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引爆全网!中国90后团队打造的Manus让全球科技圈彻夜难眠

引爆全网!中国90后团队打造的Manus让全球科技圈彻夜难眠

作者头像
windealli
发布2025-03-10 12:38:57
发布2025-03-10 12:38:57
291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windealliwindealli

一、现象级爆火:24小时引爆全网

2025年3月6日凌晨,中国团队研发的通用AI Agent产品Manus】横空出世,瞬间点燃全球开发者社群突然刷屏科技圈,24小时内冲上微博热搜榜首。

某二手交易平台 Manus邀请码被炒至5万-10万元。官网也因访问量激增多次崩溃。在海外社交媒体Manus 也备受关注,海外的讨论量反超国内5倍。

二、Manus到底是什么?

Manus 是一款通用型 AI 助手,能将想法转化为行动:不止于思考,更注重成果。 擅长处理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类任务,在你安心休息的同时,一切都能妥善完成。它被称为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能够自主执行复杂任务,比如筛选简历、分析股票等。

Manus采用多智能体协作架构,由规划、执行、验证三个模块组成,模拟人类“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流程。

在Manus官网发布的视频演示中,Manus展示了简历筛选、房产研究和股票分析三个不同的任务

任务一: 简历筛选与分析。

用户上传15份简历压缩包后,Manus自动完成解压、逐页阅读、关键信息提取、候选人排名及画像生成,并输出Excel表格。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支持追加处理新简历

任务二:纽约房产研究

针对复杂需求(如安全社区筛选、学区调研、预算计算),Manus拆解任务为:

  • 搜索安全社区文章并分析
  • 调研纽约优质中学
  • 编写Python程序计算购房预算
  • 在房产网站筛选房源
  • 整合信息生成详细报告。

任务三:股票分析与可视化

以特斯拉股票为例,Manus执行以下操作:

  • 调用API获取权威数据并验证
  • 编写代码分析数据并生成可视化图表
  • 开发交互式股票数据网站并部署上线。

此外,视频还展示了其他场景,如个性化旅行规划、教育课程开发、保险政策比较等,体现其多任务处理能力。

三、为什么 Manus 能够爆火

1. AI产业风向:Agent范式与技术成熟

2025年全球AI Agent进入商业化元年,微软、Google等巨头加速布局。Manus融合生成式AI(指令理解)与代码生成(Copilot类技术),提供“任务托管”模式,契合企业降本增效需求,同时受益于国内政策支持与资本热度。

2. 传统 AI 工具痛点与市场空白

传统工具(如ChatGPT+Zapier)需人工拼接,操作复杂且成本高;Manus通过“一键触发全流程”覆盖简历筛选、数据分析等高频场景,降低使用门槛。此外,“中国首款通用Agent”标签满足民族技术突破期待,填补B端自动化需求缺口。

3. 技术路径:模块化架构+闭环执行

Manus采用多智能体协作框架,拆分任务为规划、执行、验证三环节,调用Claude 3.5、ChatGPT等模型及浏览器工具,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如解压简历、生成报表)。其虚拟机技术保障数据安全,GAIA测试准确率达86.5%,接近人类水平。

四、Manus 的争议与挑战

1. 技术争议:依赖外部模型 vs 核心突破?

Manus的核心功能高度依赖Claude 3.5、DeepSeek等外部大模型,其多模态理解、代码生成等能力本质是调用现成API的“组合拳”,而非自研底层技术。这一设计虽能快速集成先进能力,但也引发对其技术原创性的质疑——若未来Claude接口权限收紧或成本大幅上涨,Manus的性能可能受限。部分开发者指出,其代码生成模块与GitHub Copilot高度相似,甚至在开源社区可找到相同逻辑的代码片段。国内AI从业者对此争论激烈:有人认为“模块化集成是AI Agent发展必经之路”,也有人批评其“缺乏技术护城河,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

2. 实际体验与宣传落差

官方演示中,Manus流畅完成“解压简历→生成Excel→分析候选人”的全流程,但在内测用户反馈中,任务执行效率与稳定性明显不足。例如,用户实测“自动订酒店”功能仅输出PDF攻略,未完成实际预订;股票分析任务中曾遗漏关键财务指标。技术瓶颈可能源于多智能体协作的逻辑断层:规划层与执行层指令传递不畅,导致复杂任务分解失误。此外,其虚拟机环境响应延迟较高,处理15份简历需近5分钟,远超人类手动操作时间。用户调侃:“宣传是‘AI取代人类’,体验却是‘AI辅助人类打工人’。”这种落差不仅消耗初期热度,还可能引发企业客户对付费价值的质疑。

3. 邀请码乱象与商业模式争议

Manus官方宣称“免费开放内测”,但邀请码在二手平台被炒至数万元,甚至衍生出“代抢邀请码”“虚假账号注册”等灰色产业链。有用户举报称,购买的高价邀请码实为无效码,或需额外付费解锁功能。此举被批“饥饿营销”,与“普惠AI工具”的定位严重割裂。更深层的争议在于商业模式模糊:若最终采取订阅制收费,企业用户可能因成本敏感放弃合作;若坚持免费,则面临盈利压力。对比微软Copilot(嵌入Office直接使用)、Notion AI(免费增值模式),Manus的“封闭内测+高价码”策略既未解决用户获取成本问题,也未明确商业化路径,反而可能因生态失衡丧失早期用户信任。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3-0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海天二路搬砖工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一、现象级爆火:24小时引爆全网
  • 二、Manus到底是什么?
    • 任务一: 简历筛选与分析。
    • 任务二:纽约房产研究
    • 任务三:股票分析与可视化
  • 三、为什么 Manus 能够爆火
    • 1. AI产业风向:Agent范式与技术成熟
    • 2. 传统 AI 工具痛点与市场空白
    • 3. 技术路径:模块化架构+闭环执行
    • 四、Manus 的争议与挑战
    • 1. 技术争议:依赖外部模型 vs 核心突破?
    • 2. 实际体验与宣传落差
    • 3. 邀请码乱象与商业模式争议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