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京东零售大数据云原生平台化实践

京东零售大数据云原生平台化实践

原创
作者头像
DataFunTalk
发布于 2022-12-03 07:47:00
发布于 2022-12-03 07:47:00
1.6K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DataFunTalkDataFunTalk

导读:今天为大家介绍京东零售大数据云原生平台化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内容:

  • 云原生的定义和理解
  • ​云原生相关技术的演化
  • 京东大数据在云原生平台化上的实践
  • 云原生应用平台的发展

分享嘉宾:刘仲伟 京东 架构师

编辑整理:张明宇 广州某银行

出品社区:DataFun


01/云原生的定义和理解

1. 云原生的定义

云原生这个概念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但是否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呢?每个人都在说云原生,但大家对云原生的理解是不同的。

CNCF对云原生的定义如下:

很多时候,大家会想应用容器化就等于云原生化,应用上了Kubernetes是否等于云原生化,使用了Kubernetes的API是否等于云原生化?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云原生的定义在变化。

2015年CNCF成立,对云原生的定义如下:

Pivotal在2019年也对云原生做了定义。虽然Pivotal现在已经被收购,但其在云原生的定义和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Pivotal对云原生的定义涉及几个方面:Devops, Continuous Delivery, Microservices和Containers。

综上所述,不同公司或不同的组织,对其定义不同。随着时间的变化,云原生的定义也发生着变化。

2. 云原生的理解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云原生是大数据范畴内的云原生。云原生可以分为云和原生两部分。

  • 云(Cloud)

云(Cloud)是什么?我们回顾云的发展,起初没有云,只有Traditional On-Premises IT,经过后续的发展,云(上图中深色部分)作为提供的基础设施(或服务)变得越来越多。作为一个企业或企业的应用开发者,需要维护的东西越来越少,云会提供许多服务。

  • 原生(Native)

流行词典中对native的定义如下:

如上图中所示,native相当于土著,即在何处出生、生活。前几年大家做的最多的是上云或迁移到云这个动作,即你的产品、应用并不是在云上设计的,而是在云还没有提供服务之前就已经设计好了。Hadoop刚出来时,整个生态并不是为云设计的,如果云已经像今天这样成熟的话,那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因为Yarn做的很多事情是编排调度。现在,编排调度或容器化的服务,已经完全跟Hadoop当年提出时不同,所以从Hadoop生态来说,它其实并不是On the Cloud。

对于云原生,我提出这样的理解:生于云,长于云。

生于云即应用或整个产品在设计时,是按照有云服务进行设计的,公有云私有云或者混合云的形式,为应用或产品提供很多特性或服务。我要做的是专注于本身应用的特性和逻辑,把可扩展性、弹性、安全性等特性,放到云上或云提供的能力上来使用,而不是我的应用自己去做。

长于云是指除了在应用设计时利用云服务,在应用的维护和演进过程中,也会使用云提供的服务。随着云服务能力的不断壮大,应用的新需求也会考虑使用云服务新特性来实现,达到“长于云”。

大数据云原生意味着什么?容器化上Kubernetes的确是一种云原生,但如果现在新设计一些应用或产品,可能不只是上Kubernetes这么简单,而是要考虑这个产品哪些部分是可以剥离出来的、不用在自己的应用里面去考虑的,以及哪些部分是可以直接依托于云厂商或平台去做的。

02/云原生相关技术的演化

云原生技术有哪些?我这里列了一些时间点。

更早期的虚拟化技术我没有列,因为那些技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事情,我从docker开始。因为docker开始,大家对于容器化有了共同的认知。

2013年有了docker,2014年有了Kubernetes,但2014年Kubernetes刚发布时并未掀起太多风浪。2015年,CNCF正式成立,它把Kubernetes当成第一个项目去运作。2018年Kubernetes毕业时,云原生仿佛有了依托,上Kubernetes就变成了云原生,Kubernetes变成了一个事实性的标准。后面像Istio的发布,Knative的开源,这些技术的出现,相当于是在Kubernetes上添砖加瓦,让Kubernetes变得更加丰富,Istio相当于容器间的通信者,Knative相当于无服务器的平台框架。

