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AI落地的荒诞剧:寻找实际的应用场景

AI落地的荒诞剧:寻找实际的应用场景

原创
作者头像
Delphi Shen
发布2025-05-26 23:07:43
发布2025-05-26 23:07:43
5.9K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腾讯云TVP腾讯云TVP

序幕:AI热潮下的“寻场景”狂欢与集体迷思

AI场景在哪里?
AI场景在哪里?

欢迎来到2025年,一个AI浓度高到令人窒息的时代。空气中弥漫着0和1的躁动,每个人都在谈论AI,每个PPT都在描绘AI。从硅谷到中关村,从科技巨头到隔壁老王刚注册的“智能XX”工作室,一场声势浩大的“AI寻场景”运动正如火如荼。这不像技术探索,反倒更像一场后现代的行为艺术——全民手持名为“AI”的榔头,满世界寻找一切看起来像钉子,或者能被硬掰成钉子的东西。

“万物皆可AI,大力出奇迹!”这口号喊得山响,仿佛只要给产品贴上AI的标签,就能点石成金,原地飞升。咖啡机要AI调配口味,马桶要AI分析健康,连小区保安亭都恨不得装上AI识别系统,用以区分业主是真笑还是假笑。这场狂欢的背后,却少有人问: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智能”吗?这究竟是真实需求的召唤,还是被技术、焦虑和那该死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情绪裹挟的集体梦游?

本文,就是一部关于这场“寻找”行为的荒诞剧本。我们将尝试揭开这层光鲜的AI外衣,探究其内在的矛盾与悖论,特别是那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核心论点:AI落地场景,恰恰是在人们相信那些本不存在的东西时,它才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存在”了。

第一幕:打脸进行时——当“万能AI”遭遇骨感现实

聚光灯亮起,第一幕的剧情可谓高潮迭起,充满了“啪啪”作响的音效,那是AI的宏大叙事被现实无情打脸的声音。

“为了AI而AI”的尴尬

许多企业和团队,怀揣着对AI的无限憧憬(或者说对落伍的无限恐惧),在并没有明确业务痛点,甚至连自家数据都一团糟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AI赋能之路。他们不是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方案,而是手握“AI”这把尚方宝剑,四处寻找可以被“斩”一下的业务环节。结果往往是:给自行车配导弹,给鱼缸装声呐,技术是高大上了,成本也上去了,问题却还在那里,甚至更糟了。

美好的PPT vs 惨淡的ROI

在融资路演或立项报告的PPT里,AI应用场景个个惊天地泣鬼神:效率提升N倍,成本降低M%,用户体验颠覆式创新,市场规模万亿起步。然而,一旦进入实际开发和部署阶段,这些美好的泡泡就一个个破裂。高昂的算法研发成本、数据标注成本、算力租赁成本,以及漫长的调优周期,让最初承诺的ROI(投资回报率)变成了一纸空文,甚至成了负数。老板们看着财报上新增的“AI研发投入”和原地踏步的“业务产出”,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图1:AI项目期望与现实ROI落差示意图(讽刺性演示)

数据、算法、算力的三重拷问

AI不是魔法,它是建立在数据、算法和算力“三座大山”之上的。许多人只看到了算法模型的光鲜,却忽视了背后的基础建设。

  • 数据之困:高质量、大规模、持续更新的标注数据是AI模型的“饲料”。然而现实中,数据孤岛林立,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垃圾进,垃圾出”是常态。很多企业直到项目启动才发现,自家连像样的数据都没有,所谓的“数据驱动”变成了“无米之炊”。
  • 算法之殇:实验室里表现优异的SOTA(State-of-the-art)模型,一旦挪到真实的、复杂的、动态的业务场景中,其泛化能力和鲁棒性往往大打折扣。过拟合、欠拟合、对抗样本攻击……算法工程师们整日忙于“炼丹调参”,却发现模型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 算力之痛:训练大型AI模型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撑,GPU价格居高不下,云服务费用也非小数目。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算力成本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高谈阔论“大模型改变世界”的人,往往选择性遗忘了电费单上的数字。

