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哪个老毛子睡觉前还在做噩梦:自家那架被称作“钢铁大飞熊”的Tu-95战略轰炸机,被二毛家无人机一招“隔山打牛”给干趴下了。
说是战略轰炸机,其实看着更像个装了四个超大电风扇的钢铁怪兽。可就是这怪物,一度撑起了毛熊的核威慑体面。它倒下的时候,露出底裤的不只是飞机,还有那个靠冷战威逼的时代。
要说图波列夫设局设计的Tu-95的来头,还得从美国人“好心送飞机”说起。二战末期,美军那帮B-29轰炸日本的主力,飞着飞着就迫降到了毛熊的远东。按苏日中立条约,苏联不还给老鹰酱,毛熊二话不说,拆开仿制之。于是毛熊一毛不拔把四架B-29拉去大卸八块进行仿制,测绘工程师们把B-29抄了个通透,照猫画虎的搞出来了毛熊的Tu-4,到后来自己动手画饼照着做,52年第一架原型机“Scheme-1”惊心动魄地腾空一飞,没多久就“礼貌”地摔了个大跟头。第二架“Scheme-2”磨磨蹭蹭又改了发动机,55年算是算账似的浮出水面,干出了1.5万公里续航、近千公里时速的成绩单,把西方家伙吓得赶紧给拦截机加钱。
这图纸抄得精细,但咱要干真正的“跨半个地球送大蘑菇快递”活儿,就需要牛逼的发动机。图波列夫设计局一拍脑袋说:喷气推进费油,纯靠涡喷烧个不停就算了,不如用涡轮螺旋桨。于是四台NK-12BM发动机呼呼转起来,每台1.2万马力,比当时老鹰酱的同类还猛。它的螺旋桨尖端能冲破音障,声音大到就像几百位街边大妈一起吵架般,雷达和电子设备都得躲着它走,甚至连北约海底的声呐阵列都能被这大哥的噪音干扰,但苏联人就图一个字:远。四个大风扇一转,就能把大蘑菇带过太平洋,往美帝家后院摔个“问候包”。
Tu-95从1956年批量生产开始,马上就成了冷战空中的“红色大熊”。后来它还衍生出预警机、反潜机、甚至用来挂巡航导弹的改装型号。雷达上飞来飞去,吓得美国空军在北极圈加人头。它就像个百年老演员,换了不同的剧本,还能上台演好几场,场场都是提成。
可世事总爱开玩笑。21世纪了,核威慑不再是唯一牌面,甚至连“昂贵+笨重”都成为短板。最近二毛家的司机就用几千美元的民用无人机,瞄了一下,Tu-95就跟高价烟花似的,“啪”地一下成了废铁。谁能想到,这架靠着抄袭和创新活到今天的“冷战化石”,会被一堆民用小无人机给干掉?要我说,这就像当年拆迁户得了天价补偿,买了个绚烂烟花,结果被隔壁小孩点着就嗖嗖响,最后只剩一嘴烟灰。
不过话说回来,Tu-95虽然是美制B-29的仿制的产物,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它是时代的象征,却被时代抛在后面。如今它还在鹅毛的边境上晃荡,和被炸成残骸的同胞相比,好像还在坚守阵地。但问题是,真正的战争早就不是“一对一”的空中较量,而是体系对抗中展示的数字化、灵活化和“小投入大见效”的游戏。Tu-95再厉害,也撑不过无人机编队的“零距离轰炸”。
看着那架熊衰唐斯谷海战后一蹶不振的西班牙海军,和自诩“世界第二大轰炸机”的美国B-52,Tu-95都曾是各自时代的王者;但等到它自己把最后一口气喷到空中,才发现要活到老,就得跟上时代的节奏。把巨兽改造成多用途平台固然聪明,可也掩盖不了它骨子里的“古董”标签。
今天这篇文章,也许更多的是留给大家的思考:靠着过去的荣光和“抄来的模板”活着,总有一天会被新技术一脚踢翻。Tu-95还在天上飞?但也只是最后的余晖。打下你的那架,再也燃不起那股冷战的威风。未来也许是属于灵活、便宜、随时能上场的“小家伙”,而不是靠四台大风扇拼“远程”和“威慑”的老大块头。
#科普 #科技故事 #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