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5年,一个AI浓度高到令人窒息的时代。空气中弥漫着0和1的躁动,每个人都在谈论AI,每个PPT都在描绘AI。从硅谷到中关村,从科技巨头到隔壁老王刚注册的“智能XX”工作室,一场声势浩大的“AI寻场景”运动正如火如荼。这不像技术探索,反倒更像一场后现代的行为艺术——全民手持名为“AI”的榔头,满世界寻找一切看起来像钉子,或者能被硬掰成钉子的东西。
“万物皆可AI,大力出奇迹!”这口号喊得山响,仿佛只要给产品贴上AI的标签,就能点石成金,原地飞升。咖啡机要AI调配口味,马桶要AI分析健康,连小区保安亭都恨不得装上AI识别系统,用以区分业主是真笑还是假笑。这场狂欢的背后,却少有人问: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智能”吗?这究竟是真实需求的召唤,还是被技术、焦虑和那该死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情绪裹挟的集体梦游?
本文,就是一部关于这场“寻找”行为的荒诞剧本。我们将尝试揭开这层光鲜的AI外衣,探究其内在的矛盾与悖论,特别是那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核心论点:AI落地场景,恰恰是在人们相信那些本不存在的东西时,它才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存在”了。
聚光灯亮起,第一幕的剧情可谓高潮迭起,充满了“啪啪”作响的音效,那是AI的宏大叙事被现实无情打脸的声音。
许多企业和团队,怀揣着对AI的无限憧憬(或者说对落伍的无限恐惧),在并没有明确业务痛点,甚至连自家数据都一团糟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AI赋能之路。他们不是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方案,而是手握“AI”这把尚方宝剑,四处寻找可以被“斩”一下的业务环节。结果往往是:给自行车配导弹,给鱼缸装声呐,技术是高大上了,成本也上去了,问题却还在那里,甚至更糟了。
在融资路演或立项报告的PPT里,AI应用场景个个惊天地泣鬼神:效率提升N倍,成本降低M%,用户体验颠覆式创新,市场规模万亿起步。然而,一旦进入实际开发和部署阶段,这些美好的泡泡就一个个破裂。高昂的算法研发成本、数据标注成本、算力租赁成本,以及漫长的调优周期,让最初承诺的ROI(投资回报率)变成了一纸空文,甚至成了负数。老板们看着财报上新增的“AI研发投入”和原地踏步的“业务产出”,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图1:AI项目期望与现实ROI落差示意图(讽刺性演示)
AI不是魔法,它是建立在数据、算法和算力“三座大山”之上的。许多人只看到了算法模型的光鲜,却忽视了背后的基础建设。
在“万物皆可AI”的口号下,大量所谓的AI应用场景其实是在解决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或者只是将原有流程复杂化、AI化,并未带来实质价值提升。比如,用复杂的AI图像识别技术去分类垃圾,其成本和效率可能远不如训练有素的保洁阿姨;或者开发AI写诗机器人,写出来的东西味同嚼蜡,远不如人类随性的涂鸦。这些“痒点创新”和“伪需求”,消耗了大量资源,却只收获了一地鸡毛,以及用户“就这?”的困惑表情。
不妨虚构一个案例:某社区雄心勃勃推出“AI智能广场舞匹配系统”,号称通过AI分析大妈们的舞姿偏好、节奏感、甚至社交活跃度,为她们精准匹配舞伴和舞曲,提升广场舞体验。PPT上画的是和谐共舞、其乐融融。现实呢?大妈们抱怨AI推荐的舞伴“没有灵魂”,推荐的舞曲“不是那个味儿”。系统维护成本高昂,识别准确率堪忧(尤其是在灯光昏暗或大妈们穿着相似服装时)。最终,大妈们还是回到了最原始的“自由配对”模式,而那套昂贵的AI系统,成了社区的“智能”摆设,间或用来给领导参观时演示一下“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丰硕成果”。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这出荒诞剧的核心——那个关于AI落地场景的悖论:“恰恰是一旦人们相信并不存在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存在了。” 这听起来像个哲学禅语,但在AI领域,它却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真实上演。