如上图下方所示,云原生从微服务时代发展到服务网格时代,最后步入Serverless时代。

2021年1月,KubeVela1.0发布,KubeVela 1.0可能没有前面这几个项目那么有名。一是因为推出的时间晚,二是因为不是由Google推出。kubeVela相当于是阿里云推出的一个项目,是作为应用PaaS层的一个框架,有点类似于Knative作为一个无服务器的平台框架。

03/京东大数据在云原生平台化上的实践

1. 云原生技术选型

先看Knative这部分,上文中提到它是一个无服务的PaaS框架。对于京东大数据,Knative并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它必须是一个无状态的http服务,而且还不能挂载PVC,所以只能去做无服务器短时任务的调度。

再看Service Mesh,它通过Sidecar的方式去提供容器间通信,但这个通信有成本,因为它本来是两个app之间的通信,变成了要通过sidecar去跳,那么这个跳就意味着通信成本的增加,所以也不是很好的选择。因此,我们现在并没有直接使Service Mesh来管理容器间的通信。

除了上述几个技术之外,在开源界的另一选择是在Kubernetes上面去做Operator,就像Operators Hub,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开源服务它本身已经提供了Operator,而且也方便用,但问题是每个Operator都是各个组织自己开发的,并没有一个公共的抽象,我们想改的话,需要对每个Operator进行修改,成本很大,所以这也不是我们的选择。

2. 京东大数据的实践

接下来看一下我们在京东的云原生方式。

首先我们要定位。定位是一个PaaS层,但PaaS层是在Kubernetes的基础之上去提供一些能力,包括资源、安全、API、应用组件配置等一系列管理能力,也包括控制能力。为什么单独讲控制能力呢?因为我们做的方式跟社区的Operator逻辑一致,但又有些不同,我们把它抽象成一个统一的模型来做,而不是每个产品都做一个Operator。

业务模型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组件。Yarn里面Node Manager或Resource Manager本身就一个程序,可以定义成一个组件。

第二层是应用模版。多个组件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应用,这个应用模板定义了一个应用。比如Yarn这个应用,它由多个组件组成。一个应用可能是单组件,也可能是多个组件,每个应用可以自己灵活组装,提供了应用定义的灵活性。

第三层是系统模板。我们提供一个大数据的平台,大数据平台不是仅有一个Hadoop,而是带着一系列产品,包括HBase、Yarn、Spark,还可以带着数据传输、数据调度、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甚至BI等一系列应用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大数据系统。

这个大数据系统可能会对不同的部门,或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可能存在不同的组合。有的可能是一个轻量级的,由最精简的几个应用组合成一个系统;有的可能很大规模,所以我们需要带一系列标准。对于后面的使用者来说,只需要一个实例化的过程就可以使用。

上图中可以看到我们有几个主要的组件,一个是Portal,这部分是我们的管控台,在这个管控台里面去定义上文中说的应用。从组件开始定义,组件里面又包含了各个组件的配置文件、组件的镜像image、一些动态配置,哪些配置项可以动态生成,在组件或者应用创建时,需要动态输入。

另外,上文说的去组合成一个应用模板,以及组合成一个系列,这一系列都在合作区,由用户来定义,定义之后会渲染出来Kubernetes里面一个应用crd,应用crd由controller负责生成应用。Resource Watcher也是一个重要的组件,是去watch Kubernetes上面各个资源的状态,然后再更新到外部数据库中。

我们用了Sidecar的模式提供很多应用特性。上文说到云原生的关键是可以提供一些平台级的特性,这些特性我们是作为Sidecar来以平台的方式统一提供,但是各个应用可以选择性地去配置。当然每个特性其实都在于背后的一些服务,我们会作为一个平台统一去提供。

这里其实是一个具体的翻译过程,从用户提供的具体镜像,镜像里面需要带配置文件、一些脚本、一些二进制、包括Docker file,相当于是把这些应用的差异性下沉到应用组件里面,由组件内部去控制差异性。如果把每个应用配置文件都做在每个Operator里面,必然会导致整个Operator的膨胀。所以,我们的做法更多是将这些差异性放到每个组件内部,但是我们的控制器会负责调用这些脚本,由这些脚本把差异性实现出来

