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硬盘分区基础 什么是硬盘分区,分区用来做什么? 分区就是硬盘的“段落”。Windows分区有自己的盘符(C:,D:等等),这些分区看起来都好像是一个独立的硬盘。 最简单的情况下就是将整个硬盘作为一个唯一的分区。如果您购买了一台已经预装了window的机器,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 如果您希望在机器上安装更多的操作系统,将需要更多的分区。您更不能在这个单独的分区里面再安装linux。如果您要同时安装Windows ME和 Windows2000,那么您将需要两个分区。原因是不用的操作系统原则上采用不同的文件系统。如果几个操作系统都支持相同的文件系统,通常为了避免在一个分区下有相同的系统目录,也将他们安装在不同的磁盘分区。 在Linux下是不同的情况,它本身又有更多的分区--比如,根分区 “/” 和交换分区“swap”。 提示:说的更清楚一点:您在安装Linux时考虑的并不是windows分区下还有多少空间,因为windows分区下的空间Linux不能使用。您需要在Windows分区外建立新的分区。 分区类型 硬盘分区一共有三种: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 在一块硬盘上最多只能有四个主分区。您可以另外建立一个扩展分区来代替四个主分区的其中一个,然后在扩展分区下您可以建立更多的逻辑分区。 扩展分区只不过是逻辑分区的“容器”。实际上只有主分区和逻辑分区进行数据存储。 提示:Windows9x/ME下自带的分区程序fdisk只能定义一个主分区。也就是说,在Windows9x/ME下您只能定义最多一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和扩展分区下更多的逻辑分区。如果你想要使用更多的主分区,必须在Linux下进行分区。 分区和格式化 每个操作系统下都有自己的用来改变硬盘分区的工Windows9x/M下是非常有名的FDISK,在Windows NT/2000/XP中带有一个非常方便的图形界面的工具,他的位置在不同的Windows版本下也稍微有所不同(比如在2000下 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磁盘管理)。在Linux下进行分区既可以使用FDISK,或者一个相同功能的图形界面程序。 每个主分区和逻辑分区都回被存储一个识别文件系统的附加信息。操作系统(Windows或者Linux等等)能通过这些信息非常容易的识别和确认,应该使用哪个分区。不能识别的操作系统分区将会被忽略。 通过分区当然不能产生任何文件系统。在分区之后只是对硬盘上的磁盘空间进行了保留,还不能直接使用。在此之后分区必须要进行格式化。在Windows下可以通过资源管理器下的文件菜单或者FOMATE程序来执行,在Linux下大多数情况下由mke2fs来完成。 提示:Linux支持不同的文件系统。应用最广泛的是ext2。ext2就是有我们上面提到的mke2fs程序来建立的。Linux当然也支持reiserfs文件系统 注意:进行任何磁盘分区或大小的改动工作,都会丢失以前的数据。一次在分区直前一定要对数据进行备份。 Dos/Windows下的分区名称 在Windows下操作系统使用的分区将用盘符来表示。A:和B:为软驱保留,其他应盘上的主分区和逻辑分区将从C:开始依次排列。(扩展分区没有任何盘符,而且是看不到的。在我indowsx下同样也看不到Linux分区) 如果一台机器有很多的硬盘,光驱,软驱等,磁盘分区的命名将产生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块硬盘上的主分区和逻辑分区将首先得到命名盘符;然后是第二块,第三块等等。比如您有三块硬盘,每一快硬盘上同时又有一个主分区和两个逻辑分区,那么第一块硬盘的命名将是C:,F:,G:,第二块为D:,H:,I:,第三块为E:,J:,K:。 在WindowsNT/2000/XP下可以改变这些系统自动命名的名称。比如你可以将一个光驱命名为X,这样在添加新的分区的时候他的名称就不会改变了。 陌生文件系统的分区将不会被命名,在大多数程序里面(比如资源管理器)是看不到的。、这些分区将只能在磁盘分区工具(Windows9x/ME下的FDISK,Win2000下的计算机管理-命令解释器)下面显示。 