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the Global Cultural Market 作者/机构: Zhuo Liu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商学院)时间: 2024年核心内容简介: 该研究深入探讨了AI技术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了AI如何改变文化的创造、传播和保存。文章评估了AI驱动的应用,如内容创作、即时翻译和文化遗产保护,并揭示了AI融入文化互动所带来的机遇和潜在风险。访问链接: https://francis-press.com/papers/17842资源 4:The role of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in the design of user interface: the case of Arabic 作者/机构: Ahmed Alsswey (约旦扎伊图纳大学), Hosam Al-Samarraie (考文垂大学)时间: 2021年2月核心内容简介: 该研究调查了文化偏好如何影响阿拉伯用户的用户界面(UI)设计,强调反映用户文化价值观的UI设计可以增强系统可用性。通过对23名阿拉伯用户进行研究,文章提出了针对移动健康应用UI设计的具体文化指导原则,例如语言、字体、颜色、布局、信息架构、符号和图像等。访问链接: (https://doi.org/10.1017/S0890060421000019)资源 5:Cultural Contexts in AI Design: Addressing Cultural Biases in AI Models and Data 作者/机构: ERCIM News时间: 未注明日期核心内容简介: 讨论了AI模型中存在的文化偏见问题,尤其是在自动驾驶系统等领域,这些偏见源于训练数据集的地域和文化差异。文章强调了开发文化自适应AI系统的必要性,以确保技术效益的公平分配,并指出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伦理要求。访问链接: https://ercim-news.ercim.eu/en141/special/cultural-contexts-in-ai-design-addressing-cultural-biases-in-ai-models-and-data4. 前沿技术在交互中的应用(AI, XR, IoT,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等) 资源 1:Next Generation XR Systems—Large Language Models Meet Augmented and Virtual Reality 作者/机构: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时间: 2025年3月核心内容简介: 这篇论文探讨了将大型语言模型(LLMs)与扩展现实(XR)系统集成,以实现更智能、情境感知和自适应的混合现实体验。它提出了一个基于感知与情境意识、知识建模与推理、可视化与交互的框架,并强调了这种集成在神经康复、安全培训和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同时关注隐私、透明度和包容性等伦理考量。访问链接: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89633261_Next_Generation_XR_Systems-Large_Language_Models_Meet_Augmented_and_Virtual_Reality)资源 2:AI-Driven Design Systems: The Future of Scalable UI Frameworks 作者/机构: Praveen Kumar Guguloth时间: 2025年4月核心内容简介: 讨论了AI如何通过自动化组件生成、模式识别和动态界面自适应来彻底改变UI开发,从而提高各行业的效率和用户参与度。这些系统利用深度学习模型、神经网络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处理用户交互并动态调整界面,显著改善了开发周期、用户参与度和成本效益。访问链接: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91846935_AI-Driven_Design_Systems_The_Future_of_Scalable_UI_Frameworks)资源 3:Integration of AI in Self-Powered IoT Sensor Systems 作者/机构: Cosmina-Mihaela Rosca, Adrian Stancu (罗马尼亚石油-天然气大学)时间: 2025年6月核心内容简介: 该论文分析了AI(特别是机器学习)与自供电物联网(IoT)传感器系统集成的现状。通过对2020-2025年文献的系统分析,研究确定了智能城市、可穿戴设备、工业物联网、智能家居、环境监测、医疗物联网和智能移动等七个主要应用领域,并强调了跨学科方法和ML算法适应硬件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访问链接: https://doi.org/10.3390/app15137008资源 4:Designing for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The Next UX Challenge 作者/机构: Divami时间: 2025年4月核心内容简介: 探讨了脑机接口(BCI)如何从科幻走向现实应用,并对用户体验(UX)设计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强调了BCI设计需要深入理解人类认知,以实现直观和响应式界面,同时避免认知负荷。此外,还讨论了用户自主性、同意和意外数据收集等伦理问题,以及BCI在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变革性应用。