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形式化

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形式化

原创
作者头像
用户9881348
发布于 2022-08-02 02:54:09
发布于 2022-08-02 02:54:09
738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智能人工智能人工

源自:软件学报 作者:陈善言 关永 施智平 王国辉

摘要

为应对更为复杂的任务需求, 现代机器人产业发展愈发迅猛. 出于协调工作的灵活性、柔顺性以及智能性等多项考虑因素, 多臂/多机器人充分发挥了机器人的强大作用, 成为现代机器人产业的重要研究热点. 在机器人双臂协调运行当中, 机械臂之间以及机械臂与外部障碍物之间容易发生碰撞, 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对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进行形式化验证, 以球体和胶囊体形式化模型为基础, 构建基本几何体单元之间最短距离和机器人碰撞的高阶逻辑模型, 证明其相关属性及碰撞条件, 建立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基础定理库, 为多机系统碰撞检测算法可靠性与稳定性的验证提供技术支撑和验证框架.

关键词

机器人 碰撞检测 形式化方法 定理证明 HOL-Light

多臂/多机器人作为现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协调工作领域具有更优的灵活性、柔顺性以及智能性等特点, 能应对更为复杂的任务需求, 充分发挥机器人强大的作用. 在机器人协调运行当中, 机器人之间以及机器人与外部障碍物之间容易发生碰撞, 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1978年9月, 日本广岛一间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将一名值班工人当作钢板切割造成惨案[1]. 2015年7月, 一名22岁的技术工在大众汽车包纳塔尔工厂中发生了一台机器人意外伤害致死事件[2]. 据腾讯新闻报道, 2021年7月, 位于伦敦东南部的英国电商Ocado仓库发生机器人碰撞事故, 导致了火灾的发生. 由此可见, 碰撞检测是多臂/多机器人应用的关键问题.

关于机器人碰撞检测问题的研究, 通常用抽象、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建立模型, 再分析论证其性质, 最后在计算机系统中运行. 基于以上分析, 在设计实现一个机器人碰撞检测算法时, 如何保障它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传统分析验证方法主要基于测试与仿真方法, 由于测试用例与仿真用例受限, 测试与仿真方法均无法完全覆盖所有可能的验证路径[3]. 因此, 这些传统的非完备性验证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安全攸关系统的机器人协调工作设计对正确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近年来, 针对多臂/多机碰撞检测算法的研究很多, 如基于二维图像空间的算法[4]、基于空间剖分法的算法[5]、GJK算法[6]、层次包围盒技术[7]等. 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理论论证, 导致诸多的算法研究仍停留在传统的分析验证方法上. 与传统方法不同, 形式化方法使用严格的数学逻辑分析证明系统的正确性, 对所验证的属性或性质而言是精确而又完备的[8]. 当在交互式定理证明器中进行这样的证明时, 最高置信水平可以通过系统的可靠运行获得. 这是因为, 证明者所密切关注的证明过程只接受一组遵循数学逻辑的最小基本推理步骤.

对于多臂碰撞检测问题来说, 其在数学本质上皆可简化为双臂碰撞检测问题. 因此, 本文针对机器人双臂碰撞检测问题的核心, 即碰撞检测方法, 在高阶逻辑定理证明器HOL-Light[9]上, 以胶囊体和球体几何体单元建立机器人简化形式化模型. 通过形式化技术, 构建机器人几何体单元之间的最短距离和机器人碰撞模型, 形式化验证其相关属性以及机器人碰撞条件, 建立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定理证明库, 为实现多机系统的碰撞检测算法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验证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参考, 其验证框架如图 1所示.

图 1 机器人碰撞检测验证框架

为了增加本文工作的通用性, 我们采用任意N维向量的集合表示机器人的几何姿态, 并用集合迭代的方式形式化定义机器人, 从而使得本文工作可适用于任意自由度的任意多个姿态参数的机器人碰撞检测问题. 此外, 本文用可重载方式形式化定义机器人的基本几何体表示, 增加除球体和胶囊体以外的(如长方体)各类不同机器人基本几何体的形式化代码的可扩展性.

本文第1节介绍机器人碰撞检测算法的相关工作. 第2节介绍HOL-Light定理证明器和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的基本流程. 第3节介绍基本几何体模型与性质的形式化, 包括几何体模型高阶逻辑表达、最短距离和碰撞条件的形式化. 第4节介绍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的形式化, 包括机器人几何模型构建、碰撞模型高阶逻辑表达及形式化验证. 第5节总结全文.