Linux下的分区名称 Linux下的分区命名比Windows下面将更加清晰详细,但是由此而来的名称不容易记住。不同于Windows下的盘符,Linux通常采用设备-名称(device-name)。一般的硬盘(比如IDE硬盘)将采用/dev/hdxy来命名。X表示硬盘(a是第一块硬盘,b是第二块硬盘,依次类推),y是分区的号码(从0开始,1,2,3等等)。SCSI硬盘将用/dev/sdxy来命名。光驱(不管是IDE类型或者SCSI)将和硬盘一样来命名。 提示:IDE(集成电路设备)和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两个目前最流行的连接计算机硬盘,光驱或者软驱的系统。SCSI比IDE速度要快,但是同样价钱也要贵一些。SCSI通常可以用于文件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Linux支持这两种系统(当然可以同时在一台机器上拥有IDE和SCSI设备) IDE硬盘和光驱设备将由内部连接来区分区定。/dev/hda表示第一个IDE信道的第一个设备(master),/dev/hdb表示第一个IDE信道的第二个设备(slave)。按照这个原则,/dev/hdc和/dev/hdd为第二个IDE信道的master和slave设备。被命名为/dev/had和/dev/hdc的两个设备在理论上是同样可以的,在这里不使用/dev/hdb。(这种情况下,设备被作为master连接在第一和第二个IDE信道上) SCSI硬盘或者光驱设备依赖于设备的ID号码,不考虑遗漏的ID号码。比如三个SCSI设备的ID号码分别是0,2,5,设备名称分别是/dev/sda,/dev/sdb,/dev/sdc。如果现在再添加一个ID号码为3的设备,那么这个设备将被以/dev/sdc来命名,ID号码为5的设备将被称为/dev/sdd。 分区的号码不依赖于IDE或者SCSI设备的命名,号码1到4位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保留,从5开始才用来为逻辑分区命名。由于这个原因,经常会有号码漏洞。(比如1,2,5,6,在这里3和4就是号码漏洞)比如:第一块硬盘的主分区为hda1,扩展分区为hda2,扩展分区下的一个逻辑分区为hda5。 下面还有一些例子帮助大家来理解 /dev/hda 表示整个IDE硬盘 /dev/hda1 表示第一块IDE硬盘的第一个主分区 /dev/hda2 表示第一块IDE硬盘的扩展分区 /dev/hda5 表示第一块IDE硬盘的第一个逻辑分区 /dev/hda8 表示第一块IDE硬盘的第四个逻辑分区 /dev/hdb 表示第二个IDE硬盘 /dev/hdb1 表示第二块IDE硬盘的第一个主分区 /dev/sda 表示第一个SCSI硬盘 /dev/sda1 表示第一个SCSI硬盘的第一个主分区 /dev/sdd3 表示第四个SCSI硬盘的第三个主分区
下来你的首要问题是“我的机器有16G,分了一个C盘4G,两个D,E盘各6G”我还想保留 C盘的windows,我能把Linux安装到D盘或者E盘上么?呵呵,非常好,你知道Linux是 一个操作系统,可能要把windows弄掉,但是遗憾的是你对硬盘,分区的理解是错误的。 下篇文章会讲硬盘分区的问题。 OK,要讲硬盘分区了。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讲讲概念问题,什么是概念 问题呢?你还记得第一次,绝对的第一次听到A:盘,B:盘,C盘时候的感觉么? 在那之前自己也许知道计算机有个存储数据的地方,因为在电视上或者广告上 看到过磁带机(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很久很久那种一个傻姑娘在一个磁带 柜前面操作一个现在看来是垃圾的磁带设备会不停的成为电视台播放电脑题材 节目的缺省背景)或者硬盘的图象。但是你并没有一个概念计算机究竟怎么使 用这些设备,直到你第一次打出dir a:或者打开explorer看到A: C:字样的目录 树。如果你还记得当时的感觉,恭喜你,这种感觉又回来了。 对于一般人,只需要知道计算机能做什么就行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什么东 西越简单越好,越不需要他们去花时间学习理解越好,所以计算机从开始的打 孔到了后来的键盘屏幕,现在又往语音输入智能交互方向发展。