访问链接: https://divami.com/news/designing-for-brain-computer-interfaces-the-next-ux-challenge/资源 5:Brain-Computer Interface Meets Information Retrieval: Perspective on Next-gene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作者/机构: Ziyi Ye (清华大学)时间: 2024年 (ACM Multimedia 2024 研讨会)核心内容简介: 这篇短论文探讨了脑机接口(BCI)与信息检索的交叉点,展望了下一代信息系统的发展。它着重于如何利用BCI技术来增强用户与信息系统的交互和体验,例如通过解码用户对不同推荐类别的神经和行为变异性,从而开发更符合用户意图和需求的推荐系统。访问链接: ACM Digital Library (研讨会论文集)5. 情感计算与情绪交互(Affective Computing & Emotional Interaction) 资源 1:Emotion-Aware Conversational Agents: Affective Computing Us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and Voice Emotion Recognition 作者/机构: Meenalochini Pandi (Set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时间: 2025年6月核心内容简介: 提出了一个情感感知会话代理框架,结合了LLMs和语音情感识别(VER),以创建更具同理心和情境感知的对话,从而提高用户参与度和满意度。系统通过实时语音输入识别情感,并动态调整对话语气和内容,实现个性化、情感一致的交互。访问链接: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92522205_Emotion-Aware_Conversational_Agents_Affective_Computing_Using_Large_Language_Models_and_Voice_Emotion_Recognition)资源 2:From robots to chatbots: unveiling the dynamics of human-AI interaction 作者/机构: Albert Łukasik 和 Arkadiusz Gut (托伦哥白尼大学)时间: 2025年4月核心内容简介: 探讨了人工智能代理(如机器人、虚拟形象和聊天机器人)日益融入人类社会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机交互及其对社会互动影响的深入理解需求。文章分析了物理外观、行为适应性、用户信念、社会线索透明度以及“恐怖谷”现象等设计因素对人机交互的显著影响。访问链接: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5.1569277资源 3:AI-Driv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or Enhanced Human-Robot Interaction 作者/机构: ResearchGate (作者未在摘要中明确列出)时间: 2024年核心内容简介: 探讨了将情感智能(EI)融入AI系统以增强人机交互。研究检查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计算在开发情感智能机器人中的应用,强调了机器人在医疗、教育和客户服务等多样化场景中理解和回应人类情感的重要性。访问链接: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82523407_AI-Driven_Emotional_Intelligence_for_Enhanced_Human-_Robot_Interaction)资源 4:Improved Emotional Alignment of AI and Humans: Human Ratings of Emotions Expressed by Stable Diffusion v1, DALL-E 2, and DALL-E 3 作者/机构: ResearchGate (作者未在摘要中明确列出)时间: 2024年5月核心内容简介: 评估了生成式AI模型(Stable Diffusion v1, DALL-E 2, DALL-E 3)表达情感的能力,发现其情感表达与人类感知高度一致,但效果因模型和情感而异。这为情感AI的实际表现提供了实证数据,并指出了未来改进的差距。访问链接: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80973971_Improved_Emotional_Alignment_of_AI_and_Humans_Human_Ratings_of_Emotions_Expressed_by_Stable_Diffusion_v1_DALL-E_2_and_DALL-E_3)资源 5:Affective Computing: Recent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作者/机构: Yijun Zeng 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间: 2022 年核心内容简介: 全面综述情感计算领域的新进展与挑战。文章系统回顾了主流情绪模型和常用情绪数据库,梳理了近年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识别技术在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生理信号等多模态上的突破。同时指出当前面临的难题:如情绪状态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导致识别准确率瓶颈,情感人工智能缺乏常识推理,跨文化情感理解不足等。作者展望未来方向,包括更健壮的跨域情绪识别、多模态情感融合、新型情感交互应用(如情感机器人、智能车舱)等。