1 相关工作

传统碰撞检测算法

碰撞检测算法作为机器人运动控制规划领域研究的关键, 可广泛应用于协调工作、虚拟手术、自动驾驶等领域. 目前常见的碰撞检测算法可根据其检测目标的空间维度划分为图像空间和几何空间两类.

基于图像空间的碰撞检测算法的关键在于利用三维物体的二维投影图像的碰撞检测, 例如Francois等人[10]提出的处理三角网格特征碰撞检测方法、Qu等人[11]提出的基于图像处理的人车碰撞检测方法. 这类方法虽然能够缩短计算时间, 但会受限于图像的分辨率, 可能导致不准确碰撞检测结果的产生. 而且这类方法并不适用于检测物体表面存在凹陷的情况;

相较于图像空间, 基于几何空间的碰撞检测算法的应用范围更广. 近年来, 常见的基于几何空间的碰撞检测算法可大致分为空间剖分法、GJK算法、层次包围盒技术和其他融合智能优化算法的群算法[12]. 以赵亮等人[13]提出的一种基于网格包络的碰撞检测算法为例, 这类空间剖分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多个物体的碰撞对, 但在处理过大物体碰撞对规模或复杂物体时具有局限性. 相较于空间剖分法, 以凸体为基础模型的GJK算法在处理两个凸体的碰撞检测问题上更具优势. 而层次包围盒技术在机器人碰撞检测问题研究上更为方便, 且计算更为简单. 由于机器人构件的可拆分性, 近年来, 许多学者采用层次包围盒技术分析机器人碰撞检测问题. 2020年, Huang等人[14]提出一种基于关键点和关键线段模型的双臂上肢康复机器人自碰撞检测新算法. 随后, 梁孟德[15]提出了以球体和胶囊体表示的机器人关节和连杆的空间机器臂碰撞检测方法. 但是上述传统碰撞检测算法的验证皆停留在数值仿真阶段, 缺乏形式化验证.

形式化方法在机器人验证领域的应用

机器人系统作为当前最热的研究方向, 其应用领域大多要求系统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应用于医疗的多臂机器人协调工作为例, 若该机器人系统发生故障或失效, 则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和环境安全, 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美国2013版机器人白皮书《A Roadmap for U.S. Robotics: From Internet to Robotics, 2013 Edition》中有明确要求: 人机交互机器人需用形式化方法进行验证. 近年来, 形式化验证已被用于帮助开发复杂的机器人系统[16].

面向机器人验证, 定理证明的应用较少. 在机器人运动学领域, 日本学者Affeldt等人[17]在定理证明器中实现了串联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首都师范大学陈琦等人[18]完成了平面并联机构正向运动学形式化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在机器人动力学领域,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立科技大学Rashid等人[19]对细胞注射机器人动力学分析进行了形式化验证. 上述工作增强了人们将定理证明技术引入到机器人系统工程应用的信心.

在机器人避碰方法验证领域, 德国研究中心的Täubig等人[20]使用定理证明的方法给出了安全函数算法, 对自动小车避障及路径规划算法进行验证, 并给出改进意见, 避免了车辆之间的相互碰撞, 确保了机器人的安全性.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Mitsch等人[21]采用混成系统模型、定理证明建模和验证移动机器人的运动以及避障安全属性. 上述工作为定理证明方法在机器人碰撞问题的分析提供了基础思路.

综上所述, 基于定理证明的机器人碰撞检测算法验证的研究尚属空白. 针对该问题, 本文在定理证明器中建立了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基础定理库并对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进行了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为实现多机系统碰撞检测算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验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验证框架.

2.背景知识

HOL-Light定理证明器

定理证明系统HOL-Light[22]遵循LCF方法, 依赖于函数式编程语言ML, 支持高阶逻辑表达. 在HOL- Light系统中, 所有的证明最终都是在一小组原始推论的条件下完成的, 因此该系统拥有简洁的设计和极小可得逻辑内核. 虽然如此, 它却提供了强大的证明工具, 并已应用于一些重要的任务, 如数学的形式化和工业的形式化验证.

HOL-Light系统的证明是采用高阶逻辑表示目标, 基于策略和已有的定理库来证明目标. 根据目标形式, 可将证明方法分为直接处理原目标的正向证明方法和处理目标逆否命题的反向证明方法. 这两种方法皆是根据已知定理、公理、定义等处理目标, 不同之处在于目标形式是否为其等价逆否命题.