整个过程与上文相同,从Portal里面产生Application的Yaml,这是我们自定义的一个资源格式,然后再由controller翻译成Kubernetes里面的Service、Pod、Volume、ConfigMap等资源。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用户来说,不管是应用的生产者,还是使用者,都不需要太关心Kubernetes的这些概念。因为对于整个行业的从业者来说,Kubernetes并非一个很简单的东西,特别是随之衍生出来的Knative或者Istio,很难让大家都理解这些,并能熟练地应用所有的资源。只要我们能够提供一层平台,就可以把这些屏蔽掉,想要用哪个应用就用哪个。

再看一下应用crd的例子

我们定义为cnp,我们内部的一个Cloud Native Platform,在这个Application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volumes的定义,这个volumes跟Kubernetes里面的volumes不太相同,里面更多是具体的PVC的关联声明。Volumes template是我们自己独创的一个概念,在这个模板里面,可以定义这个模板如何声明,为每个Pod声明出自己对应的volume。在每个Application里面有多个Components,我们这个components是一个抽象的逻辑概念。在Application里面分成多个Components,每个component可以有自己的定义。这个是对于HBase而言的,分成Master和Region Server。这里我们特意加了一系列的Sidecar containers,这是我们平台提供的一个特性,里面提供一些监控或日志的能力。每个Sidecar会在Application里面根据Portal取得它的定义和选择,把Sidecar定义进来。

大家如果熟悉KubeVela的项目,会看到我们在概念上有一些类似,比如我们都有统一的Application,也都有Components这样的概念。但我们的特点在于我们是平台直接构建Application的能力和特性,而不是一个开发框架

因为我们是要提供一个平台,京东内部会统一去使用,对外提供商业化服务时也是基于这个平台提供大数据产品和应用,所以并不需要把这个平台做成一个框架。

再介绍我们平台中的一个特别点——协调工作流

上文说到我们的controller跟云原生operation里面的controller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同,不同就在于引入了工作流的概念。我们使用声明式的API来声明,或者说创建一个Application的时候,并不是让这个Application创建的过程完全变成一个controller内部的黑盒,我们是把这个controller协调的逻辑开放出来,展示给用户看,整个Application是如何去协调出来的,包括存储卷的检查、申请和后面各个组件如何去做,然后在组件内部,依然可以结合成子工作流的方式,把内部的流程再一步步展露出来。

第二个目的是可以去做自定义的Hook,这是我们平台可以支撑多个产品的一个原因。我们可以把一些Hook点暴露出来,让各个产品有机会在这些节点上去做自己的定义。比如在多个组件都已经启动后,会做集群的初始化动作,在这边定义后,会把这个命令传递到集群各个Pod里面去。另外还可以支持组件之间的传递,比如component A创建或启动之后,会产生一个dns,我们会把这个dns参数作为下一个组件的输入。这个很常见,在大数据里面,比如需要启动一个Zookeeper,启动了Zookeeper这个多节点集群之后,这个Zookeeper会作为下一个服务输入,比如Hbase或其它多个组件。

在Kubernetes的很多其他扩展work node中,不支持这种大数据里面的多shard概念。对于每个应用来说,pod相对来说是独立或平等的,在大数据里面自然存在一种shard的概念。举个例子,上了1、2、3,那1、2、3每个里面存在自己的replica,我们会支持shard的定义,既支持多shard,也支持单shard。如果存在多shard,我们会对每个shard做亲和性和反亲和性的支持。pod的命名比较有意思,对于一些多shard应用来说,我们的命名方式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个pod是属于哪个shard里面的第几个副本分片,这也是我们的特点之一。

上图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作为一个应用管理员,京东内部的这些大数据产品里面有很多团队,每个团队集成到应用平台的时候,他来负责应用模板的定义和发布,发布到应用市场。对于用户来说,他需要做的是应用的创建和使用。