访问链接: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 DOI: 10.1360/SSI-2022-0156资源 6:Emotional Experience during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 Survey 作者/机构: Anna Koldziej 等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该综述从情境出发梳理了不同使用场景下的人机交互情绪体验研究。作者将情境分为娱乐、工作、教育、社交等类别,分别总结用户在这些场景中的典型情绪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文章提出一个情境情绪框架,将用户情绪分为即时互动情绪和整体满意度两层,并指出设计应关注情绪随时间的演化。该研究为理解交互过程中的情绪动态提供了结构化视角,可帮助设计师在不同应用场景中优化情感体验。访问链接: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DOI: 10.1080/10447318.2021.1938395资源 7:Empathic Chatbots for Mental Health Support 作者/机构: Qing Wang 等(新加坡国立大学)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本文探讨了具备“移情”能力的聊天机器人在情感支持中的作用。研究以一款心理咨询对话代理为例,比较了注入共情回应策略的聊天机器人与普通机器人的效果。结果表明,具备共情能力的机器人在用户评价中显著提高了对话的温暖度和被理解感,用户更愿意倾吐负面情绪。然而研究也发现,过度的“伪共情”可能让部分用户感到不真实。访问链接: ACM CHI 2021 – DOI: 10.1145/3411764.3445776资源 8:Enhancing Conversational Agents with Empathic Abilities 作者/机构: Hugo Ferreira 等时间: 2022 年核心内容简介: 本研究提出一种技术框架,使对话式虚拟助手能够根据用户情绪提供更加富有同理心的回复。作者将情感分析模块集成到聊天机器人中,实时检测用户消息所表达的情绪状态,并设计了对应的回应模板和语气调整策略。评价结果显示,升级后的“共情机器人”在用户感知的对话自然度、被关怀感等方面均优于基线版本。访问链接: ACM IUI 2022 – DOI: 10.1145/3490099.3511129资源 9:Affective Haptic Interfaces: Wearables for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作者/机构: Marianna Obrist 等(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旨在利用可穿戴触觉设备传递情感信息的前沿探索。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柔性的手腕可穿戴设备,内置多个线性振动马达,可根据预设模式在皮肤上产生不同的触觉节奏和力度,以对应表达诸如“安慰”、“兴奋”、“同情”等情感。实验中,用户在佩戴该设备并接收各种振动模式后,能够在没有视觉或声音提示的情况下辨识出多种情感含义。访问链接: Wiley Online Library – DOI: 10.1002/adhm.202100lector (示例链接)资源 10:Emotion-Aware Adaptive Interfaces 作者/机构: Konstantinos Paraskevopoulos 等时间: 2023 年核心内容简介: 探讨了实时情绪识别如何驱动用户界面自适应。作者开发了一套情绪感知界面原型,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检测用户的面部表情和生理信号,推断用户当前情绪状态(如压力、专注、困倦)。界面会根据情绪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例如检测到用户焦躁时,简化界面元素减少认知负荷,或在用户懈怠时加入提示以重新引起注意。访问链接: IEEE (会议论文集)6. 无障碍与普适设计(Accessibility & Inclusive Interaction) 资源 1:How Online Tests Contribute to Support Systems for People with Cognitive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作者/机构: Qisheng Li, Josephine Lee 等(华盛顿大学) – ACM ASSETS 2021 最佳论文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该论文关注在线认知测评(例如注意力、记忆力测试)在支持认知或心理障碍者方面的作用。作者发现,许多有认知/精神障碍的用户通过互联网测评工具获取自我评估结果,这些结果若能被纳入支持系统,可帮助专业人士和家人更好地了解其需求。研究提出将分散的在线测试平台与正式的医疗/咨询支持体系对接的方法,设计了原型系统展示如何自动汇总用户测试分数并生成个性化建议,提高辅助介入的及时性。访问链接: ACM ASSETS 2021 (doi: 10.1145/3441852.3476541)资源 2:scia11y: Making Scientific Papers Accessible 作者/机构: Lucy Wang 等(华盛顿大学 CREATE 实验室) – ACM ASSETS 2021 最佳工具奖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SciA11y(发音同“Science Ally”)是一款开源工具,旨在提高学术论文对视障人士的可及性。它通过解析PDF论文,自动为图片和公式生成可读的替代文本描述,并重组版面以适配屏幕阅读器。评估显示,使用 SciA11y 处理后的论文在常见读屏软件上有更顺畅的阅读体验,视障用户能够获取原本难以访问的图表信息。该项目证明了结合机器学习和众包校正,可以显著降低科学文献的无障碍门槛。访问链接: 项目主页(学术论文自动无障碍化界面示意)资源 3:Designing Tools for High-Quality Alt Text Authoring 作者/机构: Kelly Mack 等(华盛顿大学) – ACM ASSETS 2021 提名论文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本研究致力于帮助内容创作者撰写高质量图像替代文本(alt text)。