这很好,让那 些把计算机当工具的人能更专注他们的工作(当然,他们会为此向我们--计算 机的建设者付出应有的报酬)。可以说,MS在这方面作的很好,没有人会否认 windows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操作系统。这是指从使用者而言,你不需要太多 的去理解机箱里面的知识,或者说尽可能不去理解,就能尽快让计算机为你工 作。比如将本来很复杂的硬盘通过它在中间的操作搞成了C: D: E:盘这样的东 西,让一个只需要会打字的秘书MM也能知道怎么存储文件(当然也会有笨的不 可救药的)。但是这样(MS替你打点一切)的做法的一个问题也是显而易见 的:你没有机会,或者说没有被迫的机会去了解更深一层的知识。而且当你脑 子里只知道”C: D: E:“的时候,你就只有跟着windows走这一条路了。 OK,言归正传。安装Linux的硬盘分区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是每个Linux新 手,甚至到有一定水平的人都不敢说很清楚或者掌握的(包括我自己)。硬盘 是个很古怪的东西,它的基本脾气是,一点搞不好,一大块数据就要丢,而且 丢的干干净净。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某人的毕业论文之类东西在答辩之前三天 因为硬盘问题而丢失并且没有备份!而安装Linux是必须跟硬盘很底层的部分打 交道的,而不是win下面安装个程序那么安全。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如果硬 盘上有重要数据,最好别贸然安装Linux。比较好的一个办法是找台不重要的机 器,硬盘可以重新分区格式化的,多安装几次Linux,多试验一下windows和 linux共同存在的各种情况。这样以后心里就有底了。如果实在要安装,一定要 备份重要数据,切记。 下来讲Linux对于硬盘的概念。只考虑IDE硬盘。对于一个硬盘的操作分很多 层。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硬盘是由很多个512字节的扇区组成的。而这些扇区会 被组织成一个一个“分区”。这些对于每个操作系统都是一样的,在这之上每 个操作系统自己去管理分给自己的分区。对于windows来说,它会把这些分区格 式化然后按照CDE盘来管理。而Linux则不同。所以呢,一个硬盘上分多个分 区,安装多个操作系统比如windows,Linux,Solaris等是完全可以的。但是由于 每个操作系统对分区的操作不同,只能说把操作系统安装到分区中而不存在把 操作系统安装到CDE盘中(UMSDOS方式先不提)。 每个硬盘的第0个扇区是个特殊扇区,它不属于任何分区。它存放的是两个东 西:第一是一个很小的程序,它由计算机在启动的时候运行,这个程序一般是 某个操作系统带的启动程序,它运行后会启动某个操作系统或者给用户选择来 启动某个操作系统。Windows的0扇区启动程序很简单,它就是把windows启动 了,所以在这之前你是不会有多操作系统在一个硬盘上共存的概念的。而Linux 所带的启动程序可以让你选择启动哪个操作系统,它叫做lilo。这个东西我们 以后会经常碰到它。0扇区还存放有另外一个重要数据:分区信息。前面讲过, 硬盘是有分区的,那么到底怎么分的,这个信息是存在0扇区的。硬盘的分区规 则是这样的:一个分区的所有扇区必须连续,硬盘可以有最多四个分区,这四 个分区可以是四个主分区或者三个主分区加一个扩展分区。在扩展分区里可以 再继续分逻辑分区。举一个例子,一个10G的硬盘,安装windows,有C: D: E: 三个盘。那么它的分区情况可以是这样的: 分区一:主分区 4G ,格式化为C:盘 分区二:扩展分区 4G 扩展分区不能格式化,它只能被再分区为逻辑分区 剩余空间(可以被分区三,四占用) 2G 在扩展分区中,建立两个逻辑分区各为2G,格式化为D:E:盘。 那么在Linux看来又是怎么样呢?注意我提到过,对于任何操作系统而言,分区 都是一样的,尽管Linux不认同C D E盘,但是这些分区都是相同的。所以Linux 下看也是分区一,分区二等东西。但是它对这些分区的标志和解释是不同的。 在Linux下,硬盘是一个设备,实际上Linux下什么都是设备。对于IDE硬盘而 言,Linux认为存在四个设备,对应于IDE的四个位置接的设备。