“伪需求”与“痒点创新”的盛行

在“万物皆可AI”的口号下,大量所谓的AI应用场景其实是在解决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或者只是将原有流程复杂化、AI化,并未带来实质价值提升。比如,用复杂的AI图像识别技术去分类垃圾,其成本和效率可能远不如训练有素的保洁阿姨;或者开发AI写诗机器人,写出来的东西味同嚼蜡,远不如人类随性的涂鸦。这些“痒点创新”和“伪需求”,消耗了大量资源,却只收获了一地鸡毛,以及用户“就这?”的困惑表情。

案例点缀:AI赋能广场舞大妈的悲喜剧

不妨虚构一个案例:某社区雄心勃勃推出“AI智能广场舞匹配系统”,号称通过AI分析大妈们的舞姿偏好、节奏感、甚至社交活跃度,为她们精准匹配舞伴和舞曲,提升广场舞体验。PPT上画的是和谐共舞、其乐融融。现实呢?大妈们抱怨AI推荐的舞伴“没有灵魂”,推荐的舞曲“不是那个味儿”。系统维护成本高昂,识别准确率堪忧(尤其是在灯光昏暗或大妈们穿着相似服装时)。最终,大妈们还是回到了最原始的“自由配对”模式,而那套昂贵的AI系统,成了社区的“智能”摆设,间或用来给领导参观时演示一下“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丰硕成果”。

第一幕关键要点

  • 许多AI项目并非需求驱动,而是“为了AI而AI”的盲目跟风。
  • AI应用的“PPT承诺”与实际落地的“ROI表现”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 数据、算法、算力是AI落地的三大现实挑战,常被忽视。
  • 大量AI应用场景止步于解决“伪需求”或进行“痒点创新”,缺乏实质价值。

第二幕:悖论的内核——“不存在”的场景如何“存在”?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这出荒诞剧的核心——那个关于AI落地场景的悖论:“恰恰是一旦人们相信并不存在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存在了。” 这听起来像个哲学禅语,但在AI领域,它却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真实上演。

“薛定谔的猫”与AI场景

AI落地场景,在很多时候就像那只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在被“观测”(即被资本、媒体、从业者集体“相信”并投入资源去“寻找”和“验证”)之前,它可能并不真正存在于用户的实际需求清单中,或者当前技术和商业条件尚不具备其“存在”的基础。然而,一旦这只“猫”被放进了“寻找”的盒子里,并且有足够多的人坚信它“既死又活”,那么围绕它的各种活动——研究、开发、宣传、投资——便会轰轰烈烈地展开。最终,即使这只猫(真实的、有价值的场景)从未真正“活”过来,但那个装着猫的“盒子”(寻找行为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概念、泡沫、职位、报告等)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了。

信念的“创造力”与盲目的“驱动力”

这个悖论的运作,依赖于两种力量:

1. 信念的“创造力”(讽刺性解读): 当足够多有影响力的人和机构(手握资本的大佬、口若悬河的KOL、追逐热点的媒体、渴望转型的企业)开始集体“相信”某个AI场景是“未来趋势”时,即使这个场景在当下看来虚无缥缈、不切实际,巨大的关注度和资源(金钱、人才、时间)也会像潮水般涌入。这种“信念”驱动的投入,确实会“催生”出一些东西:

  • 可能是真正的创新萌芽: 在无数次的试错和资源堆砌下,或许某个角落真的能孕育出有价值的技术突破或应用雏形。这是“大力出奇迹”的渺茫希望。
  • 更多时候是泡沫和概念: 更常见的情况是,这些投入催生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一些可能只是为了发表而发表)、炫技的Demo(离实用化遥遥无期)、空洞的行业报告(充满了无法验证的预测)、以及一家家靠“讲故事”融资的初创公司(商业模式建立在沙滩之上)。这些产物,构成了AI领域一种虚假的繁荣,一种被信念和资源硬生生“堆砌”出来的“存在”。