通过与视障用户和图像作者的访谈,作者识别出当前alt text书写存在的问题:描述不够详细或偏离重点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组交互式辅助工具,例如实时提示重要视觉元素、参考他人编写的优秀描述案例库,以及自动检测alt text中的模糊词并建议更清晰表述。用户评估结果显示,这些工具能有效提升alt text的质量和一致性,减少视障读者获取图像信息的障碍。访问链接: Microsoft Research – Inclusive Design 专栏文章资源 4:Aide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Physical Expressive Objects 作者/机构: Cynthia L. Bennett 等(卡耐基梅隆大学) – ACM ASSETS 2021 最佳学生论文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为有语言障碍的人士提供一种通过物理物件表达情感与意图的新方法。作者设计了一系列可以定制的可穿戴和手持物件,这些物件能通过变化光色、振动模式或形状来传达预设含义,例如红光闪烁表示需要帮助,柔和振动表示感谢等。用户测试发现,这些“表达性物件”在日常社交中有效拓宽了非口语交流的渠道,使非言语者能够更主动地引起他人注意并表达复杂情绪。访问链接: ACM ASSETS 2021 – DOI: 10.1145/3441852.3471197资源 5:Disability Studies as a Source of Critical Inquiry for Assistive Technology 作者/机构: Jennifer Mankoff 等(华盛顿大学) – ASSETS 影响力奖时间: 2021 年 (论文原发表2010年)核心内容简介: 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获得了2021年无障碍大会的十年影响力奖。作者主张将“残障研究”的社会学视角引入辅助技术研发,以反思技术对残障群体的意义。他们指出,传统助理技术往往只关注功能补偿,忽略了残障者自身的主体性和文化背景;而残障研究强调“社会模式”,认为障碍是环境和制度造成的。论文呼吁设计者与残障社群平等合作,共同定义问题、评估技术影响,从而避免以偏狭视角“改造”残障人士。访问链接: ACM ASSETS 2010 – DOI: 10.1145/1878803.1878807 (获奖报道)资源 6: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WCAG) 2.2 作者/机构: 万维网联盟(W3C)无障碍指南工作组时间: 2023 年核心内容简介: WCAG 2.2 是国际通用的网页内容无障碍标准的新版本。相较以往2.1版,本次更新新增了9条成功准则,涵盖 移动端易用性(如给小按钮提供更大点击区域),认知无障碍(如避免超时操作、提供一致帮助机制),以及输入辅助(如防止意外输入的方法)等方面。这些准则旨在更好地照顾认知障碍者、老年用户等群体的需求。访问链接: W3C 官方网站 – WCAG 2.2 简介7. 教育与智能交互设计(Intelligent Interaction in Education) 资源 1:AI-Drive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n K-12: A Systematic Review 作者/机构: Zhiqiang Xie 等 – npj Science of Learning (Nature 子刊)时间: 2023 年核心内容简介: 本综述系统评估了近年应用于中小学教育的AI智能辅导系统(ITS)效果。通过筛选多项对比实验研究,作者发现AI导师相较传统教学在一定条件下能提升学生学习表现,但结果不一。整体来看,ITS 对记忆类知识传授效果较好,但对高阶思维培养效果尚不确定。作者指出ITS需要结合教学策略和教师指导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并提出今后应改进ITS的适应性和情感交互,以更好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访问链接: Nature (npj Science of Learning) – DOI: 10.1038/s41539-023-00156-8资源 2:Long-Term Effects of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作者/机构: Benedict du Boulay 等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资深学者 du Boulay 回顾了智能导师系统对学生长期学业影响的实证证据。综合多项纵向研究,文章指出ITS的短期收益在一段时间后可能衰减,需配合后续巩固教学才能转化为持久技能。但也有迹象表明,使用ITS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策略。作者强调,评估教育技术不能仅看即时分数变化,还应关注对学生学习态度、信心等长期素质的影响。访问链接: ResearchGate – DOI: 10.1007/s40593-021-00251-0资源 3:Transformer-based Knowledge Tracing for Personalized Learning 作者/机构: Shuyan Sun 等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本研究将前沿的 Transformer 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知识追踪(KT)任务,以更精确地预测学生答题表现。作者的 UniKT 模型采用Transformer解码器架构,能有效捕捉学生长程学习轨迹中的依赖关系。在大规模在线学习数据上的实验显示,UniKT 在预测学生对未来试题的正确率方面较先前的LSTM/DKT模型有显著提高。此外,模型还能输出每道题对知识掌握的贡献权重,实现一定程度的可解释性。