AI落地场景,在很多时候就像那只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在被“观测”(即被资本、媒体、从业者集体“相信”并投入资源去“寻找”和“验证”)之前,它可能并不真正存在于用户的实际需求清单中,或者当前技术和商业条件尚不具备其“存在”的基础。然而,一旦这只“猫”被放进了“寻找”的盒子里,并且有足够多的人坚信它“既死又活”,那么围绕它的各种活动——研究、开发、宣传、投资——便会轰轰烈烈地展开。最终,即使这只猫(真实的、有价值的场景)从未真正“活”过来,但那个装着猫的“盒子”(寻找行为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概念、泡沫、职位、报告等)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了。
这个悖论的运作,依赖于两种力量:
1. 信念的“创造力”(讽刺性解读): 当足够多有影响力的人和机构(手握资本的大佬、口若悬河的KOL、追逐热点的媒体、渴望转型的企业)开始集体“相信”某个AI场景是“未来趋势”时,即使这个场景在当下看来虚无缥缈、不切实际,巨大的关注度和资源(金钱、人才、时间)也会像潮水般涌入。这种“信念”驱动的投入,确实会“催生”出一些东西:
2. 盲目的“驱动力”(批判性解读): 支撑这种“信念”的,往往并非理性的市场分析或真实的用户需求,而是:
在这种盲目驱动力的作用下,那个“被相信的、不存在的场景”就如同“皇帝的新衣”,尽管它赤裸裸地缺乏价值根基,但在众人的“指鹿为马”和“心照不宣”中,它堂而皇之地“存在”着,并消耗着社会资源。
在当下的商业语境中,“AI落地”这个词本身,其符号意义往往大于其实际应用价值。一家企业宣称自己“成功实现了AI在XX场景的落地”,无论这个落地是真是假、是深是浅、是否有用,它首先传递了一个信号:这家企业是“创新”的、是“先进”的、是“拥抱未来”的。这个“AI”标签,像一枚闪亮的勋章,可以用来吸引投资、招揽人才、提升品牌形象,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应对业绩下滑的“遮羞布”。
因此,许多时候企业追逐的并非AI场景本身能带来的业务增益,而是“拥有AI”这个标签所赋予的象征资本。这种对符号价值的过度追求,进一步加剧了“寻找不存在的场景”这一行为的荒诞性,因为只要能“讲出一个AI故事”,场景是否真实、有效,反而退居其次了。
当人们对AI的期望被无限拔高,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时,一种奇特的心理机制便会启动。为了弥合这种落差,或者说为了不承认最初期望的虚妄,人们反而会更加执着于“寻找”。“我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AI落地场景,一定是因为我们找得还不够努力、不够多、不够创新!”这种非理性的坚持,使得“寻找AI落地场景”这个行为本身,演变成了一种常态,一种AI领域独特的存在方式。如同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夸父,追逐着一个可能永远无法触及的“太阳”(理想的AI场景),而这个“追逐”的过程,却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最终,AI落地场景的悖论形成了一个闭环:因为相信它(会)存在,所以投入资源去寻找;因为投入了资源,所以必须“找到”一些东西来证明投入的合理性,哪怕这些东西是泡沫;因为“找到”了泡沫,所以更加坚信“它”真的存在或即将存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构成了AI落地荒诞剧中最令人深思的一幕。
在剧情的高潮迭起之后,幕间休息提供了一个喘息和反思的片刻。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或者说身不由己地)参演了这场关于AI落地的荒诞大戏?