如果装过机器 我们知道主板上有两个槽,IDE0和IDE1,每个槽上能挂两个设备,主盘和从 盘,这些盘可以是硬盘可以是光驱。那么Linux是怎么认为这些设备的呢?在 Linux下,这些设备用/dev/hdx来标示。IDE0上的主盘就是/dev/hda,从盘就是 hdb,依此类推,如果可以有多个IDE槽就可以延续到hde hdf等。总之每条硬盘 线上接的设备都被Linux认为是一个/dev/hdx设备。如果你的机器是IDE0槽上的 主盘是硬盘,那它就是hda,如果IDE1的槽上主盘是一个光驱,那它就是hdc。 在windows下fdisk是对”硬盘1“,”硬盘2“进行操作,而linux下的fdisk就 是对/dev/hda,/dev/hdb等进行操作。这样做很灵活,很直观,不是么? 那么Linux下怎么看分区呢?Linux下的分区概念是,硬盘上的每个分区也是一 个设备(又来了)。他们的标志是/dev/hdxy,其中hdx根前面一样表示哪个硬 盘,y表示第几个分区。以hda为例。hda1就是第一个分区,hda4就是第四个分 区位置。逻辑分区从hda5开始。所以刚才那个例子中,Linux看来就是hda有 10G。hda1是主分区,格式是windows。hda2是扩展分区,在它上划出了hda5和 hda6,格式是windows。hda还有2G剩余空间可以继续建立hda3和hda4。注意因 为hda2空间已经被划分完,所以无法再建立逻辑分区。 这些硬盘的东西很容易搞混,建议多实践,多总结一下。可以参照一些有关书 籍,早期的DOS书在安装部分讲了一些。现在的linux安装部分也都有不少。另 外还有网上的一些介绍资料。 明白了Linux对分区的处理。下来就是分区策略了。在用RH6.2的光盘启动,一 直回车选择缺省设置会到一个分区界面。这里你需要告诉linux安装程序在硬盘 的什么地方安装linux。你需要告诉它一些信息,其中包括,建立一个新的 Linux分区,多大,mount到哪里。这里需要介绍一下mount的概念。 我们知道硬盘是可以分成很多分区的,每个分区由各个操作系统格式化然后就 可以使用了。但是要使用必须有一种方法。windows,或者DOS的做法是将格式 化好的分区挂(或者说mount)成C: D: E:盘。盘符的分配是操作系统决定的 (到NT后可以用户指定)。在Linux下某个分区怎么使用必须用户自己指定。在 Linux下分区并不按照C: D: E分配,而是挂(mount)到一个目录下。整个UNIX 的存储空间结构是一个目录树(而不是每个C: D: E:下各有自己的目录树)。 最上一层是根目录(用/表示,注意不是windows的反斜杠)在根低下有其它目 录。首先需要有一个分区mount成/,然后再在根下面建立其它目录然后把分区 mount到这些目录上去。所以整体来看一个unix的存储系统是一个目录树,但是 它可以包括很多分区,甚至其它存储设备,比如光驱,内存盘,或者网络磁盘 等。 在Linux安装的时候除了/还有几个目录是预先建立的,我们需要知道的 是/usr,/home还有/root。先不管他们都做什么,一般而言我们需要分一个空 间,指定它为Linux Native类型,然后mount point是这几个目录之一。另外还 需要注意的是Linux分区有两种类型,native是可以存储文件建立目录的那种, 还有一个linux swap,这个是linux的内存交换分区,在安装RH的时候必须指定 一个。所以在安装的时候最少需要分一个区,类型linux native,mount到/ 上,然后一个分区类型linux swap,swap区不mount为任何目录,系统对其进行 单独处理。 下来是分区大小问题,安装Linux一般而言1G空间为/就差不多了,初次安装为 方便起见,可以建一个2G的分区mount point为/,然后一个swap。swap的大小 作的跟内存一样大就是了,最大128M。以后再安装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对硬盘 的要求建立其它分区来mount比如/home。 对于已经安装了Windows的机器,可以在Linux安装程序里删除一个windows的分 区,一般而言是一个逻辑分区(你不会想删除C:盘吧),然后在它的空间里建 立Linux的分区。 Linux的/可以是主分区可以是逻辑分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8G的问题。我想你 也许听说过8G,到底8G是什么呢?