本文实现的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定理证明库是基于HOL-Light定理证明器中已有的集合库、实分析库和多元分析库等构建的. 值得注意的是, 在HOL-Light定理证明器已存在作为基本几何体球体的形式化定义及相关性质定理, 这为本文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具支撑.

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

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是通过由实际场景所得机器人姿态参数, 计算机器人各部分之间的最短距离, 从而判断是否碰撞的方法. 对于机器人碰撞检测而言, 其整体流程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 基于基本几何体模型, 实现机器人本体高阶逻辑表达; 第二, 基于几何体最短距离模型及碰撞检测条件, 验证机器人碰撞模型.

因此, 在本文对机器人碰撞检测方法的形式化过程中, 依照这两个角度, 进一步划分形式化过程: 首先, 将机器人关节、连杆等几何体模型及其性质按照中心线和胶囊体划分描述为相应待验证的定理, 并对中心线和胶囊体的形式化表示及其基本性质进行验证; 其次, 针对各类几何体模型间最短距离问题, 在不同假设条件下, 将最短距离模型高阶逻辑建模及其相关性质证明分为球体与球体之间最短距离、球体与胶囊体之间最短距离、胶囊体与胶囊体之间最短距离这3类情况进行处理; 然后, 基于最短距离相关性质, 形式化推导并验证基本几何体碰撞条件; 最后, 在不同假设条件下, 构建机器人本体形式化模型, 分析机器人碰撞条件及检测判定模型, 实现机器人碰撞检测形式化验证.

基于几何体模型及性质

几何体模型高阶逻辑表达

对于机器人本体而言, 通常可将其关节、连杆、末端执行器等基本几何体单元简化为长方体、胶囊体、球体等形状, 进而通过利用计算基本几何体简化模型的碰撞检测方法, 达到减少计算量的目的. 因此, 本文采用球体和胶囊体来简化表示基本几何体形式化模型, 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形式化分析与验证.

在HOL Light中, 球体的形式化表示如定义1所示.

定义1(球体). ∀x e.cball(x, e)={y|dist(x, y)⇐e}.

其中, x表示球心, e表示该球体的半径, dist(x, y)表示空间中两点x和y的距离, 球体cball(x, e)表示所有与球心x距离小于等于半径e的点y的集合.

在数学上, 胶囊体可表示成在中心线上移动的球体的集合. 具体如图 2所示.

图 2 胶囊体

在图 2中, sp和ep分别表示胶囊体两端的端点, c1和c2分别表示胶囊体中心线两端的端点, u表示从端点sp到端点ep的向量, r表示胶囊体中心线上对应球体的半径, l表示中心线上的点, v表示胶囊体内的点.

因此, 由上述可知, 基于已有的球体定义, 我们给出中心线和胶囊体的相应形式化表示, 如定义2、定义3所示.

定义2(中心线).

∀c1 c2.p_center_line c1 c2={c1+s%(c2−c1)| & 0⇐s∧s⇐ & 1}.

定义3(胶囊体).

∀sp ep r.

capsule((sp, ep), r)=

{v|∃u c1 c2 l.u=ep−sp∧c1=(r*inv(norm u))%u+sp∧

c2=ep−(r*inv(norm u))%u∧ & 2*r < norm u∧

l IN p_center_line c1 c2∧norm(v−l)⇐r}

在上述定义中: ∧表示逻辑与; %表示向量的标量乘; & 表示将自然数变为实数的运算; *表示实数乘; inv表示倒数; norm表示向量范数; IN表示属于∈; s表示中心线上起点c1到任意一点l的距离与中心线起点c1到终点c2的距离的比值; c1+s%(c2−c1)表示中心线上任意一点l; p_center_line c1 c2表示距离比值s在0到1范围内的所有点c1+s%(c2−c1)的集合, 即以c1和c2为线段两端端点的中心线; capsule((sp, ep), r)表示以sp和ep为胶囊体两端端点、以r为半径的所有与中心线p_center_line c1 c2上任意一点l距离小于等于半径r的点v的集合.

根据胶囊体定义可知: 半径为正的条件是由实际物体的几何意义决定的, 胶囊体两端点的距离大于直径的条件是由胶囊体的几何形状决定的. 当胶囊体在半径非正或胶囊体两端点的距离小于等于直径时, 胶囊体为空集, 此时, 胶囊体表示无意义.

定理1(胶囊体为空).

∀sp ep r.r⇐ & 0∨norm(ep−sp)⇐ & 2*r⇒capsule((sp, ep), r)={⋅}.