2. 盲目的“驱动力”(批判性解读): 支撑这种“信念”的,往往并非理性的市场分析或真实的用户需求,而是:

  • FOMO(害怕错过)心态: “别人都在搞AI,我们不搞就会被淘汰!”这种集体焦虑像病毒一样蔓延,驱使着个体和组织盲目跟风,生怕错过了下一趟时代列车。
  • 投机心理: 对于部分资本和创业者而言,AI更像是一个可以快速炒作、套现离场的风口。他们追逐的不是场景的实际价值,而是概念的短期热度和估值的快速膨胀。
  • 对技术的盲目崇拜: 一种朴素的技术乐观主义,认为AI无所不能,任何问题只要加上AI就能迎刃而解。这种“AI原教旨主义”忽视了技术的边界和应用的复杂性。

在这种盲目驱动力的作用下,那个“被相信的、不存在的场景”就如同“皇帝的新衣”,尽管它赤裸裸地缺乏价值根基,但在众人的“指鹿为马”和“心照不宣”中,它堂而皇之地“存在”着,并消耗着社会资源。

“AI落地”的话语狂欢与符号价值

在当下的商业语境中,“AI落地”这个词本身,其符号意义往往大于其实际应用价值。一家企业宣称自己“成功实现了AI在XX场景的落地”,无论这个落地是真是假、是深是浅、是否有用,它首先传递了一个信号:这家企业是“创新”的、是“先进”的、是“拥抱未来”的。这个“AI”标签,像一枚闪亮的勋章,可以用来吸引投资、招揽人才、提升品牌形象,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应对业绩下滑的“遮羞布”。

因此,许多时候企业追逐的并非AI场景本身能带来的业务增益,而是“拥有AI”这个标签所赋予的象征资本。这种对符号价值的过度追求,进一步加剧了“寻找不存在的场景”这一行为的荒诞性,因为只要能“讲出一个AI故事”,场景是否真实、有效,反而退居其次了。

期望的悖论

当人们对AI的期望被无限拔高,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时,一种奇特的心理机制便会启动。为了弥合这种落差,或者说为了不承认最初期望的虚妄,人们反而会更加执着于“寻找”。“我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AI落地场景,一定是因为我们找得还不够努力、不够多、不够创新!”这种非理性的坚持,使得“寻找AI落地场景”这个行为本身,演变成了一种常态,一种AI领域独特的存在方式。如同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夸父,追逐着一个可能永远无法触及的“太阳”(理想的AI场景),而这个“追逐”的过程,却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最终,AI落地场景的悖论形成了一个闭环:因为相信它(会)存在,所以投入资源去寻找;因为投入了资源,所以必须“找到”一些东西来证明投入的合理性,哪怕这些东西是泡沫;因为“找到”了泡沫,所以更加坚信“它”真的存在或即将存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构成了AI落地荒诞剧中最令人深思的一幕。

幕间休息:喧嚣背后的冷思考——我们为何陷入这场“荒诞剧”?

在剧情的高潮迭起之后,幕间休息提供了一个喘息和反思的片刻。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或者说身不由己地)参演了这场关于AI落地的荒诞大戏?

技术发展周期的必然阶段?

有人会说,这是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 Hype Cycle)的必然。AI正处于期望膨胀期,泡沫和幻灭是必经之路,然后才能进入稳步爬升的光明期。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每次新技术浪潮来临,我们似乎总是在同一个“期望膨胀”的坑里摔得鼻青脸肿,只是这次坑的名字从“互联网+”、“O2O”变成了“AI”。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除了“周期必然”,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让我们乐此不疲地制造和追逐泡沫?或许,这条曲线本身就是一本写给“韭菜”的心理按摩指南。