访问链接: ACM KDD 2021 – DOI: 10.1145/3447548.3467428资源 4:AR/VR in Classroom – Efficacy and Engagement 作者/机构: Sun, K. 等时间: 2022 年核心内容简介: 通过系统综述和元分析评估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将 AR/VR 融入课堂相较传统教学总体上能带来积极效果: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动机显著提升,知识掌握测验成绩在多数研究中有所提高。同时,AR/VR技术也面临设备成本高、教师培训不足等问题。作者建议,为发挥沉浸式技术优势,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提供教师指导。访问链接: ScienceDirect – DOI: 10.1016/j.compedu.2022.104576资源 5: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作者/机构: 纽约大学 AI 教育研究中心时间: 2023 年核心内容简介: 该报告讨论了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潜在应用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方面,生成式AI可用作智能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答疑、作为头脑风暴伙伴激发创造力,以及自动评分和反馈以减轻教师负担等。然而挑战亦显著,包括:模型有时给出不正确或不适宜的内容、学生过度依赖AI可能影响思考能力,以及学术诚信问题。访问链接: Science and Learning (在线专题)资源 6:Case Study: AI Early Warning System at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作者/机构: GSU 学生成功促进办时间: 2020 年核心内容简介: 乔治亚州立大学开发并实施了一套基于机器学习的学生预警系统,通过分析5万名学生多年来的数百万条成绩和行为数据,实时识别学业有风险的学生群体。模型综合考虑课程成绩走势、选课规律、校园参与度等数十项指标,准确预测出可能辍学或需要帮助的学生名单。干预团队随后针对性地提供辅导和资源支持。据报道,自该系统运行以来,GSU的低年级退学率显著下降,毕业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访问链接: NORC 报告 – AI-Enhanced High-Dose Tutoring资源 7:VR for Soft Skills Training: PwC Report 作者/机构: 普华永道(PwC)沉浸式技术团队时间: 2021 年核心内容简介: 普华永道对比研究了虚拟现实(VR)在软技能培训(如领导力、公共演讲)中的效果,发现VR学习者在训练效率和信心提升方面均优于传统课堂学员。具体而言,使用VR进行模拟练习的员工培训时间减少了约~50%,训练完成后表现出更高的技巧掌握度;有VR练习经历的学员较未使用VR者对所学技能的自信提高了40%。此外,VR培训使学员更投入且更专注。访问链接: PwC《VR Soft Skills 培训有效性报告》结论 智能交互设计领域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其核心在于从静态、被动式界面向动态、主动式和自适应系统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重新定义了用户与技术的互动方式,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深入理解AI能力如何影响界面的动态行为和呈现。
人机交互的质量已成为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部署、经济增长和社会福祉的关键决定因素。AI在医疗、金融、制造和零售等关键行业的广泛应用,意味着糟糕的交互设计可能导致效率低下、社会危害和技术采纳障碍。因此,人机交互研究人员和设计师的角色已从单纯的产品可用性提升者,转变为确保AI负责任、有效和合乎道德地融入社会的核心推动者。
在人机协作方面,AI正从工具演变为共创伙伴,这需要新的框架来支持双向学习、相互适应和共同目标实现。这种共生关系强调了人类的创造性判断与AI的计算能力之间的互补性。未来的设计将侧重于共享代理、动态反馈循环以及在共创过程中建立信任。
自适应用户界面虽然能通过个性化满足多样化用户需求,但也与传统可访问性原则中的一致性存在内在张力。AI实现高度精细自适应的能力加剧了这一矛盾,要求设计师在个性化和可预测性之间取得平衡,以维持用户信任并减少认知负荷。未来的设计需要更精细的用户建模、透明的适应机制以及对伦理影响的深刻考量。
将情感和情感能力融入AI系统,正在使人机交互变得更具同理心和自然。然而,这带来了识别细微情感、生成恰当回应以及应对跨文化差异的挑战。未来的情感AI设计必须在技术进步与伦理考量之间找到平衡,确保AI系统不仅智能,而且能够以负责任和有益的方式与人类进行情感互动。
无障碍与普适设计在智能交互领域变得愈发重要,旨在确保技术能够服务于所有用户,包括残障人士和老年群体。这要求设计师超越传统的功能补偿,采纳残障研究的社会学视角,通过共创和包容性设计来赋能用户。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关注开发能够适应多样化需求、提供高质量辅助功能并符合国际无障碍标准的智能系统。
教育领域正通过智能交互设计经历变革,AI驱动的智能辅导系统、AR/VR沉浸式学习体验以及生成式AI工具正在重塑教学和学习方式。这些技术有望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但也带来了对批判性思维影响、数据隐私和学术诚信的挑战。未来的教育智能交互设计需要平衡技术优势与人类发展需求,确保AI作为学习的增强而非替代。
总而言之,智能交互设计的未来将是动态、复杂且充满伦理考量的。研究和实践必须持续关注如何平衡AI的强大能力与人类的福祉、能动性和多样化需求,从而构建真正以人为本的智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