具体问题比较复杂,简单说就是不能把Linux 的/分区mount到一个硬盘8G以后的分区上。所以如果你的硬盘有16G,前6G已经 分给C:盘,后里面是两个5G的D: E:盘,纳闷你就得把D盘分区删除建立Linux分 区而不是E盘,因为E盘已经在8G以后了。8G以后安装Linux是没有问题的,只是 无法启动。当然这个是有解决办法的,但是在新手的状态我还是建议尽量按照 最简单情况作,将来熟了再练习其它。 分了区之后继续安装,你还被要求配置一些其它东西。包括root密码,Lilo, 配置网络,X等东西。其中Lilo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你会被要求将lilo安装到 MBR,分区启动扇区,或者一张软盘上。你需要选择是是否安装到MBR或者 floppy上。一般而言安装到MBR上即可,为了保险起见可以做到软盘上,这样机 器用硬盘启动还是windows那套,进入linux可以用软盘启动。注意你需要把 BIOS中的Virus Warning关闭,否则无法安装到MBR上。 如果你的机器配置比较标准,网卡,声卡,显示卡等都能自动检测出来的话, 一路回车,再启动你就可以进入Linux了。如果运气不好(大多数情况是)网卡 声卡没有在启动的时候配好也无所谓,跟windows一样将来可以再配置。总之这 些不会影响到你安装。 OK,机器再启动,跟以往不一样的是没有看到Starting MS Windows 98....而 是一个Lilo:的提示符。这说明Lilo已经正常安装了。你现在按回车就可以进入 Linux了。如果要进入Windows可以打DOS然后回车。如果你指定了不同的 windows分区启动标志符,可以用[TAB]键看一下你有哪些选择。 这是一个很经常被问到的问题,这里说一下。出于某种原因你要删除Linux,你 知道用DOS盘启动然后fdisk删除Linux分区或者重新安装NT删除Linux分区。但 是当你一切都安装完了之后windows无法启动,Lilo:这个符号总在那里,机器 死了一样。别重新分区格式化都没用。然后某个半瓶子醋可能告诉你“没救 了,低格吧”。记住,除非硬件损坏,硬盘任何时候不需要低格。这种情况是 由于其它安装程序并不重写0扇区,即MBR造成的lilo无法删除。解决办法很简 单,请牢牢记住:用一张DOS盘启动,运行DOS的fdisk /MBR。这个命令就是重 写0扇区的引导程序为MS的标准程序,即可以启动DOS,Windows,WindowsNT, Windows 2000的那个,而不会改变硬盘分区任何其它信息。所以它是绝对安全 的,绝对安全的,绝对安全的。当你碰到Lilo无法删除的时候,记得fdisk /MBR。 OK,你成功的启动了Linux,进入了一个图形或者字符界面要求登陆。下来你会 有成堆的问题要问。下来我会讲怎么去问问题以及怎么寻找帮助。 ”大夫,我痛,告诉我怎么办吧” “别着急,你先说你哪里怎么痛了“ ”噢,哪里痛还不一样治啊,我肚子痛,快告诉我怎么办吧,我很着急的“ ”别着急,再说说你昨天都干了些什么啊?“ ”怎么跟昨天干什么还有关系?我昨天就干了我每天作的事情嘛,我觉得很正常,你怎么还不告诉我怎么办?不想说就别说“。 ”别着急,你再想想,昨天作了什么跟平时不同的事情?“ ”不同?好多都不同啊,我昨天上班没搭上公车打的的,上午没人给我打电话,比较古怪...“ ”不是这些,我是问你有关吃饭啊,运动啊之类的“ ”噢,这个啊,昨天晚上我吃了饺子,很好吃的喔“ ”噢,吃了多少个饺子啊“ ”嗯,80多个吧,噢,对了,晚上肚子就疼,一直到现在“ ”噢,那你是吃撑了“ 以上是我记忆中BOB老师写过的文章。如果你觉得这是个笑话的话,那我几乎 每天都会经历这类笑话。一个人会先问“我的Linux怎么xxx了,怎么办”,到 最后一步一步的诱导问题直至答案揭晓。你下来会遇到很多问题,你不知道去 哪里找答案。你觉得网上都是高手,你觉得高手就是你一站到那里他就知道你 有什么问题。他无所不知,会告诉你一个”绝招“一下解决你的问题。所以你 什么都不必多说,一句话的标题加一个”无内容“的内容。就等高手给你”绝 招“了。 可惜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如前所述,Linux相对于你也许很熟练掌握的windows系统来说有很多全新的概 念。好像微积分对一个只知道简单代数的人来说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你用你 固有体系下的思维来试图获得答案显然是困难的。