其中, ∨表示逻辑或. 由于胶囊体是由中心线上移动球体内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所以胶囊体的相关性质都与球体和中心线相关. 因此, 这里我们只简单介绍部分中心线的相关性质.

通过分析中心线定义可知, 中心线的两端必在中心线上. 若中心线两端相同, 则该中心线等价于该端点. 因此, 可得如下定理.

定理2(线段起点). ∀c1 c2.c1 IN p_center_line c1 c2.

定理3(线段终点). ∀c1 c2.c2 IN p_center_line c1 c2.

定理4(中心线两端相同). ∀c.p_center_line c c={c}.

此外, 中心线上的点也满足以下两个性质.

若取中心线上任意两点, 则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必定有界, 如定理5所示;

若取中心线上任意一点, 则由该点和线段两端点构成的向量必定互相平行, 且满足线性关系, 如定理6所示.

定理5(线段上任意两点距离有界).

∀x y c1 c2.x IN p_center_line c1 c2∧y IN p_center_line c1 c2⇒dist(x, y)⇐dist(c1, c2).

定理6(中心线上的向量平行).

∀x c1 c2.x IN p_center_line c1 c2⇒

c2−x=(norm(c2−x)*inv(norm(c2−c1)))%(c2−c1)∧

c1−x=(norm(c1−x)*inv(norm(c1−c2)))%(c1−c2)

其中, norm(c2−x)*inv(norm(c2−c1))表示中心线上一点x和端点c2之间的距离与中心线两端点c1和c2之间距离的比值, norm(c1−x)*inv(norm(c1−c2))表示中心线上一点x和端点c1之间的距离与中心线两端点c1和c2之间距离的比值. 这两个比值反映出了中心线上的点与线段端点构成向量的线性关系和平行关系.

