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深之无迹
纵是相见,亦如不见,潇湘泪雨,执念何苦。
169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这个也是艾诺的一位老哥提出来的问题,我今天就建模一下,从数学建模和仿真两方面说明。
PSRR(Power Supply Rejection Ratio) 表示:
电源端的纹波/噪声,有多大比例会被传递到输出端。
用公式定义:
所以在频域中,电源噪声通过一个频率相关的衰减函数(由 PSRR 决定)传递到输出。
假设:
输入噪声频谱 为已知;
PSRR 为频率相关函数 (单位 dB);
则输出噪声频谱为:
再对频谱做积分得到输出噪声的均方值(RMS):
我们来模拟一个例子:
输入噪声:白噪声 PSD = 10 μV/√Hz;
PSRR 曲线:随频率下降,从 60 dB(低频)降到 20 dB(高频);
频率范围:1 Hz 到 10 MHz。
结果
看到输入噪声是平坦的,而输出噪声被 PSRR 抑制,在高频处明显下降;输出总噪声的 RMS 值显著小于输入白噪声直接积分的结果;越好的 PSRR,输出噪声越小,尤其在 ADC 带宽范围内的 PSRR 尤为重要。
但是这个仿真一点也不好看,这里可以再建模的精细一些。
这个是LT3042的PSRR,看起来就不错,是真实的
需要知道一点,就是PSRR这种东西真的没有办法靠函数模拟出来,至少我是搞不出来,所以只能使用分段函数比划一下,这点需要读者知道。
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型建模的更加精密一些~ 全面考虑:
:输入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单位 V²/Hz);
:单位 dB;
:电源噪声转移函数(幅度);
:输出端的功率谱密度;
总输出噪声均方值为:
电源有两部分噪声:低频 1/f 噪声 + 高频宽带噪声:
image-20250623203916045
频段 | 输入噪声主成分 | PSRR 抑制情况 | 对输出噪声贡献 |
|---|---|---|---|
1 Hz–100 Hz | 1/f 噪声主导 | PSRR 较高(>50 dB) | 贡献较小 |
1 kHz–100 kHz | 白噪声主导 | PSRR 仍好(约40 dB) | 重要抑制区域 |
1 MHz–10 MHz | 高频白噪声 | PSRR 降低至 20 dB | 有明显泄漏,贡献显著 |
PSRR 就是一个频率相关滤波器,将输入噪声调制成输出噪声。通过合理建模 和 ,就能定量计算系统中电源引入的噪声。(当然还是很粗糙)
电源抑制比(PSRR)决定了电源噪声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强弱;高频 PSRR 下降意味着 高频噪声更容易泄露到输出端,所以还是要用滤波器。
在高精度模拟或 ADC 前端系统中,要用:
LDO 替代开关电源
LC 滤波(尤其对 MHz 级噪声)
选高 PSRR、低噪声电源芯片
那我们来加个滤波电容看看怎么样?
输出噪声 RMS 电压对比
在未加输出滤波器与加入10 kHz截止频率的RC/LC滤波器后的输出噪声 RMS 电压对比:
场景 | 输出噪声 RMS (V) | 输出噪声 RMS (μV) |
|---|---|---|
未加输出滤波器 | 9.49e-04 V | 948.75 μV |
加10kHz截止滤波器 | 2.81e-04 V | 280.76 μV |
但是高频还是不行啊,加入π 型滤波器:
高频噪声的衰减效果
此图是:π 型 LC 滤波器结构(铁氧体 + 输出电容 + ESR电阻) 的频率响应仿真结果
拓扑:输入 → L(1µH) → 节点 → (Cout=10µF 串联 ESR=0.5Ω) → 地
我模拟的是一个常见的 DC/DC 输出端 π 型滤波器结构
LC滤波器的基础知识- 松下电器机电(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特征 | 描述 |
|---|---|
低频段(<10kHz) | 增益接近 0 dB,即无衰减(DC 保持不变) |
截止频率(~20kHz 附近) | 出现 -3 dB 衰减,确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 |
高频段(>100kHz) | 增益迅速下降,呈现良好的 低通滤波特性,用于衰减开关噪声与高频干扰 |
>1MHz 区域 | 衰减超过 60 dB,显示出 π 滤波器在高频下的强抑制能力 |
增大输出电容 Cout:会降低截止频率,提高低频噪声抑制能力
减小铁氧体电感 L:会提升截止频率,但牺牲高频抑制
增加 ESR 或串联电阻 R:可改善阻尼,防止尖峰谐振,但会略影响直流压降
π 型滤波器可以在 电源输出端大幅抑制高频噪声,尤其适合高 PSRR 要求的模拟系统(如 ADC、LDO 前级、音频模块)。
项目 | 仅电容滤波器 | π 型 LC 滤波器(LC+RC) |
|---|---|---|
低频响应 | DC 附近基本不衰减 | 同上 |
截止频率 | ||
高频衰减能力 | 单极点,20 dB/decade | 双极点或更多,40–80 dB/decade甚至更高 |
相位特性 | 平缓相移 | 更强的相移(注意避免相位裕度过小) |
频率 | 仅电容滤波器 | π 型 LC 滤波器 |
|---|---|---|
<10 kHz | 有效 | 更有效 |
~100 kHz | 滤波不足 | 明显衰减 |
>1 MHz | 几乎无效 | 最大衰减,最高可达 60–80 dB |
仅电容滤波器简单,但高频衰减有限;π 型 LC 滤波器更复杂、成本稍高,但能在更宽频率范围内提供更强的噪声抑制。
如果面对的是开关噪声污染、ADC 干扰、射频灵敏度问题等敏感应用,推荐使用 π 型 LC 或 LC+RC 滤波器结构。
两种不同输出滤波器结构的频率响应(Bode 图)对比
简单的 RC 低通滤波器(例如直接在电源输出端加一个电容)。
随频率上升呈现单极点衰减(约 –20 dB/decade);滤波效果温和,无法有效抑制高频尖峰;简单但性能有限。
铁氧体/电感 ➜ 电容 ➜ 阻尼电阻 ➜ 电容,构成 π 形网络。
在 100 kHz–10 MHz 范围内表现出更高的抑制能力,尤其对电源开关频率及其谐波有更强的抑制(> 60 dB);峰值处表现出谐振放大,因此实际设计中加阻尼电阻可以防止产生振铃或放大特定频率噪声;滤波效果远强于单电容 RC,适合ADC、AFE、LDO前级电源降噪等高频敏感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