有人会说,这是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 Hype Cycle)的必然。AI正处于期望膨胀期,泡沫和幻灭是必经之路,然后才能进入稳步爬升的光明期。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每次新技术浪潮来临,我们似乎总是在同一个“期望膨胀”的坑里摔得鼻青脸肿,只是这次坑的名字从“互联网+”、“O2O”变成了“AI”。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除了“周期必然”,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让我们乐此不疲地制造和追逐泡沫?或许,这条曲线本身就是一本写给“韭菜”的心理按摩指南。
资本是嗅觉灵敏的鲨鱼,哪里有“血腥味”(风口),哪里就有它们的身影。AI无疑是近年来最“香”的骨头之一。为了追逐高回报,资本不惜重金下注,炒作概念,催熟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为了流量和眼球,媒体往往会放大AI的万能神话,过度解读其潜力,将个别突破渲染为普遍趋势,营造出一种“AI不搞不行,搞了就能上天”的舆论氛围。资本和媒体的合谋,为这场荒诞剧搭建了华丽的舞台,并不断招揽着观众和演员。
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行业和企业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创新焦虑”和“转型迷marg”。AI技术的出现,仿佛一根救命稻草,被许多人视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摆脱困境的“银弹”。在这种心态下,企业很容易在缺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盲目投入AI,试图通过技术捷径解决深层次的战略和管理问题。这种路径依赖,使得AI常常被“供”在神坛上,却难以真正融入业务的肌理。
AI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认知门槛。对于大多数非专业决策者和普通公众而言,理解AI的原理、能力边界和落地条件并非易事。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容易被天花乱坠的宣传和过度简化的概念所误导。当“AI专家”们用一堆听不懂的术语描绘未来时,许多人会选择“不明觉厉”,然后默默加入“寻场景”的大军,生怕自己显得“不懂行”或“跟不上时代”。
这场荒诞剧的产生,是技术浪潮、资本逻辑、媒体生态、社会心理和认知偏差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认识到这些深层原因,或许能帮助我们从喧嚣中寻得一丝清醒,为下一幕的“人间清醒”指南做好铺垫。
好吧,既然这出关于AI落地的荒诞剧已经演得如此投入,掌声(和打脸声)也此起彼伏,如果非要给它安排一个不那么荒诞的“续集”,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换个剧本了。这个新剧本,不再是盲目的“寻找”,而是清醒的“创造”。
但在切换剧本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旧剧本中那些把AI落地大戏演砸了的几大“主流”流派,权当反面教材,引以为戒。
流派一:“跟风凑热闹派”
流派二:“屠龙刀劈柴派”
流派三:“画饼充饥派”
警示: 以上流派纯属讽刺性概括,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或者,赶紧反思)。
好了,吐槽完毕,现在是时候贡献一些“人间清醒”的干货了。如果我们真的想让AI不再是戏剧道具,而是成为创造价值的得力工具,或许可以试试下面的框架。
原则阐述: 这个心法的核心就一句话——“别再为AI找场景,而要为真实存在的业务痛点和用户需求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AI可能只是其中一个选项,甚至不是最佳选项)。AI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而非自身的存在。”
实施要点:
这个路径好比一出精心编排的正剧,分为四幕,确保AI在其中扮演的是“实力派”而非“流量明星”。
本阶段目标: 找到真正值得AI出演的“剧本”——即那些能通过AI技术显著改善或解决的真实业务痛点和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
关键行动:
核心产出物: “经过优先级排序的真实痛点/需求清单”、“潜在AI赋能机会初步评估报告(含初步价值判断)”。
本阶段目标: 清晰定义AI在该“剧本”中的“角色定位”(即具体的应用场景),并严格评估其“演技”(技术可行性)、“票房潜力”(商业价值)和“后勤保障”(数据基础、资源投入、伦理风险等)。