资本的逐利本性与媒体的推波助澜

资本是嗅觉灵敏的鲨鱼,哪里有“血腥味”(风口),哪里就有它们的身影。AI无疑是近年来最“香”的骨头之一。为了追逐高回报,资本不惜重金下注,炒作概念,催熟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为了流量和眼球,媒体往往会放大AI的万能神话,过度解读其潜力,将个别突破渲染为普遍趋势,营造出一种“AI不搞不行,搞了就能上天”的舆论氛围。资本和媒体的合谋,为这场荒诞剧搭建了华丽的舞台,并不断招揽着观众和演员。

“创新焦虑”与“转型迷茫”下的路径依赖

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行业和企业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创新焦虑”和“转型迷marg”。AI技术的出现,仿佛一根救命稻草,被许多人视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摆脱困境的“银弹”。在这种心态下,企业很容易在缺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盲目投入AI,试图通过技术捷径解决深层次的战略和管理问题。这种路径依赖,使得AI常常被“供”在神坛上,却难以真正融入业务的肌理。

认知门槛与信息不对称

AI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认知门槛。对于大多数非专业决策者和普通公众而言,理解AI的原理、能力边界和落地条件并非易事。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容易被天花乱坠的宣传和过度简化的概念所误导。当“AI专家”们用一堆听不懂的术语描绘未来时,许多人会选择“不明觉厉”,然后默默加入“寻场景”的大军,生怕自己显得“不懂行”或“跟不上时代”。

这场荒诞剧的产生,是技术浪潮、资本逻辑、媒体生态、社会心理和认知偏差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认识到这些深层原因,或许能帮助我们从喧嚣中寻得一丝清醒,为下一幕的“人间清醒”指南做好铺垫。

剧终前的启示:从“寻找”到“创造”——AI落地的“人间清醒”指南

好吧,既然这出关于AI落地的荒诞剧已经演得如此投入,掌声(和打脸声)也此起彼伏,如果非要给它安排一个不那么荒诞的“续集”,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换个剧本了。这个新剧本,不再是盲目的“寻找”,而是清醒的“创造”。

但在切换剧本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旧剧本中那些把AI落地大戏演砸了的几大“主流”流派,权当反面教材,引以为戒。

AI落地大戏的几大流派(反面教材)

流派一:“跟风凑热闹派”

  • 核心关注点: 哪里热闹去哪里,AI热点是唯一导航。今天大模型火,就全员扑大模型;明天AI Agent热,就赶紧成立Agent事业部。
  • 关键方法/工具: 盲目复制市面上的“成功案例”(完全不看自家土壤是否适宜),热衷于参加各种AI峰会、论坛(主要目的是收集PPT而非真知灼见,以及发朋友圈证明自己“在场”)。
  • “优点”摘要(反讽): 显得团队非常“敏锐”,紧跟时代潮流,成员简历上能多几个时髦的技术标签,对外宣传时也显得“兵强马壮”。
  • 适用“侧重”(反讽): 极其擅长制造短期舆论热度,但在创造长期、可持续的业务价值方面,emmm,还是聊下一个话题吧。

流派二:“屠龙刀劈柴派”

  • 核心关注点: 技术必须高大上,算法模型越复杂越好,不用个Transformer架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AI的。
  • 关键方法/工具: 永远追求SOTA(State-of-the-art)模型,对学术界的最新进展趋之若鹜,而常常忽视实际业务场景对简单、有效、可解释性的需求。用训练成本上百万的模型去解决一个Excel宏就能搞定的问题。
  • “优点”摘要(反讽): 技术团队成员有极强的成就感(“我们掌握了核心科技!”),能发顶会论文,融资时更容易获得技术背景投资人的青睐。
  • 适用“侧重”(反讽): 非常适合发表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或者在实验室里探索技术边界,但不太适合需要讲求投入产出比、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

流派三:“画饼充饥派”

