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作为第一批进入腾讯云架构是技术同盟的成员,受邀来做一个分享,众所周知,架构师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名词,往往与宏观联系在一起,但是没有微观的落地,或者忽视了微观的问题,也常常容易被人诟病。这样也导致架构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为架构要面对的实际场景各不相同。以前有一个段子,说的非常之准确:理论派就是知道原理,却什么都做不出来,实践派就是做出结果,但没人知道为什么?很多实验室则是结合了理论与实践:什么都做不出来,也没人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本质是缺失了一环。
缺失的一环我们称之为介观。什么是介观?
“介观(mesoscopic)”这个词汇,由VanKampen于1981年所创,指的是介乎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状态。
对于微观粒子,原则上可以对薛定谔方程进行严格地或近似地求解。对于宏观物质的研究,则应用统计力学的方法,考虑大量粒子的平均性质。处于介观尺度的材料,一方面含有大量粒子,因而对无法薛定谔方程的求解;另一方面,其粒子数又没有多到可以忽略统计涨落的程度。这种涨落称之为介观涨落,是介观材料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结一下各种观点,尽可能让大家先形成一个对介观的大致概念:
• 介观的表现形式为结构
• 介观是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桥梁
• 通过对微观的总结,形成介观方法论,指导宏观理论的形成
• 通过对宏观的分解,形成介观方法论,指导微观操作的内容
• 介观将宏观与微观两者进行有机链接。
• 介观是快速找到宏观与微观间的复杂关系并精细量化落地的方法论。
• 介观方法论就是因果、相关的思维方法论
• 宏观:抽象、形而上学、标准
• 微观:数据,流程、指标
• 介观是数学+物理的组合
• 介观是生态,把耗散组织和具体生物有机链接
• 介观是创新的源泉
俗话说:没有顶层设计,做什么都是错,没有底层逻辑,听什么都觉得对,介观正是连接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的中间层。
人类目前想要进一步跨越式发展,最大的瓶颈是知识的总量和单个个体的人所能够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综合应用的能力之间的极大不对称,往往会通过“组织协作”来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就是最典型的介观问题。
为什么一个架构师需要了解介观呢?我安安静静的做一个架构师不行么?架构师本质都是希望做一个一劳永逸的设计,但是世界又是在不停的变化,所以,好的架构师设计的东西,一定要能够适应外部的变化。
我们假设自己对某项业务是一个新手,那么我要想做出好的设计,作为一个优秀的架构师,该问些什么问题呢?在我看来,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考虑:
a) 数量级,大部分性能问题都是在跨数量级时出现的
b) 使用频次,不同使用频次对操作优化的需求完全不同
c) 变动周期,这实际是个取舍问题,越灵活,前期成本越高,后期成本越低
因为所有项目都不是“理想”项目——无限的时间,无限的费用。所以介观思想,是帮助我们在成本与产出之间做出取舍的衡量标准的方法论。如果不了解这三个问题,做出的方案上线的时候光鲜亮丽,过个一年半载怨声载道也是很常见、甚至必然的事。
今天既然是来谈架构,刚好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也是在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时的一些感想和实践。
很早以前,大家都知道,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事情,因此,我在03~04年研发了低代码平台,就是希望能够在变与不变中搭起一个“构型”,这个构型能够更好的消弭变化的冲击,当时选择了业务对象、业务逻辑作为切入口,上层是更宏观和变动较少的数据结构,下层是更灵活的业务需求。
抛开所有表象,核心是从建立了一个从持久化数据到业务模块的“结构”:数据对象和业务逻辑,在清晰的结构下,做到了足够的灵活性。集中在最核心的业务,做到了宏观和微观的统一与一致。在Client/Server的年代,尽量做到了各种“不需要修改源代码、不需要编译”,大大提升了开发速度及需求变动的适应性。数据对象和业务逻辑,就是我们找到的介观结构。
