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凌晨,中国团队研发的通用AI Agent产品Manus】横空出世,瞬间点燃全球开发者社群突然刷屏科技圈,24小时内冲上微博热搜榜首。
某二手交易平台 Manus邀请码被炒至5万-10万元。官网也因访问量激增多次崩溃。在海外社交媒体Manus 也备受关注,海外的讨论量反超国内5倍。
Manus 是一款通用型 AI 助手,能将想法转化为行动:不止于思考,更注重成果。 擅长处理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类任务,在你安心休息的同时,一切都能妥善完成。它被称为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能够自主执行复杂任务,比如筛选简历、分析股票等。
Manus采用多智能体协作架构,由规划、执行、验证三个模块组成,模拟人类“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流程。
在Manus官网发布的视频演示中,Manus展示了简历筛选、房产研究和股票分析三个不同的任务
用户上传15份简历压缩包后,Manus自动完成解压、逐页阅读、关键信息提取、候选人排名及画像生成,并输出Excel表格。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支持追加处理新简历
针对复杂需求(如安全社区筛选、学区调研、预算计算),Manus拆解任务为:
以特斯拉股票为例,Manus执行以下操作:
此外,视频还展示了其他场景,如个性化旅行规划、教育课程开发、保险政策比较等,体现其多任务处理能力。
2025年全球AI Agent进入商业化元年,微软、Google等巨头加速布局。Manus融合生成式AI(指令理解)与代码生成(Copilot类技术),提供“任务托管”模式,契合企业降本增效需求,同时受益于国内政策支持与资本热度。
传统工具(如ChatGPT+Zapier)需人工拼接,操作复杂且成本高;Manus通过“一键触发全流程”覆盖简历筛选、数据分析等高频场景,降低使用门槛。此外,“中国首款通用Agent”标签满足民族技术突破期待,填补B端自动化需求缺口。
Manus采用多智能体协作框架,拆分任务为规划、执行、验证三环节,调用Claude 3.5、ChatGPT等模型及浏览器工具,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如解压简历、生成报表)。其虚拟机技术保障数据安全,GAIA测试准确率达86.5%,接近人类水平。
Manus的核心功能高度依赖Claude 3.5、DeepSeek等外部大模型,其多模态理解、代码生成等能力本质是调用现成API的“组合拳”,而非自研底层技术。这一设计虽能快速集成先进能力,但也引发对其技术原创性的质疑——若未来Claude接口权限收紧或成本大幅上涨,Manus的性能可能受限。部分开发者指出,其代码生成模块与GitHub Copilot高度相似,甚至在开源社区可找到相同逻辑的代码片段。国内AI从业者对此争论激烈:有人认为“模块化集成是AI Agent发展必经之路”,也有人批评其“缺乏技术护城河,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
官方演示中,Manus流畅完成“解压简历→生成Excel→分析候选人”的全流程,但在内测用户反馈中,任务执行效率与稳定性明显不足。例如,用户实测“自动订酒店”功能仅输出PDF攻略,未完成实际预订;股票分析任务中曾遗漏关键财务指标。技术瓶颈可能源于多智能体协作的逻辑断层:规划层与执行层指令传递不畅,导致复杂任务分解失误。此外,其虚拟机环境响应延迟较高,处理15份简历需近5分钟,远超人类手动操作时间。用户调侃:“宣传是‘AI取代人类’,体验却是‘AI辅助人类打工人’。”这种落差不仅消耗初期热度,还可能引发企业客户对付费价值的质疑。
Manus官方宣称“免费开放内测”,但邀请码在二手平台被炒至数万元,甚至衍生出“代抢邀请码”“虚假账号注册”等灰色产业链。有用户举报称,购买的高价邀请码实为无效码,或需额外付费解锁功能。此举被批“饥饿营销”,与“普惠AI工具”的定位严重割裂。更深层的争议在于商业模式模糊:若最终采取订阅制收费,企业用户可能因成本敏感放弃合作;若坚持免费,则面临盈利压力。对比微软Copilot(嵌入Office直接使用)、Notion AI(免费增值模式),Manus的“封闭内测+高价码”策略既未解决用户获取成本问题,也未明确商业化路径,反而可能因生态失衡丧失早期用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