了解更多详情可留言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大模型不再是路痴!空间推理的答案是RAG:旅游规划、附近推荐全解锁
近年来,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进展已经在机器学习(ML)的许多领域带来了变革,特别是在理解和生成类人文本方面,激发了人们通过直接从LLMs中提取空间知识来弥合空间问答与自然语言之间的差距,研究成果涵盖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地理百科全书问答、地理定位和自动高精度地图生成等。
新智元
2025/03/29
1000
大模型不再是路痴!空间推理的答案是RAG:旅游规划、附近推荐全解锁
PhysX4.1 Capsule-Heightfield地形碰撞检测源码分析
PhysX4.1的Capsule-Heightfield大致代码结构和Sphere-Heightfield差不多,都是遍历包围盒内的三角形,然后用Capsule和每个三角形做检测,不熟悉的读者可以看我的前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能会更偏数学思路上的导读而非代码结构一点
Bairuo
2022/11/18
5060
PhysX4.1 Capsule-Heightfield地形碰撞检测源码分析
碰撞检测的向量实现
注:1、本文只讨论2d图形碰撞检测。2、本文讨论圆形与圆形,矩形与矩形、圆形与矩形碰撞检测的向量实现
WecTeam
2019/12/16
1.6K0
碰撞检测的向量实现
SceneKit_中级09_碰撞检测
SceneKit_入门01_旋转人物 SceneKit_入门02_如何创建工程 SceneKit_入门03_节点 SceneKit_入门04_灯光 SceneKit_入门05_照相机 SceneKit_入门06_行为动画 SceneKit_入门07_几何体 SceneKit_入门08_材质 SceneKit_入门09_物理身体 SceneKit_入门10_物理世界 SceneKit_入门11_粒子系统 SceneKit_入门12_物理行为 SceneKit_入门13_骨骼动画 SceneKit_中级01_模型之间的过渡动画 SceneKit_中级02_SCNView 详细讲解 SceneKit_中级03_切换照相机视角 SceneKit_中级04_约束的使用 SceneKit_中级05_力的使用 SceneKit_中级06_场景的切换 SceneKit_中级07_动态修改属性 SceneKit_中级08_阴影详解 SceneKit_中级09_碰撞检测 SceneKit_中级10_滤镜效果制作 SceneKit_中级11_动画事件 SceneKit_高级01_GLSL SceneKit_高级02_粒子系统深入研究 SceneKit_高级03_自定义力 SceneKit_高级04_自定义场景过渡效果 SceneKit_高级05 检测手势点击到节点 SceneKit_高级06_加载顶点、纹理、法线坐标 SceneKit_高级07_SCNProgram用法探究 SceneKit_高级08_天空盒子制作 SceneKit_高级09_雾效果 SceneKit_大神01_掉落的文字 SceneKit_大神02_弹幕来袭 SceneKit_大神03_navigationbar上的3D文字
酷走天涯
2022/05/13
4960
SceneKit_中级09_碰撞检测
迈向可验证的 AI: 形式化方法的五大挑战
作者 | Sanjit A. Seshia, Dorsa Sadigh, S. Shankar Sastry 编译 | 李梅、黄楠 编辑 | 陈彩娴 人工智能试图模仿人类智能的计算系统,包括人类一些与智能具有直观联系的功能,例如学习、解决问题以及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在广义地解释上,AI 一词涵盖了许多密切相关的领域如机器学习。那些大量使用 AI 的系统在医疗保健、交通运输、金融、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和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这种日益增长的社会影响,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担忧,包括人工智能软件中的错误、
AI科技评论
2022/07/19
4120
迈向可验证的 AI: 形式化方法的五大挑战
快速检索碰撞图形:四叉树碰撞检测
在上篇文章我们讨论了使用 脏矩形渲染,通过重渲染局部的图形来提优化 Canvas 的性能,将 GPU 密集转换为 CPU 密集。
前端西瓜哥
2022/12/21
1.4K0
快速检索碰撞图形:四叉树碰撞检测
3D场景中物体模型选中和碰撞检测的实现
在3D场景中常用的一个需求就是鼠标在屏幕上点击特定位置,选中一个物体模型,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比如说移动、旋转变形或者改变物体模型渲染外观等等。具体怎么实现呢?这涉及到把二维坐标转换到三维场景里,进行检测找到选种的模型。
程序你好
2021/07/23
2.5K0
3D场景中物体模型选中和碰撞检测的实现
粗略的物体碰撞预测及检测
  该博客实时更新于我的Github。
waylon
2018/01/27
2K0
UE运行时动态生成自定义物理形状碰撞检测
在MMORPG游戏中,针对一些范围伤害的计算,会涉及到碰撞/相交检测。在传统的2D或2.5D游戏中,或者要求不那么精确的3D游戏中,这种相交检测可以简化为平面上圆形与各种形状(如圆形、矩形、扇形等)是否相交的检测^1^,但是当考虑上飞行、跳跃等逻辑后,就必须进行3D空间的相交检测了,此时就需要借助物理引擎的功能。
Kill Console
2022/08/19
3.7K0
粗略的物体碰撞预测及检测
  该博客实时更新于我的Github。   在机器人局部路径规划中,需要实时躲避运动或者静态的障碍物,这个过程涉及到碰撞检测这个问题,本文主要讨论这个问题。   碰撞检测问题也是游戏开发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个游戏场景中可能存在很多物体,它们之间大多属于较远位置或者相对无关的状态,那么一个物体的碰撞运算没必要遍历这些物体,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包围一个或多个物体的多边形来讨论碰撞问题,这样子可以节省重要的计算量和时间。   在真实的物理系统中,一般需要在运算速度和精确性上做取舍。尽管非常精确的碰撞检测算法可以
waylon
2018/03/08
2.8K0
粗略的物体碰撞预测及检测
10个机器学习中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
距离度量的选择影响我们的机器学习结果,因此考虑哪种度量最适合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决定使用哪种测量方法时应该谨慎。但在做出决定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距离测量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们可以从哪些测量中进行选择。
