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完全没有文档、代码混乱的遗留系统,很多开发者的第一反应是:“不敢动”。这类系统往往是业务中台的核心,一旦动错,风险巨大。本文将从实际工程出发,介绍如何通过行为分析、日志回放、静态分析等手段,逐步理解和重构这些“黑箱系统”,并补齐接口文档,最终为重构打下稳定基础。
“代码写出来三年,团队已换两拨。”
“没文档、没人懂,改错就挂。”
这样的项目不是少数。那我们如何在没有任何原始文档的前提下,系统性地理清一个遗留系统的功能结构,并做好后续的改造准备?这篇文章将为你展开思路。
使用如下工具对代码进行扫描和可视化:
pyan
, snakeviz
分析模块调用路径目标是:
找出控制器(controller)、服务类(service)、路由表等“系统入口点”。
用 dependency-cruiser
可视化 JS 项目中的模块关系:
npx depcruise --include-only "^src" --output-type dot src | dot -T svg > dependency-graph.svg
目标是:
反推出典型“用例”路径,提取出功能边界。
借助 Kibana 分析用户请求最频繁的路径、参数结构,从而还原接口行为。
docker run -it --rm -p 1080:1080 mockserver/mockserver
目标是:
用测试守住行为边界,哪怕你还不敢动代码,也能验证是否被破坏。
A: 可以使用 SDK Hook 或通过测试环境绕开签名验证逻辑,重点是找到调用的“意图”。
A: 建议配合静态分析工具 + IDE 变量引用跳转功能,逐步画出依赖图。可以从高频请求入手,不需要一口气理解全部。
一旦基本行为与接口明确,我们就能开始第二阶段: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