京东内部有多个云台盘,比如京东云,是对外开放的一个公有云市场,我们在京东云上面,自己申请资源去做开发和测试的一些工作。Jdos是我们的一个生产环节的云,我们在这上面将多地区多集群进行部署,然后连到平台上统一管理。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去做跨集群的部署能力,这是后面会考虑的事情。我们现在更多是把应用放在单个集群,因为从需求优先级来说,在单机群上的效率会更高。后面如果考虑多集群的高可用支持,我们也会考虑到地域分布和集群间的通信,综合考量如何去做多集群的高可用。

04/云原生应用平台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一下过去十几年PaaS的发展,也由此展望后续的发展方向。

  • Heroku

2009年提出,在推动云原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Heroku在2010年就被Sales Force收购了,但现在Heroku仍然作为一个产品对外销售,它是一个企业级的应用,平台做得很成熟。但有一点很可惜,它是一个闭源的系统,你必须是一个资深的Heroku用户,才能参与到开发和定制的工作。

  • Cloud Foundry

这是第一个开源的PaaS平台,由Pivotal公司提供。

  • Openshift

Openshift是红帽的。因为它们有自己的容器化技术,不是我们后面所认知的容器化标准,所以造成了它现在的生命力问题。虽然到15年的时候,Open shift第三版兼容了Docker,但很复杂,很难迭代。从开源或者社区角度来说,大家去选择或模仿它的动力不足。

  • 国内项目

Rainbond、Kubesphere是青云提供的容器云概念,把现在流行的好用的组件都装在了上面。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应用抽象的概念,而是把一堆好用的组件集合在一起。

