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读书千遍,其意自现?不如连接万遍。 ——创新自动机的诞生

读书千遍,其意自现?不如连接万遍。 ——创新自动机的诞生

原创
作者头像
Delphi Shen
发布2025-06-12 09:28:35
发布2025-06-12 09:28:35
275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腾讯云TVP腾讯云TVP

人类的创造力,本质是连接的游戏。

随手翻一本江南食俗志,乾隆的“美食创新”扑面而来:大煮干丝——豆腐干丝与鸡丝的缠绵;蟹粉狮子头——肉丸拥抱蟹黄的鲜香;松鼠桂鱼——刀工、热油与糖醋汁的共舞;龙井虾仁——虾的弹嫩浸透茶的清冽。看,创新门槛最低处,恰在烟火人间。拆解其结构,无非“连接”二字:把本不沾边或若即若离的两物,捏合一处,催生新价值——此乃大多创新的本相。

这连接若落在菜单,是道新菜;进入商业,铅笔头接上橡皮,便成了“橡皮头铅笔”;可若撞进缺乏实证的领域,就成了幻觉——木瓜丰胸、韭菜壮阳、丝瓜降火… 信者恒信。

回顾人类进化史和科学进化史,我们会发现,从生理上,脑神经就是一种“连接”,通过行为进行了强化——“有用的被加深记忆,无用的被遗忘”。知识的创造也是连接,我们为了解释苹果为何落地,需要将苹果和地球连接起来,我们给这种连接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引力”;而当一个物体与"光速运动"连接,相对论就产生了。

“连接”暗藏两层意义:

1. 强行关联:让原本不想干的事物关联了起来;

2. 抽象定义:为这关联划定边界,赋予“关系函数”。

就像提起“龙井虾仁”,吃过的人脑中浮现的,绝非简单堆砌:是茶叶与虾仁精确的比例,是香气渗透的方式——真实与虚幻的龙井虾仁,差别就在这连接的“边界与函数”里。

真实的龙井虾仁
真实的龙井虾仁
 虚幻的龙井虾仁
虚幻的龙井虾仁

差异在于边界和关系(龙井和虾仁的比例和混合方式)

维特根斯坦说:“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 语言,这人类最熟悉的连接系统,框定了我们认知的宇宙。从这个认知维度,我们认为,“连接”就是在编结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这可能就是命运的织机一词灵感的来源。

我们再次从世界的演化来看待这一事实,人类文明持续的进步来自于连接,连接的可能性在于“多样性”,换而言之,文明进步的速率多样性X连接X概率,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因为人口的基数(足够的多样性)X中文(强连接引擎)带来的高连接性,在一定概率下,创新出现了。而社会的进步是在文明进步之上的一个整体升级,升级的速率则来自于生存的竞争(战争的频次与烈度),这就是为什么战争总是能极大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对于现代社会,商场如战场,也揭示了自由市场的创新力为何如此强大。

那么,AI大模型真与创新绝缘吗?

训练时,它本无“连接禁忌”,天马行空。但为了输出“合理”,我们用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给它套上缰绳——过滤掉大量“无意义连接”。副作用呢?一些边缘的、怪诞却潜在有价值的创新火花,可能就此湮灭。

我们无法向原始人解释“水+火+曲轴=蒸汽机”,亦难令古人理解“电+磁=无线电”。同理,当AI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连接”时,我们如何分辨它是幻觉还是先知?迈向AGI的路上,或许急需一个“潜在创新判断值”——一套校准与评估未知连接的“连接函数”。

我们当然可以使用LLM生成海量、具备差异化背景的“虚拟角色”(Persona)。为每个角色设定:

  • 人口学特征: 时代、地域、文化、职业、教育水平、经济状况。
  • 认知特征: 知识领域偏好(专精/广博)、思维模式(分析型/直觉型/批判型/创意型)、价值观倾向、风险偏好、问题解决风格。
  • ……等等,试图突破物理人口限制,生成远超现实人口基数的“认知主体”,模拟人类认知的广谱分布。

但是我们发现,LLM生成1000个“不同”的农民观点,可能不如真实获取10个跨学科专家的碰撞。从知识点本质出发重构多样性和连接强度的量化方式,比模拟人口更直接,更加直指本质。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点的“正交性多样性”度量 + 连接跨度来量化创新价值

具体量化执行方案:

一、知识多样性:从“数量堆砌”转向“认知维度覆盖”

核心思想: 多样性价值不在于知识点数量,而在于其认知维度上的正交性(Orthogonality)——即观点/知识向量在认知空间中的分散程度。

量化方案:

  1. 构建“认知维度空间”:
  • l 使用LLM将知识点/观点嵌入到多维向量空间(如基于学科树、思维框架、问题解决路径的定制化Embedding)。
  • l 关键维度示例:
    • n 学科距离:(数学←→艺术史)
    • n 抽象层级:(具体技术细节←→哲学原理)
    • n 时间尺度:(即时应用←→长期演化)
    • n 价值取向:(效率优先←→伦理优先)
    • n 证据类型:(实验数据←→经验直觉)
  1. 度量“正交性多样性”:
  • l指标1:认知散度(Cognitive Divergence)
    • 计算一组知识点向量在关键维度上的方差(Variance) 或 熵值(Entropy) 。方差越大/熵值越高,多样性越强。
    • 示例: 比较“10个农业专家观点” vs “1个农学家+1个气候学家+1个经济学家+1个伦理学家+1个AI工程师观点”的向量方差。
  • 指标2:覆盖密度(Coverage Density)
    • 将认知空间划分为网格,统计知识点分布的网格填充率。优先选择填充率低(覆盖稀疏区域)的新增知识点。
  • 指标3:对抗性指数(Adversarial Index)
    • 用LLM自动生成与现有知识集向量夹角最大(余弦相似度最低)的反事实观点,其夹角度数即为该知识集的“脆弱性/创新潜力”指标。