到了新的世纪,当我们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变化”一词,同时又抽象出了“不变”的本质,这时候,我们就发现,原来混在一团的“客观事物”,逐步分化成了不变的宏观认知和反复变化的微观表象,要想在其中游刃有余,我们必须引入一个结构来进行承载,这个结构就是介观。
但凡在企业里呆过的人都会知道,每次开会,一旦出现问题,99%的借口都是“变化”,客户需求发生了变化、物流状态发生了变化、市场发生了变化、核心操作人发生了变化,一切都是变化的错,因为应对变化有大量成本,老板您没有花这个应对变化的钱,所以,一切责任不在我。
想改变吗?那么我们以传统的ERP行业为例,来看看哪些是会变化,又该怎么应对这些变化。
首先,我不想按照传统的组织结构方式来看问题,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可缩放的结构,无论在什么尺度,都具有相似性,很棒,数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结构,那就是分型。
其中:
谢尔宾斯三角形,维度= log(3)/log(2) ≈ 1.585;门格海绵,维度log(20)/log(3) ≈2.7268。
我们就拿这个看起来挺像组织架构图的谢尔宾斯三角形来举例子。
我们选取一个最小的三角形,每家企业的大小不同,业务不同,但是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个人,都会面临以下几个行为:
Input:输入,Output:输出
T目标:由上游指令I基于本组织能力产生目标
P计划:由已有流程生成计划
A执行:由本组织资源进行执行,产生结果O给下游
贯穿其中的是:I输入(外部信息数据)——> O 输出(结果的量化数据)
贯穿其中的是Input和Output,上层的Output是下层的Input,之间还是复杂的多对多关系。
我们进一步会发现,每个环节都承载了变化,也带来了变化本身
内容 | 说明 | 逻辑与变化关系 | 数据、硬件及算力支持 |
---|---|---|---|
I—输入 | 上一环节流入的资源、数据、信息、状态,同时定义输出的范围。 | 可被跟踪,可被拆解,可被汇总,传导冲突和变化问题 | 数据、资源、OLAP,存储 |
T—目标 | 目标往往会由于输入条件的变化,输出范围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 | 动态目标调整、预测、资源冲突 | 知识库,清晰可定义,可量化的目标, |
P—计划 | 根据目标和能力,进行拆解,核心是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规划用什么资源在什么时间做什么。 | 时序冲突、空间冲突、资源冲突、目标节点 | 可用资源、冲突关系、时序、实时计划表 |
A—行动 | 具体的行动,通过对资源消耗,行动的能力,进行具体的行动,以达到输出结果 | 现有资源、现有产出、偏差、预测 | 可用资源、行动能力波动、执行对象 |
O—输出 | 输出资源、数据、信息、状态,传导给下一层,并对I定义的输出进行反馈。 | 作为下一层的输入,可被拆解、可被汇总、可导出量化结果 | 数据、资源、OLAP、偏差 |
了解了环节,了解了变化的节点,剩下的事情无非是怎么跟踪变化,并且基于“经验”给出实时的应对,这里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瓶颈,那就是“人”,人力有时而穷,经验也无法复制,所以,我们想要应对这样的变化,就需要外部的能力,就是AI。
一旦引入AI,更准确地说,是AI智能体,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
如下图所示:
通过引入不知疲倦、能沉淀和学习经验知识,能随时访问企业数据的AI智能体——数字员工,才有可能解决宏观到微观的割裂。
传统方式的决策方法论包含落地的PDCA有其必要的价值,但是在应对变化而言,往往会有很多问题:
我们引入ITPOA模式,并且在管理中实时考虑如何嵌入变化,用AI智能体工具来实时处理,并给出实时的量化结果,在宏观战略和微观战术之间搭起一个介观的桥梁结构,在每个环节引入动态的引导,同时,自相似的分形结构,落地简单,便于协同;可以解决传统PDCA(Plan、Do、Check、Act)的创造性缺失、评估限于内部、缺乏自学习通路、定量指标无法全局穿透等问题,以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这,就是一个好的“架构”。
简单做一个总结,架构首先解决的是宏观方面的问题,但又是从微观抽象而来的,通过介观方法论构建一个良好的结构,才能最终落地。所有想成为架构师的同学们,不妨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浅出,渐入佳境。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