接下来是KubeVela,它提出的是云原生应用的概念,以应用为中心去做云原生,但它提供的是PaaS的开发框架。从我们自己的思考来看,我们并没有完全使用这样一个框架,因为我们有些思路和他们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这个分享引导大家去思考各自公司的云原生平台该如何设计,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它是否生于云,另一部分是这个平台后续的发展是不是长在云上。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分享嘉宾: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京东零售大数据云原生平台化实践
导读:随着业务调整和集群资源整合需求,大数据系统中集群数据迁移复杂混乱。本文将以京东大数据平台为例,介绍京东近一年在数据分布式存储和分层存储上的探索和实践。
DataFunTalk
2022/11/26
2.3K0
京东零售大数据云原生平台化实践
传统大数据平台如何进行云原生化改造
作者 | 宋文欣   以 Hadoop 为中心的大数据生态系统从 2006 年开源以来,一直是大部分公司构建大数据平台的选择,但这种传统选择随着人们的深入使用,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数据开发迭代速度不够快、集群资源利用效率过低、新的开发工具集成非常复杂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迭代和升级的主要障碍。 而传统大数据平台通常是以 Hadoop 为中心的大数据生态技术。一个 Hadoop 集群包含 HDFS 分布式文件系统和以 Yarn 为调度系统的 MapReduce 计算框架。围绕 H
深度学习与Python
2023/03/29
1.1K0
传统大数据平台如何进行云原生化改造
同程旅行大数据集群在 Kubernetes 上的服务化实践
同程旅行大数据集群从 2017 年开始容器化改造,经历了自研调度 docker 容器 ,到现在的云舱平台, 采用 Kubernetes 调度编排工具管理大数据集群服务。
深度学习与Python
2021/05/07
7850
同程旅行大数据集群在 Kubernetes 上的服务化实践
【大数据云原生系列】大数据系统云原生渐进式演进最佳实践
王玉君,腾讯云后台工程师,拥有多年大规模Kubernetes集群的开发运维经验。目前负责腾讯云TKE大规模Kubernetes集群的大数据应用托管服务。 谭春强,腾讯云后台工程师,拥有两年大数据EMR集群管控运维经验,目前负责腾讯云大数据EMR组件的容器化方向。 1.引言 随着云原生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云原生转型的浪潮,以解决传统应用面临的弹性能力不足、资源利用率较低、迭代周期较长等问题。通过云原生技术(如容器,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API等),使得企业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云环境构建和运
腾讯云原生
2020/09/22
4K0
KubeVela 正式开源:一个高可扩展的云原生应用平台与核心引擎
美国西部时间 2020 年 11 月 18 日,在云原生技术“最高盛宴”的 KubeCon 北美峰会 2020 上,CNCF 应用交付领域小组(CNCF SIG App Delivery) 与 Open Application Model (OAM) 社区,以及来自阿里云、微软云的 OAM 项目维护者们在演讲中共同宣布了 KubeVela 开源项目的正式发布。
CNCF
2020/11/25
1.1K0
KubeVela 正式开源:一个高可扩展的云原生应用平台与核心引擎
终于有人把Knative讲明白了
导读:Knative是Google在2018的Google Cloud Next大会上发布的一款基于Kubernetes的Serverless框架。
IT阅读排行榜
2022/04/14
5.4K0
终于有人把Knative讲明白了
大数据平台如何进行云原生改造
如今,企业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数据量、各种类型数据的实时化和智能化处理的需求。此时,云原生大数据平台的高弹性扩展、多租户资源管理、海量存储、异构数据类型处理及低成本计算分析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企业应该如何做好大数据平台的云原生改造和升级呢?
深度学习与Python
2022/03/22
4820
基于 Knative 打造生产级 Serverless 平台 | KubeCon NA2019
董一韬 蚂蚁金服产品经理,致力于驱动云计算相关产品,包括云原生 PaaS 平台、容器与 Serverless 产品等,与最终顾客紧密合作,帮助客户在规模化的金融场景下采用与落地云原生相关解决方案。
CNCF
2020/01/15
1K0
基于 Knative 打造生产级 Serverless 平台 | KubeCon NA2019
分布式系统在 Kubernetes 上的进化
本文译自 The Evolution of Distributed Systems on Kubernetes[1]。作者 Bilgin Ibryam,译者张晓辉。
CNCF
2021/04/21
1.3K0
Kubernetes 上分布式系统的演化
作者 | Bilgin Ibryam 译者 | 张卫滨 策划 | 丁晓昀 1 现代分布式应用 我想为这次演讲预先设置一些背景,在这里当我提到分布式系统时,我所指的是由多个组件组成的系统,可能会有数百个这样的组件。这些组件可能是有状态的、无状态的或者是无服务器的。除此之外,这些组件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创建,运行在混合环境之中,开发时使用的是开源技术和开发标准,支持互操作性。我相信你也可以使用闭源的软件创造这样的系统,或者在 AWS 和其他的地方创建它们。具体到这次演讲,我会特别关注 Kubern
深度学习与Python
2023/04/01
5460
Kubernetes 上分布式系统的演化
大数据云原生系列| 微信 Flink on Kubernetes 实战总结
涂小刚,微信高级开发工程师,负责微信大数据平台开发及建设。 王玉君,腾讯云后台高级开发工程师,负责腾讯云原生系统开发及建设。 前言 架构转型,拥抱云原生服务生态 当前微信内部的大数据计算平台是基于自研的 Yard 资源调度系统[1]来建设,Yard 的设计初衷除了提供在线服务资源隔离外,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在线服务机器的整体资源利用率,其核心策略是在机器空闲时能在上面跑一些大数据离线任务。但是对接业界各种大数据计算框架(例如 Hadoop MapReduce、Spark、Flink 等)都需要专门定制化开