举一个例子,Linux下的图 形界面X配置一向是新手必问的问题。你安装了Linux但是屏幕却是300X200, 16色的,你想知道怎么办。从windows那里得来的经验,你想应该有个办法找 到”显示属性“这样的菜单然后改变一下分辨率颜色深度,甚至扫描频率就可 以了。所以你的提问多半是“我的X只有300X200,我在哪里可以改变它”,然 后你期望一个高手告诉你“在xxx地方鼠标右键点一下,就得到显示属性的菜 单啦”,然后你就可以象在windows里面一样修改屏幕分辨率了。这里有什么 不对呢?不对的地方是,Linux下的X不是windows,它的显示分辨率根本不是 在图形界面里面调整,而是在进入X之前,更重要的是,能改变到更高分辨率 的前提条件是显示卡的驱动要配置好。而这个又跟Linux的发布,版本等有关 系。这么多情况都不知道,高手绝对是没有”绝招“告诉你的。对照前面那个 笑话,肚子统的原因很多,如果病人都能知道并且判断出来,医生还有什么用 ? 那么当你有问题的时候,应当怎么做呢?第一,最好别问问题。Linux的安装 配置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自己摸索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比别人告诉你要 慢很多,但是解决问题的本身有助于你加深对Linux概念的理解。同时为了解 决一个问题也许能带出很多其它问题。我记得我当初初学Linux的时候在一台 破机器上把Linux和win98安装了很多遍,最终明白了Linux分区DOS分区共存, Lilo的配置的很多问题。当然一些关键地方自己摸索耗费时间太多而且没有意 义,多交流也能达到大家共同提高的效果。关于如何去主动摸索寻找问题的答 案我后面会讲,这里就假定你需要到BBS上问一个你无法解决的问题。 你碰到了一个问题,Lilo不启动,显示010101或者LI死机,或者不知道为什么 你的X屏幕只有300X200,或者不知道怎么配置网卡,或者不知道为什么书上讲 的cd /usr/src/linux;make config返回错误信息,或者编译了一个测试程序 gcc -o test test.c 然后运行test什么输出都没有。你手足无措。你想上网 问”大虾“们来获得答案。 问问题的第一点,是要明白,两个字就能说明问题并且解决一个的事发生在在 一个大侠身上也许表现的很潇洒,但是在你提问题的时候只能表现的很无知, 就好像那个说”我痛“的病人一样。你必须详细的描述一下几个问题:你有什 么,你做了什么,你希望达到什么效果,你发现什么问题,具体的问题现象描 述。比如如果你网络不通,你就需要先说你的Linux什么发布,什么版本,你 怎么安装的,怎么配置的网络,详细到具体的命令,你的网络情况,局域网广 域网等。你也许会说很多废话,但是要明白你是来问问题的,你不会知道究竟 问题出在哪里,所以你必须把你能想到的跟问题有关的事情都说出来才可能包 含具体出问题的地方。在这里你不是大侠,无关潇洒不潇洒的问题。我们的目 的是解决你的问题,并且通过解决问题获得自身的提高,无它。 第二点,是不要自己做任何判断。好像那个认为Linux也应当根windows一样有 个地方点右键获得“显示属性”的问题一样。你事先根据自己在其它系统上的 经验来自己做了问题的限定并且将回答问题的可能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这样做既限制了你自己的思维,也影响到你正确描述问题。事实是你的错误多 半是概念错误,开始走的方向就错了,与其这样不如把自己明白的似是而非的 东西抛开,仔仔细细的把那几个问题(你有什么,你做了什么....)写清楚, 看别人会怎么作判断。 第三点,你是来提问题的,你觉得你应该受到帮助。且慢,这里已经不是教师 答疑了,你不再是一个有权力受到教育的大学生了。回答问题的人也不再是你 的老师或者助教了。他们对你没有责任。大家无非是在一个地方相互交流共同 提高。如果有人回答你,绝对是在助人为乐帮助你。而当你的问题没有人回答 的时候,多半是你的描述不够详细,别人不是医生,不必一个一个问题诱导下 去。所以当你的问题没有回答的时候,先对照前面一点再修改问题的描述,这 也是个思考的过程。实在不行,就自力更生吧,接着看下面的文章。 Linux的一个重要作用,我觉得,就是培养人自己探索的能力。