  • 核心关注点: 宏大叙事,颠覆性变革,改变世界(但都停留在口头和PPT上)。
  • 关键方法/工具: 精美绝伦的PPT(每一页都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天花乱坠的未来预测(五年内取代人类XX%的工作岗位),以及各种令人热血沸腾的Demo(通常是精心编排的,特定条件下才能完美运行)。
  • “优点”摘要(反讽): 融资能力极强,尤其在市场狂热期,初期能迅速吸引大量眼球和媒体报道。
  • 适用“侧重”(反讽): 资本运作和市场营销的高手,但往往是产品落地和持续运营的苦手。他们的AI项目,往往在烧完几轮融资后,留下一地传说和一份“警示后人”的商业案例。

警示: 以上流派纯属讽刺性概括,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或者,赶紧反思)。

推荐的AI应用场景探索与实践框架:AI落地“排雷”与“价值创造”四步法

好了,吐槽完毕,现在是时候贡献一些“人间清醒”的干货了。如果我们真的想让AI不再是戏剧道具,而是成为创造价值的得力工具,或许可以试试下面的框架。

核心指导原则:“AI落地反悖论心法:回归常识,创造价值”

原则阐述: 这个心法的核心就一句话——“别再为AI找场景,而要为真实存在的业务痛点和用户需求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AI可能只是其中一个选项,甚至不是最佳选项)。AI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而非自身的存在。”

实施要点:

  • “撕掉‘AI’的华丽标签,用‘放大镜’审视问题本身。”——不要被技术的光环迷惑,先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真问题。
  • “小处着手,快速验证,敏捷迭代,容忍试错但不容忍盲目。”——避免一上来就搞“大而全”的工程,从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开始,快速试错,小步快跑。
  • “用户价值和业务增益是衡量AI落地成功的唯一‘硬通货’。”——不要看概念多新潮,模型多复杂,只看它是否实实在在地为用户带来了好处,为业务带来了增长。
推荐行动路径 (分阶段):

这个路径好比一出精心编排的正剧,分为四幕,确保AI在其中扮演的是“实力派”而非“流量明星”。

阶段一:剧本审查 (需求洞察与机会识别)

本阶段目标: 找到真正值得AI出演的“剧本”——即那些能通过AI技术显著改善或解决的真实业务痛点和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

关键行动:

  • 深入业务一线“潜伏”,与最终用户进行“真心话大冒险”,绘制详尽的“用户痛点地图”和“机会领域图谱”。
  • 运用“5 Why分析法”等工具,层层深挖问题根源,确保解决的是“病根”而非“症状”。
  • 对标行业内外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寻找可借鉴的“它山之石”(但务必结合自身情况,绝非盲目抄袭)。

核心产出物: “经过优先级排序的真实痛点/需求清单”、“潜在AI赋能机会初步评估报告(含初步价值判断)”。

阶段二:角色选拔 (场景定义与可行性评估)

本阶段目标: 清晰定义AI在该“剧本”中的“角色定位”(即具体的应用场景),并严格评估其“演技”(技术可行性)、“票房潜力”(商业价值)和“后勤保障”(数据基础、资源投入、伦理风险等)。

关键行动:

  • 用最朴素、最易懂的“人话”(而非技术黑话)描述AI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 进行灵魂拷问:“我们有足够的高质量、合规的数据来‘喂养’这个AI吗?现有或可获得的技术能达到业务要求的精度和鲁棒性吗?预期的投入产出比真的划算吗?潜在的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安全伦理等风险是否可控并有预案?”
  • 绘制“AI场景价值主张画布”,清晰阐述该场景为哪些用户/客户,创造了哪些独特且可衡量的价值。

核心产出物: “详细的AI应用场景规格说明书(包含明确的问题、目标、范围、成功指标)”、“多维度(技术、商业、数据、资源、风险、伦理)可行性分析矩阵与评估报告”。

阶段三:带妆彩排 (方案设计与原型验证)

本阶段目标: 为选定的AI“角色”设计出初步的“表演方案”,并通过打造“最小可行产品”(MVP)或概念验证(PoC),在真实或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检验核心假设和预期效果。

关键行动:

  • 秉持“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设计最简化但能验证核心价值的AI解决方案,避免过度工程化。
  • 快速开发MVP/PoC,优先在小范围、可控的环境中进行灰度上线或内部测试,让真实的种子用户或业务人员提前“挑刺”。
  • 建立明确的“试演”衡量指标(可以是简化的KPIs),主动收集定量的性能数据和定性的用户反馈。

核心产出物: “可交互/可演示的MVP原型或PoC系统”、“用户测试反馈分析报告(包含问题、建议和满意度评估)”、“初步ROI估算(基于实际测试数据的修正版)”。

阶段四:正式公演与持续打磨 (迭代优化与规模化推广)

本阶段目标: 根据“带妆彩排”的反馈,持续优化AI的“演技”(模型、算法)和“剧本内容”(业务流程集成),在验证其商业价值和技术稳定性后,制定周密的“公演计划”,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并实现规模化价值。

关键行动:

  • 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和用户反馈,通过敏捷迭代的方式,持续优化算法模型、交互设计、数据处理流程和与现有业务系统的集成方案。
  • 建立完善的性能监控、异常告警、运维保障和应急预案机制,确保AI“演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制定清晰的推广策略(如何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推广)、用户培训方案(如何让用户会用、爱用)和组织协同机制(如何确保相关部门高效配合)。

核心产出物: “持续优化并稳定运行的AI解决方案”、“规模化部署与运营标准作业程序(SOP)”、“AI赋能业务的标准化流程与成功案例库”、“量化的价值实现报告”。

衡量AI场景落地成功的关键指标 (KPIs):戳破AI泡沫的“照妖镜”——拒绝虚荣,拥抱真实价值

光说不练假把式,AI落地成功与否,最终要靠实实在在的指标说话。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硬核”KPIs,它们能有效戳破虚荣的AI泡沫:

KPI类别

示例指标

定义/说明

业务效率提升类

关键流程处理时间缩短 X%;人均产出提升 Y%;自动化覆盖率达到 Z%

直接反映AI对业务运营效率的正面影响,例如减少重复劳动,加速决策等。

成本节约/收益增加类

特定环节人力成本降低 A元/单位;通过AI预测带来的额外销售额 B万元;AI辅助决策减少的错误损失 C%

量化AI对企业财务表现的直接或间接贡献,这是衡量商业价值的核心。

用户/客户体验改善类

用户满意度(NPS/CSAT)提升 D点;客户问题首次解决率提升 E%;产品/服务使用门槛降低 F(例如操作步骤减少)

从用户或客户的视角衡量AI带来的价值感知,例如更便捷、更个性化、更满意的服务。

(警示)需要警惕的“伪KPIs”:

在AI领域,还存在一些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可能误导决策的“伪KPIs”,需要高度警惕:

  • “模型准确率达到99.999%”:如果这个模型应用的场景对那0.001%的错误容忍度极低(如医疗诊断),或者该准确率的提升并未带来显著的业务价值(如识别猫狗图片多提升0.001%的准确率),那么这个指标可能意义不大,甚至会掩盖更深层次的问题。
  • “API日均调用量XXX万次”:调用量大并不一定代表价值大。如果其中大部分是无效调用、测试调用,或者调用后并未产生可衡量的业务成果,那这个数字更多的是一种虚荣。
  • “我们已经部署了XX个AI模型/上线了YY个AI功能”:模型的数量或功能的堆砌,并不等同于AI的成功落地。如果这些模型无人使用,或这些功能并未被用户接受和激活,那它们只是沉睡的资产(甚至是负债)。

真正的KPI,应该与业务目标紧密相连,能够清晰地反映AI为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真实价值所作出的贡献。

剧终前的启示:关键要点

  • 破除流派迷信: 警惕“跟风派”、“屠龙刀劈柴派”、“画饼充饥派”的错误做法。
  • 回归常识与价值: AI是工具,核心是解决真实痛点,创造用户与业务价值。
  • 结构化实践路径: 遵循“剧本审查(需求洞察) -> 角色选拔(场景定义与评估) -> 带妆彩排(MVP验证) -> 正式公演(迭代与推广)”四步法。
  • 关注真实KPIs: 用业务效率、成本收益、用户体验等硬指标衡量成功,警惕虚荣的“伪KPIs”。