腾讯云原生
2021/03/25
2.1K0
KubeVela 基础入门
KubeVela 是一个开箱即用的现代化应用交付与管理平台,它使得应用在面向混合云环境中的交付更简单、快捷,是开放应用模型(OAM)的一个实现,所以我们需要先了解下 OAM。
我是阳明
2023/10/17
1.5K0
KubeVela 基础入门
基于 KubeVela 与 Kubernetes 打造“无限能力”的开放 PaaS
Kubernetes 生态本身的能力池固然是丰富的,但社区里并没有一个可扩展的、方便快捷的方式,能够帮助平台团队把这些能力快速“组装”成面向最终用户的功能(Feature)。因此,尽管大家都在基于 Kubernetes 构建上层应用平台,但这些平台本质上并不能与 Kubernetes 生态完全打通,而是变成一个个的垂直“烟囱”。
CNCF
2021/03/15
1.3K0
基于 KubeVela 与 Kubernetes 打造“无限能力”的开放 PaaS
京东举办首届大数据峰会 打造智能零售大数据“操作系统”
与英特尔合作建立数字化零售联合实验室、发布《京东大数据技术白皮书》、推出针对线下零售、区块链等领域的多款产品,联合行业内包括英特尔、谷歌、浪潮、联想等顶尖互联网企业,以及中国计算机协会、中关村多媒体软件园和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共同交流以大数据为核心在门店科技、边缘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前沿探索——在12月7日京东举办的首届大数据峰会上,京东打造的智能零售大数据“操作系统”全面亮相,展现出技术和应用两个层面上的强劲实力。
京东技术
2018/12/25
5590
京东举办首届大数据峰会 打造智能零售大数据“操作系统”
云原生时代,如何构建自己的Serverless平台
2009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了一篇文章,预言云计算将是未来重要的技术趋势。十年后的2019年,该校对 Serverless 技术再次进行预测,认为 Serverless 技术是未来十年的技术趋势。Serverless 计算被认为是云主机、容器之后的第三代计算形态。 下图为云计算发展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Serverless的发展过程,共分为四个阶段。 a) 物理机阶段: 此时如果进行一个网站的开发是极为麻烦的,不仅需要购置物理机,还要手动安装  各种运行环境,开发,部署,测试,上线。除此之外,还要在物
博文视点Broadview
2022/07/25
2.1K0
云原生时代,如何构建自己的Serverless平台
一文了解云原生大数据
大数据文摘出品 作者:迟慧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业务的高速迭代,数据量也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云原生化逐渐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演进方向。数字化驱动企业提升运营效率,洞察商业机会;云原生化提升 IT 系统效率,促进业务敏捷,大数据云原生化是为企业创新提供无限可能。 大势所趋:云原生大数据 传统的大数据架构在资源利用、高效运维、可观测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讲,传统大数据架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传统大数据组件繁多,安装运维复杂,在生产使用中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 在
大数据文摘
2023/02/23
1.1K0
一文了解云原生大数据
解读容器的 2020:寻找云原生的下一站
2020 年注定是不凡的。它在阴霾中开始,在惊叹中结束,也让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那么,容器与云原生的 2020 年呢?你是否记得它是怎样开始的?它又将走向何方?
深度学习与Python
2021/01/21
3380
原创干货合集 | 大数据云原生技术实战及最佳实践系列
随着云平台、容器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云原生大数据解决了传统大数据平台建设和运维中的繁琐,使即时可得,按需分配的高效大数据开发平台成为可能。 云原生的到来不止为大数据部署和交付带来了变革,它更是帮助大数据连接了一个生态。利用云原生生态,真正做到了为大数据赋予云的能力,使得大数据可以“生长在云端”。 【腾讯云原生】收集了关于大数据云原生系列原创干货文6篇,帮助你更好了解”大数据云原生“,一定要收藏哦! 技术原理 Apache Flink on K8s:四种运行模式,我该选择哪种? 本文根据 Flink 在 Ku
腾讯云原生
2021/06/15
1.1K0
技术集锦 | 大数据云原生技术实战及最佳实践系列
随着云平台、容器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云原生大数据解决了传统大数据平台建设和运维中的繁琐,使即时可得,按需分配的高效大数据开发平台成为可能。 云原生的到来不止为大数据部署和交付带来了变革,它更是帮助大数据连接了一个生态。利用云原生生态,真正做到了为大数据赋予云的能力,使得大数据可以“生长在云端”。 【腾讯云原生】收集了关于大数据云原生系列干货文8篇,帮助你更好了解”大数据云原生“,一定要收藏哦! 技术原理 Apache Flink on K8s:四种运行模式,我该选择哪种? 本文根据 Flink 在 Kuber
腾讯云原生
2022/02/15
1.4K0
云原生|KubeVela
在互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过去五年中,应用研发人员对效率与敏捷的极致追求,终于把业界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云原生时代。而云原生理念的迅速普及,火了 Docker,红了 Kubernetes ,也间接让一个编程语言成为了如今服务端的“当家花旦”。不消多讲,这位在云原生领域里正红的发紫的“角儿”,就是 Golang。
heidsoft
2020/12/14
1.3K0
云原生|KubeVela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京东零售大数据云原生平台化实践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