回想我们的学 习过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让人自己去探索的环境实在太少。所有的问题都 有一个标准答案,要么在老师那里,要么在参考书上。就连作文这样无法量化 的东西也有个倒霉的“中心思想”。所谓“自学”也无非是猜测到底标准答案 是什么。如果要做大一点的课程项目(Class Project)也会定义的非常详细 ,老师恨不得把所有你能自我创造的细节都堵上,这样可以方便他评卷。这样 环境下教育出来的人,到了Linux下就会经常感到无所适从 -- 的确,没有老 师的标准答案了,你做的对不对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学习Linux,很重要的一点是有自己搜索知识,突破自己思想局限的能力 。遇到问题第一步不是想“谁有标准答案”然后去问人,而是先想”我怎么能 解决他“,不行就自己去寻找解决办法,再考虑这个解决办法为什么自己想不 出来,将来碰到类似问题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最后再考虑自己是否能在这 个方向上作出改进。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事之后,人的创造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而这个对于现在靠技术吃饭的人来说,就是10万和2千的区别。 OK,你有一个问题,你不知道怎么解决,你怎么去寻找答案,怎么提高自己呢 ?在有一个问题的时候,你首先要想,你是个新手,在你之前已经有无数个新 手了,你不会是个多特殊的新手。唯一的不同是你的知识面跟别人不同,而不 是你的问题有多特殊。比如你有个D-LINK 220网卡无法配置你觉得很困惑。实 际情况是有很多人已经困惑过了,他们问过这个问题并且都得到了答案。所以 你的第一步应当是明白”这个问题已经有根我一样的人问过并且在某个地方有 答案了“。 那么,怎么找答案呢?在BBS上,你可以进入Linux版,然后想”已经有答案了 ,在哪里呢“。首先你可以在从前的文章里找,这个可以用搜索标题的方法。 先想一下如果你要问这个问题要用什么关键字作标题,然后搜索这个关键字。 在BBS上搜索是输入?号然后输入关键字再回车。搜索中用什么关键字很讲究, 比如你要找有关DLINK 530-TX卡的信息,那么你要想别人会怎么问。肯定标题 里有网卡型号,可是别人会怎么写呢?也许是530TX,也许是530 TX,也许是 530-TX。所以但是肯定都包括530,所以你可以搜索530这个关键字,然后把搜 索到的文章都看一遍,基本上就有答案了。类似的可以搜索的问题还有DE 尤 220,810(Intel 810主板内置显卡驱动)等。 其实BBS只是一个很小的地方,真正最新最全的知识在网络上。几乎所有的 Linux有关程序,常见问题都会有人整理出来放在网上。需要注意的是,一, Linux不是microsoft,有专门公司维护文档。Linux的文档到处都有,质量不一,而且随着Linux的不停升级会有各种版本。比如IPMASQ因为它随Linux内核 升级版本更新很快,所以它的帮助(faq)也频繁升级。看了老的faq会让你更 糊涂。所以找文档不要看到一个就盲从,要确认它的确有用,也许你找到的是 个旧版本呢?要知道一些讲Linux的文章是5,6年前写的,当时CDROM还是个稀 罕货,你想从那里获得如何用CDROM安装Linux的问题,却发现上面都是讲怎么 用软盘安装,这个就不好了。另外还有有些讲内核编译的文档都是说make config,而且里面的选项也很旧,实际上现在内核编译都用菜单方式的make menuconfig了。所以文档的新旧是个很需要注意的事。第二点是你无法逃避使 用英文,你必须强迫自己去理解英文文档。的确有中文的文档,但是那些的普 遍问题是缺乏维护,太旧了。
扫码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深公网安备号 44030502008569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150476号 | 京ICP备11018762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20287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