尾声:荒诞剧未完待续?——保持清醒,别做“剧中人”

幕布即将落下,但这出名为“AI落地”的荒诞剧,似乎还没有真正迎来剧终。我们看到了狂热的追逐,看到了尴尬的打脸,也探讨了那纠缠不清的“存在”悖论。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在喧嚣中找到一丝“人间清醒”,勾勒出一幅从“寻找”转向“创造”的路线图。

AI本身并不荒诞,它是一项潜力巨大的技术。荒诞的是我们围绕它所演出的一幕幕闹剧——那些被焦虑、投机和盲从所驱动的“寻场景”运动。AI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与渴望,也映照出我们对“创新”的集体性迷思。

核心的启示或许在于:寻找AI落地场景的关键,不在于追逐技术本身有多么前沿,而在于能否回归商业的本质和用户的真实需求。 当我们不再把AI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不再沉迷于“为了AI而AI”的怪圈,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赋能工具,审慎地、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时,AI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那么,AI的下一出大戏又将是什么?主角,还会是我们这些热衷于寻找“不存在”的场景,并乐此不疲地讨论其“存在”与否的观众和演员吗?还是说,我们能吸取教训,拿起“人间清醒”的剧本,导演一出真正聚焦价值创造的精彩好戏?

未来未定,选择在我们手中。但至少,请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别在不知不觉中,又成了下一场荒诞剧里的“剧中人”。

本文是一个测试,由纯AI生成,文章类型:博客文章,prompt如下:

帮我写一篇辛辣讽刺的文章,关于无数人在寻找AI落地应用场景,但是一次一次被现实打脸,发现AI落地场景其实是一个悖论,恰恰是一旦人们相信并不存在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存在了。最后总结一下如果要找AI落地应用场景的正确做法。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序幕:AI热潮下的“寻场景”狂欢与集体迷思
  • 第一幕:打脸进行时——当“万能AI”遭遇骨感现实
    • “为了AI而AI”的尴尬
    • 美好的PPT vs 惨淡的ROI
    • 数据、算法、算力的三重拷问
    • “伪需求”与“痒点创新”的盛行
    • 案例点缀:AI赋能广场舞大妈的悲喜剧
    • 第一幕关键要点
  • 第二幕:悖论的内核——“不存在”的场景如何“存在”?
    • “薛定谔的猫”与AI场景
    • 信念的“创造力”与盲目的“驱动力”
    • “AI落地”的话语狂欢与符号价值
    • 期望的悖论
  • 幕间休息:喧嚣背后的冷思考——我们为何陷入这场“荒诞剧”?
    • 技术发展周期的必然阶段?
    • 资本的逐利本性与媒体的推波助澜
    • “创新焦虑”与“转型迷茫”下的路径依赖
    • 认知门槛与信息不对称
  • 剧终前的启示:从“寻找”到“创造”——AI落地的“人间清醒”指南
    • AI落地大戏的几大流派(反面教材)
    • 推荐的AI应用场景探索与实践框架:AI落地“排雷”与“价值创造”四步法
      • 核心指导原则:“AI落地反悖论心法:回归常识,创造价值”
      • 推荐行动路径 (分阶段):
      • 阶段一:剧本审查 (需求洞察与机会识别)
      • 阶段二:角色选拔 (场景定义与可行性评估)
      • 阶段三:带妆彩排 (方案设计与原型验证)
      • 阶段四:正式公演与持续打磨 (迭代优化与规模化推广)
      • 衡量AI场景落地成功的关键指标 (KPIs):戳破AI泡沫的“照妖镜”——拒绝虚荣,拥抱真实价值
    • 剧终前的启示:关键要点
  • 尾声:荒诞剧未完待续?——保持清醒,别做“剧中人”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