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模型】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一)

【模型】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一)

作者头像
Mark Chen
发布2021-01-11 15:47:46
1.7K0
发布2021-01-11 15:47:46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聊点学术

脑出血的致死致残率较高,是心脑血管领域啃了很久的硬骨头。

研究时所谓的脑出血是指非外伤造成的大脑实质出血,高血压导致的大脑细小血管破裂是常见的脑出血原因,其它原因包括脑血管瘤破裂、白血病、脑肿瘤等。

对于大鼠模型来说,自体动脉血注入胶原酶-肝素注入是最常用的两种造模方法,但是二者存在一定区别。

注入的部位都是大鼠右侧尾状核(引起对侧肢体偏瘫),一方面因为该部位定位相对稳定且容易操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尾状核是人类脑出血的常见部位。

PS:300-350g SD大鼠右侧尾状核定位:正中线右3mm,颅骨表面下6mm,前囟前0.2mm/0.4mm/0.5mm1.0mm都有报道。)

下文对两种造模方法做一简单概述,供了解、参考。

一、自体血注入法

顾名思义,自体血注入的原理是希望在大鼠大脑的特定部位形成血肿,血肿压迫脑组织后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或其它血流动力学变化。

研究表明,这种模型会出现明显的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血肿周围也会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小胶质细胞增生。

从模拟真实性的角度看,此模型很适合用来研究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氧自由基损伤以及后期血肿吸收的过程。

虽然自体血注入法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是执行过程并不易控制。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如何采血才不会影响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采集的血液要尽快以合适注射速度注入,如何控制这一过程而不凝血?局部血肿体积不一致怎么办?注入的血液向局部溢出后,神经功能评分较低,该如何改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需要思考的。

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观点:没有最好的模型,只有更适合的模型;完成造模流程不难,控制模型一致性才是最难的。

不论如何,自体血注入引起的组织改变比较贴近脑出血的自然病理过程,用来研究药效或药理机制是不错的选择。

二、胶原酶-肝素注入

文献中经常看到此方法。这个原理也比较简单,胶原酶能够分解细胞间质和血管膜胶原蛋白,血管壁受损后局部会渗出血液;同时,肝素又能使血液不凝固,血液逐渐积聚。二者结合,可以造成注射局部脑组织血肿。

注入部位还是在右侧尾状核。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容易控制操作过程,注射量为1μl,熟手操作可能20分钟内就能搞定;此外模型一致性很好,注射后2小时左右即可出现典型的局部血肿,且血肿在24小时后一般不会再扩大了。这一特征意味着模型重复性好。

但是此模型也存在一定的难点。胶原酶-肝素的用量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用量少,达不到效果;用量大了,动物容易死亡。

因为厂家的不同,胶原酶-肝素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寻找胶原酶-肝素用量与出血效果的平衡,是这个模型的重点。相较之下,大鼠尾状核定位并不是很难,因为体重与品系固定的情况下,右侧尾状核的定位参数是相对恒定的。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0-12-2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聊点学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