LLM如何操作:

  • 输入: 原始问题/议题 + 当前知识集合(文本或向量)。
  • 输出:

1) 高正交性知识推荐: 自动推荐填补认知空白的领域/观点(如:“当前讨论缺乏历史视角,建议引入工业革命时期的农业转型案例”)。

2) 多样性评分报告: 输出当前知识集的认知散度,覆盖密度,对抗性指数的数值及可视化。

3) 动态维度优化: 若检测到所有观点在“伦理-效率”维度高度聚集,自动新增“生态可持续性”维度重新评估。

刚才提到的10个跨学科专家的价值,正在于其观点在认知空间中的高分散度(覆盖多个正交维度),而1000个农民观点可能仅在“经验-短期-技术”维度形成高密度聚类。

二、连接跨度:量化“认知距离”的创新价值

核心思想: 借鉴六度空间理论,但跨度值本身不是目标——关键是远距离连接能否催生高价值创新。定义“认知距离”并关联创新潜力。

量化方案:

  1. 定义“认知距离”:
  • 路径距离(δ-path): 在知识图谱中,两个节点间最短路径的跳数(Hops)。
    • 示例: “水稻种植(农业)→ 光合作用(生物学)” δ=1; “水稻种植 → 区块链(计算机)” δ=4。
  • 语义距离(ζ-semantic): 知识点向量间的余弦相似度倒数或欧氏距离。
    • 示例: “宪法条文(法律学)”与“蜡染工艺”的ζ值很高。
  • 综合距离:Δ = α·δ + β·ζ (α, β为权重系数)
  1. 度量“连接创新价值”:
  • 指标1:跨度-价值相关性函数
    • 建立经验公式:创新潜力 ∝ Δ^γ · Relevance (γ为曲率参数,Relevance为问题关联度)
    • 关键洞察: 中远距离连接(Δ中等)常诞生突破性创新;超远距离(Δ极大)易产生无意义幻觉。γ控制“黄金距离”位置。
  • 指标2:结构洞强度(Structural Hole Strength)
    • 测量连接所桥接的网络模块性(Modularity)。连接两个高内聚低耦合的知识群落,则结构洞价值高。
    • 计算: 使用知识图谱的模块度(Modularity) 和边介数中心性(Edge Betweenness)。
  • 指标3:连接熵增(Connection Entropy Increase)
    • 计算连接后知识系统整体复杂度的提升(如网络熵值变化)。熵增越大,创新可能性越高。

LLM如何操作:

  • 输入: 待连接的两个知识点/领域。
  • 输出:

1) 动态距离报告: 实时计算并输出Δ路径距离、ζ语义距离、结构洞强度。

2) 创新潜力预测: 基于历史创新数据训练模型,输出该连接的创新潜力评分及置信区间。

3) 连接路径显影: 自动生成跨越δ路径的“知识阶梯”(如:区块链→智能合约→供应链追溯→农药使用监管→水稻种植)。

4) 抗幻觉校准: 当Δ极大时,自动触发“可行性筛查”(如检查物理定律兼容性)。

因此,连接带来的创新可以是 “农业专家+气候学家”连接(Δ中低)可能优化种植方案;而“农业+区块链”(Δ中高)可能诞生溯源革命;但“农业+弦理论”(Δ极高)需严格筛查防幻觉。

三、系统整合:LLM作为“认知空间导航仪”

将以上度量整合进文明进步公式: 创新价值 = [正交性多样性] × [创新加权连接跨度] × 验证概率

LLM工作流:

工作流
工作流
优势:

1. 避免“伪多样性”:用向量正交性替代简单标签差异。

2. 突破学科壁垒:显式量化并利用认知距离。

3. 聚焦高价值区:通过Δ^γ函数过滤无效远距连接。

4. 动态适应:随讨论进程自动调整多样性需求和连接阈值。

最终结论:

1. 知识多样性本质是“认知维度的覆盖度”,需用向量空间模型+信息熵量化。

2. 连接价值不取决于跨度绝对值,而取决于“距离-创新”关系函数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占据

3. LLM的核心作用是成为:

— 认知空间的测绘仪(可视化正交性与距离)

— 远距连接的风险评估器(平衡Δ与可行性)

— 创新暗区的探照灯(识别高潜力结构洞)

这种框架下,只要有能源的持续供给,人类专家角色将升级为“维度定义者”和“价值裁判官”,而LLM则负责在浩瀚认知宇宙中精准导航,而不仅仅是“世界模型的识别”——这或许才是人机协同推动文明进步的最优解。当然,Matrix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优势:
  • 最终结论: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