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手握五十美元月费的美国用户,每月掏出最新的 iPhone,看着那格亮晶晶的 5G 图标,心里只有一句:这网真香。可偏偏没人告诉他,他这点“小确幸”里,悄悄藏着德国人半套基站的维护费。技术全球化?跨洋“联合演出”?听不懂没关系,下面有答案!那是美国人在“非自愿众筹”欧洲的 5G。当你在欧洲某小国埋怨信号卡顿时,不妨想想:你用的网,很可能是隔着大西洋的老兄弟买单。
说完用户,得先把两位主角请出来亮亮相:一个是北欧通信一哥爱立信,一个是表面上“地广人稀”、实则银子最多的美国 5G 市场。你以为他们是天生搭档?不是,是一场无声的价格博弈:美国运营商先高价买单,供应商先在美国赚足,再把“甜头”分给欧洲,形成了一条奇妙的财政循环。
话说回来,先说这笔“安全溢价”。同样一台 5G 基站,美国运营商乐意多掏三成。不全是钱多烧得慌:
剩下两个老面孔立刻抬价:你要选,都给我钱。爱立信这时候一拍胸脯:“我来扛”,并笑着对欧洲人说:“放心,我会给你们留点甜头。”于是,美国市场成了爱立信利润的提款机,欧洲反倒成了被“补贴”的那一方。
这是不是危言耸听?瞧数据就知道。
2016 年,爱立信在美国的收入只占总营收的 25%;到 2025 年第一季度,这个比例已经飙到 45%。小算盘打得啪啪响。换句话说,美国人在打着“产业安全”旗号赶走某些厂商的同时,正拿钞票把瑞典这家公司养得肥肥的。连当年扶持 Lucent、Motorola 的热情,都没比今天这出更大手笔。
爱立信自己也承认:要不是美国市场撑着,欧洲的价格体系下早就赔出翔来了。CEO Ekholm 几次公开表达对欧洲的“失望”,直言总部“不妨搬去美国”。熟悉通信圈的人都明白,这更像提高筹码的语言:欧洲再不涨价,我就把你们当边缘市场。(后文我们还会揭示,背后正酝酿着并购风险。)
说完美国,咱们再瞄瞄欧洲那一边。
欧洲能拿到低价,源自一场无休止的价格战。德国有电信、沃达丰,英国有 BT、O2,法国有 Orange,谁家不是天王老子?竞争惨烈之余,还得应对政府层层压价:涨价?政客跳出来抗议;不涨?只能砍设备价,谁便宜谁中标。爱立信、诺基亚这些供应商,为了抢合同,只能靠美国市场“高利润”输血欧洲。说白了,他们在欧洲市场是“省着花”的过日子典范。
于是,美国俨然成了通信圈的“潘多拉赞助人”。当年欧洲还盼着 Open RAN 能打破“老三家”垄断,就像盼神仙送馅饼,到了桌上却变成白菜;拼装派上台的美梦,却被美国人弃之不顾,欧洲运营商只好睁大眼睛又回到那三家老朋友身边。看看爱立信刚签下 AT&T 合同,诺基亚却被 Verizon 一脚踢出门,只剩 T-Mobile 做最后的拥抱。连三星都撬走一小块蛋糕:欧洲除某为外的选项,寥若晨星。你若旁观,恐怕只能叹一句:弱肉强食,连配菜香菜都得排队。
最讽刺的是,欧洲运营商嘴上抱怨贵,私底下却个个排着队买单。问他们理由?答曰:“美国品质加持,盈利反哺体系的优质货。”是不是和前几年欧洲抢购美国疫苗的逻辑如出一辙?一样的政治驱动,一样的心理错位。
再瞅瞅覆盖率。欧洲5G中频段的普及率只有45%,而北美已经刷到了90%。现实就是:金钱能买到“先人一步”的快乐。以为是技术差距?不,是钱没到位。美国人均资本开支,是欧洲人的两倍有余。Vodafone 那份白皮书说得明白:欧洲人均每年投入123美元,美国人则投270美元。换成大白话:美国人不仅铺自家网,还帮隔岸小伙伴包了。
那美国人真是“冤大头”?也不全是。他们换来的,是更高的网络质量、更低的延迟、更稳的服务,以及通信设备商对本土市场的优先级。你看爱立信那些新模块、新优化,几乎都是先在美国部署。欧洲要想“快人一步”?只能在美国吃完透支后再说。这不是技术崇拜,而是利润驱动;真金白银,才足以换来那份心安理得。
话说回来,欧洲人的“力气”也不可小觑。他们贡献了一个极其严苛、碎片化、反市场化的监管体系。涨价要听欧盟解释,换供应商要跟德国政界扯一上午华为该不该封;监管铁笼里,总有人趁缝钻。结果是,全世界最不赚钱的5G市场,却成为提早开跑5G概念的欧洲。而如今的“商用”场景,常卡在实验室演示和官方宣传稿之间,合唱跑调最不明显。
最绝的是,中国厂商依然在边缘地带抢活。德国市场,诺基亚和爱立信仍是中频段主力,凭借价格与效率优势,维护成本低。如果没有美国市场的高利润续命,爱立信早就砍掉那些“漏单区”了。就像二手豪车捡漏:赚到了,就是赚到了。
先别以为这是一次性演出,放眼整个产业,这出“美国买单、欧洲受益”的大戏,其实是通信全球化的缩影。GSM 时代靠统一标准,5G 时代靠利润集中支撑技术演进。爱立信用美国市场的钞票,换来欧洲市场的低价特供;欧洲人则借这套低价,维持数字主权与“独立性”幻觉。真正可怕的,不是谁要退场,而是美国人有朝一日醒悟:发现自己成了“非自愿通信慈善家”。
并非危言耸听。已有美国智库建议:不如直接推动并购,让本土基金收购爱立信或诺基亚,彻底造就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供应商。毕竟,当年 Lucent 和 Motorola 合并时,谁也没想到:有一天,美国通信网络要靠跨洋采购才能运转。
那时,欧洲“优惠价”或将戛然而止。你以为是市场价,其实是精心算计的战略补贴;你以为能长久享受,岂料不过是大国博弈下的短暂红利。
当然,这套体系还能再运转几年。只要美国继续为 5G 撒币,爱立信就能当好中间商,把跨洋利润变成欧洲网络的“隐形投资”。但时间不会永远站在他们这边:国产大厂或许会彻底被政策驱逐;爱立信也可能因全球资本游戏而改旗易帜。
而我们在看这场大戏时,别只盯着几家设备商的利润表,更要看清背后的国际产业分工游戏。全球化不是定格的图像,而是利润、制式、安全与资本之间不断博弈的动态平衡。只不过这回的大善人,是每月缴费的你我:手握 T-Mobile 账单,却毫不知情地成了这场通信马戏团的“首席赞助商”。
至于未来,是欧洲打造低价新星,还是美国干脆拿下现有巨头?都取决于谁的钱袋子先撑不住,也取决于谁最先觉醒,意识到自己不是舞台中央的主角,却成了这出剧的最大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