关键行动:
核心产出物: “详细的AI应用场景规格说明书(包含明确的问题、目标、范围、成功指标)”、“多维度(技术、商业、数据、资源、风险、伦理)可行性分析矩阵与评估报告”。
本阶段目标: 为选定的AI“角色”设计出初步的“表演方案”,并通过打造“最小可行产品”(MVP)或概念验证(PoC),在真实或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检验核心假设和预期效果。
关键行动:
核心产出物: “可交互/可演示的MVP原型或PoC系统”、“用户测试反馈分析报告(包含问题、建议和满意度评估)”、“初步ROI估算(基于实际测试数据的修正版)”。
本阶段目标: 根据“带妆彩排”的反馈,持续优化AI的“演技”(模型、算法)和“剧本内容”(业务流程集成),在验证其商业价值和技术稳定性后,制定周密的“公演计划”,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并实现规模化价值。
关键行动:
核心产出物: “持续优化并稳定运行的AI解决方案”、“规模化部署与运营标准作业程序(SOP)”、“AI赋能业务的标准化流程与成功案例库”、“量化的价值实现报告”。
光说不练假把式,AI落地成功与否,最终要靠实实在在的指标说话。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硬核”KPIs,它们能有效戳破虚荣的AI泡沫:
KPI类别 | 示例指标 | 定义/说明 |
---|---|---|
业务效率提升类 | 关键流程处理时间缩短 X%;人均产出提升 Y%;自动化覆盖率达到 Z% | 直接反映AI对业务运营效率的正面影响,例如减少重复劳动,加速决策等。 |
成本节约/收益增加类 | 特定环节人力成本降低 A元/单位;通过AI预测带来的额外销售额 B万元;AI辅助决策减少的错误损失 C% | 量化AI对企业财务表现的直接或间接贡献,这是衡量商业价值的核心。 |
用户/客户体验改善类 | 用户满意度(NPS/CSAT)提升 D点;客户问题首次解决率提升 E%;产品/服务使用门槛降低 F(例如操作步骤减少) | 从用户或客户的视角衡量AI带来的价值感知,例如更便捷、更个性化、更满意的服务。 |
(警示)需要警惕的“伪KPIs”:
在AI领域,还存在一些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可能误导决策的“伪KPIs”,需要高度警惕:
真正的KPI,应该与业务目标紧密相连,能够清晰地反映AI为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真实价值所作出的贡献。
幕布即将落下,但这出名为“AI落地”的荒诞剧,似乎还没有真正迎来剧终。我们看到了狂热的追逐,看到了尴尬的打脸,也探讨了那纠缠不清的“存在”悖论。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在喧嚣中找到一丝“人间清醒”,勾勒出一幅从“寻找”转向“创造”的路线图。
AI本身并不荒诞,它是一项潜力巨大的技术。荒诞的是我们围绕它所演出的一幕幕闹剧——那些被焦虑、投机和盲从所驱动的“寻场景”运动。AI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与渴望,也映照出我们对“创新”的集体性迷思。
核心的启示或许在于:寻找AI落地场景的关键,不在于追逐技术本身有多么前沿,而在于能否回归商业的本质和用户的真实需求。 当我们不再把AI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不再沉迷于“为了AI而AI”的怪圈,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赋能工具,审慎地、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时,AI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那么,AI的下一出大戏又将是什么?主角,还会是我们这些热衷于寻找“不存在”的场景,并乐此不疲地讨论其“存在”与否的观众和演员吗?还是说,我们能吸取教训,拿起“人间清醒”的剧本,导演一出真正聚焦价值创造的精彩好戏?
未来未定,选择在我们手中。但至少,请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别在不知不觉中,又成了下一场荒诞剧里的“剧中人”。
本文是一个测试,由纯AI生成,文章类型:博客文章,prompt如下:
帮我写一篇辛辣讽刺的文章,关于无数人在寻找AI落地应用场景,但是一次一次被现实打脸,发现AI落地场景其实是一个悖论,恰恰是一旦人们相信并不存在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存在了。最后总结一下如果要找AI落地应用场景的正确做法。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