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角度观察行业发展,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公众号致力于点云处理,SLAM,三维视觉,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相关内容的干货分享,欢迎各位加入,有兴趣的可联系dianyunpcl@163.com。文章未申请原创,未经过本人允许请勿转载,有意转载联系微信920177957。
摘要
在机器人视觉领域,手眼标定(Hand-Eye Calibration)是实现精准操作的核心技术之一。无论是工业机器人抓取零件,还是医疗机器人辅助手术,都需要让机器人“知道”它的眼睛(如相机)与手(末端执行器)之间的空间关系。这里将从原理、方法到实际应用,带你深入浅出了解手眼标定的两种经典方法——解析解法与数值优化,并探讨它们的区别、联系及适用场景。同时,我们还将详细解析两种常见的手眼系统:Eye-in-Hand(眼在手)和Eye-to-Hand(眼在外)。
为什么需要手眼标定?
想象一下,机器人需要通过摄像头识别桌面上的一颗螺丝,然后用机械臂精准抓取它。如果机器人“眼中”的螺丝位置和“手中”的实际位置存在偏差,抓取必然会失败。手眼标定的目标,就是确定相机坐标系与机器人末端坐标系之间的刚性变换矩阵 X(包含旋转 R 和平移 t),使得机器人能将视觉信息准确转化为动作。根据相机的安装位置,手眼标定分为两类系统:
无论哪种系统,核心问题都是求解方程 AX = XB。其中,A 是机器人本体的运动变换,B 是相机观测到的目标物运动变换,X 即为待求的手眼矩阵。
Eye-in-Hand(眼在手)系统
相机直接安装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上,与机械臂同步运动。此时,相机“看到”的场景会随着机械臂的移动而变化。
特点:
典型应用:
Eye-to-Hand(眼在外)系统
相机固定安装在机器人工作区域外,独立于机械臂运动。此时,相机的视角覆盖整个工作空间,机械臂的运动在相机视野中“被动”呈现。
特点:
典型应用:
两种系统的对比
手眼标定之解析法
原理:通过数学推导直接求解方程 AX = XB,典型方法包括 Tsai-Lenz 和 Park-Martin 算法。
特点:
手眼标定之数值优化法
原理:将问题转化为非线性优化,最小化运动变换的误差。
特点:
解析解法 vs. 数值优化
实际应用中的选择建议
1. Eye-in-Hand场景(如机器人抓取):
解决方案:
2. Eye-to-Hand场景(如固定监控相机):
3. 动态环境(如移动机器人):
未来趋势与扩展
尽管传统方法仍是工业主流,但新技术正在融入
总结
手眼标定是机器人感知与动作的“桥梁”,而Eye-in-Hand与Eye-to-Hand则是这座桥梁的两种建造方式:
结合解析解法的“快”与数值优化的“稳”,机器人得以在复杂环境中游刃有余。未来,随着AI技术的渗透,手眼标定将更加智能化,为工业4.0和智能医疗开辟更广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