deephub
2022/11/11
1.4K0
10个机器学习中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
检信智能发明专利 近视预防预警直线距离的阀值计算方法与智能台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视预防预警直线距离的阀值计算方法与智能台灯,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线段两点的起始位置;S2,通过图像识别确认眼睛所观察阅读的平面位置,确认阅读平面的中心线,通过利用霍夫变换进行直线检测找到两眼与阅读平面的最短距离点等;本发明具有普通的语音识别控制台灯亮度和工作模式的同时,还能根据用户不同的阅读、写字答题模式两种工作方式识别判断预防近视,智能台灯在为用户提供照明学习的同时,可以结合头部姿态及眼睛张开闭合状态评价用户在使用台灯过程中的状态,通过霍夫变换进行直线检测用户每只眼睛的中心点位置,通过设置的阈值预警方式,提醒用户注意用眼习惯,从而使用户达到预防近视的最佳用眼状态。
检信智能AI心理测评
2022/07/09
1.4K1
检信智能发明专利 近视预防预警直线距离的阀值计算方法与智能台灯
流形学习概述
在很多应用中,数据的维数会很高。以图像数据为例,我们要识别32x32的手写数字图像,如果将像素按行或者列拼接起来形成向量,这个向量的维数是1024。高维的数据不仅给机器学习算法带来挑战,而且导致计算量大,此外还会面临维数灾难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直观的理解成特征向量维数越高,机器学习算法的精度反而会降低)。人所能直观看到和理解的空间最多是3维的,为了数据的可视化,我们也需要将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中,因此就需要有数据降维这种算法来完成此任务。
SIGAI学习与实践平台
2018/07/23
1.4K0
流形学习概述
机器人视觉避障原来是这样的
避障是指移动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通过传感器感知到在其规划路线上存在静态或动态障碍物时,按照 一定的算法实时更新路径,绕过障碍物,最后达到目标点。
小白学视觉
2019/11/12
1.5K0
AI技术加持,让协作机器人更安全
来自众家新创公司与实验室的碰撞侦测与追踪技术,将使得在人类与其他移动物体周边的协作机器人更安全。一个美国圣地亚哥大学(University of San Diego)的团队便开发了一种更快速的算法,能协助机器人利用机器学习避开障碍物;此外从麻省理工学院(MIT)独立的公司Humatics,则正在开发人工智能(AI)辅助室内雷达系统,能让机器人精确追踪人类的动作。 圣地亚哥大学所开发的算法名为Fastron,利用机器学习来加速并简化碰撞侦测;该算法是根据一个机器人的组态空间(configuration spa
机器人网
2018/04/12
7510
AI技术加持,让协作机器人更安全
VR-Robo:视觉机器人导航和运动的Real-Sim-Real框架
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Mlik8mEHYSb2XmJXqXlKNQ
一点人工一点智能
2025/02/17
1250
VR-Robo:视觉机器人导航和运动的Real-Sim-Real框架
京东首次公布L4无人重卡细节!大型无人机和全机器人餐厅也要来了
安妮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众号 QbitAI 昨天的京东CUBE大会上,京东一口气公布了一系列项目新进展。 不仅推出L4级无人驾驶重型卡车、续航1000公里的无人飞机、机器人做主厨的J
量子位
2018/07/20
3380
Meta、斯坦福等:AI的下一个前沿,正是陶哲轩说的形式化数学推理
对 AI 研究者来说,数学既是一类难题,也是一个标杆,能够成为衡量 AI 技术的发展重要尺度。近段时间,随着 AI 推理能力的提升,使用 AI 来证明数学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探索方向。著名数学家陶哲轩就是这一方向的推动者,他曾表示:未来数学家可以通过向类似 GPT 的 AI 解释证明,AI 会将其形式化为 Lean 证明。这种助手型 AI 不仅能生成 LaTeX 文件,还能帮助提交论文,从而大幅提高数学家的工作效率和便利性。
机器之心
2025/02/15
1220
Meta、斯坦福等:AI的下一个前沿,正是陶哲轩说的形式化数学推理
迈向可验证的 AI: 形式化方法的五大挑战
大数据文摘转载自AI科技评论 作者:Sanjit A. Seshia, Dorsa Sadigh, S. Shankar Sastry 编译:李梅、黄楠 人工智能试图模仿人类智能的计算系统,包括人类一些与智能具有直观联系的功能,例如学习、解决问题以及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在广义地解释上,AI 一词涵盖了许多密切相关的领域如机器学习。那些大量使用 AI 的系统在医疗保健、交通运输、金融、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和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这种日益增长的社会影响,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担忧,包括人工智能软件中的
大数据文摘
2022/07/18
4040
迈向可验证的 AI: 形式化方法的五大挑战
机器人运动规划方法综述
随着应用场景的日益复杂,机器人对旨在生成无碰撞路径(轨迹)的自主运动规划技术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虽然目前已产生了大量适应于不同场景的规划算法,但如何妥善地对现有成果进行归类,并分析不同方法间的优劣异同仍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首先,阐释运动规划的基本内涵及经典算法的关键步骤;其次,针对实时性与解路径(轨迹)品质间的矛盾,以是否考虑微分约束为标准,有层次地总结了现有的算法加速策略;最后,面向不确定性(即传感器不确定性、未来状态不确定性和环境不确定性)下的规划和智能规划提出的新需求,对运动规划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点人工一点智能
2023/05/09
1.4K0
机器人运动规划方法综述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大模型不再是路痴!空间推理的答案是RAG:旅游规划、附近推荐全解锁
更多 >
领券
💥开发者 MCP广场重磅上线!
精选全网热门MCP server,让你的AI更好用 🚀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