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一位27岁男性难治性强迫症(OCD)患者转至医院,这位患者从12岁开始遭受强迫症折磨。他接受过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不同SSRIs(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inhibitors)在内的第一线治疗,然而尽管治疗充足,该患者的OCD症状依然不容乐观。
图A. 几种第一线治疗均告失败或疗效甚微。
在OCD治疗中,rTMS一般只用来刺激诸如前辅助运动区(pre-supplementary motor area)或者背外侧前额叶(DLPFC,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等皮层区域,这些区域与[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ortico-striato-thalamo-cortical)回路皮层下结构的过度活跃有关。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前辅助运动区的低频rTMS刺激疗法很有前途,因此,我们使用了一个70-mm的液冷figure-8 线圈刺激了患者的前辅助运动区(参数:1Hz,20-minite trains[1200 pulses/day], at 100% of resting motorthreshold),但发现治疗后患者症状只有轻微改善。
动脉自旋标记(ASL),这种无创脑成像技术,可以测量脑血流量,前人揭示了在对前辅助运动区刺激后,一些和[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ortico-striato-thalamo-cortical)回路有关的脑区出现了过度灌注(hyperperfusion),比如左DLPFC。已有研究证明,左DLPFC作为刺激靶点脑区同样颇具潜力,但从未有人使用ASL导向的导航对其定位。因而在后续的rTMS中,我们决定使用ASL导向的rTMS。实时导航可以精准定位最优靶点,刺激参数和之前保持一致。药物治疗在rTMS干预前后两周不间断。此次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通过Yale-Brown强迫症量表测试),左尾状核的血流量明显下降(左尾状核在结构上与左DLPFC相连)。此案例可以证明,对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回路上的左DLPFC的rTMS具有特殊的神经生物效应。
图B&C. (B)分别对前辅助运动区、左DLPFG施加rTMS。(B)两个位置刺激后的脑血流图。
图D. 治疗后的YBOCS量表得分比较。
图E. 治疗前后,各脑区的脑血流量比较。
此次病例报告,是首次对OCD患者的左DLPFC施加ASL灌注导向的rTMS。通过提供患者静息态的脑血流量化指标,ASL可能非常适合rTMS相关的临床应用。尽管我们发现了OCD相关症状的缓解和相关脑区血流的下降,但由于并没有严格的实验设计(无控制条件),并不能排除前辅助运动区rTMS的后续影响。因而,将来的研究更应关注如何确定最优的刺激靶点和时长。
参考文献:Winkelbeiner S, Suker S,Bachofner H, et al. Targeting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With rTMS andPerfusion Imag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7, 175(1): 81-83.